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27~1937年的河南连年灾荒,多灾并发,灾荒不仅破坏了河南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河南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考究河南灾害严重的原因,除了河流较多、气候过渡性明显的自然因素外,最主要的是水利废弛、种植结构比例失调、农村经济的破败。今天,大力发展经济、调整并优化种植结构、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灌排设施建设,应是历史提供给河南防灾减灾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年)灾荒频仍,出于稳定社会、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国民政府对官方和民间机关、团体运输救灾物品提供免费免税的优惠政策.如要享受此政策,无论官方或民间首先都需要向国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接受它们的核查.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梳理和考证,自1928年9月至1929年4月间,赈品稽核请运之事是由赈款委员会(1929年3月改名赈灾委员会)和赈务处共同负责;1929年4月至8月,该项业务是以赈灾委员会为主,赈务处为辅的方式进行;1929年8月至1930年2月,此项工作由赈灾委员会负责;1930年2月至1931年8月,由振务委员会负责;1931年8月至1932年8月,由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负责;1932年8月,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裁撤后该业务又转归振务委员会负责,直到1938年4月该会改组为振济委员会.  相似文献   

3.
1927~1937年国民政府工业奖励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政府1927年在南京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业奖励政策体系。这些工业奖励政策不仅在范围上极为宽广,而且在奖励方法上也丰富多样。它主要从奖励特定工业、鼓励技术发明和创新以及吸引华侨资本等三个方面引导、奖励工业发展。为保证工业奖励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国民政府设立了一系列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不同程度贯彻、实施了工业奖励政策,通过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向工业领域流动,使得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艰难曲折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河南发生灾荒的频度高,受灾面积广,灾荒危害深,这不仅受河南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而且与民国时期河南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掠夺使得国困民穷,无力抗灾;战争频繁,加重、制造了灾荒;吏治腐败,水利设施长期失修,灾民得不到及时救济,等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相侵袭是造成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1927—1937年在自然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江南地区城市水灾频发,为巩固统治基础,南京国民政府在民生与政治双重需求下开始治理。与以往历史时期相比,政府在城市水灾防治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强化灾前监测预警、注重灾中抢险、重视日常防治。这种官办治理模式,在城市河道上下游跨行政区统筹治理及水灾应急治理方面效果较为突出。但是,由于经费支绌、官民冲突、交通结构变迁压缩水利发展、城市内部行政区划调整迟滞水灾治理等因素,治理效果难言乐观。这暴露出“十年建设”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专项治理能力不足。因此,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治水绩效评价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6.
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理论依据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土地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推行过程中,却不甚理想,可以说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土地改革不仅仅牵涉到国民党内高级领导人的利益,还牵涉到从中央到基层很多人特别是把持乡村政权的地主豪绅的利益,因而受到他们的强烈抵制。  相似文献   

7.
国民政府时期针对灾荒频仍的现实,制定了有利于救灾信息传递的法规——《振务电报规则》,对办赈所发电报提供免费优惠。但政策在执行中有很多不便,影响了其应有之效。灾情信息大致通过官方和民间两条渠道,以电报、电话及新式媒介—报刊、杂志和纪实图片的放映和宣传等方式进行传递,其传递方式和渠道在传统基础上体现出明显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国民政府时期为提升救灾成效,政府采用因果报应、民间监督、常规视察、制度监督等一系列方式对官赈过程进行监督,民间则采用业报轮回、自身监督、官方监督、大众监督等方式以保证义赈的效果。但救灾成效平平,贪污盛行,监督低效。反思历史,应进一步激发和催生公民的社会意识和监督意识、健全社会和制度监督机制、加强对救灾过程的全程监督管理、提高救灾款物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年)印花税的状况,阐述了国民政府从机构、人员、制度等方面对印花税的改革。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在统一税收制度上所作的努力和局限.本文特依据档案等第一手资料试作钩沉,以求同仁匡正。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资金主要有政府和民间两大部分构成.就民间来说,其筹募资金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新式媒介——报刊、广播、声像制品、具有现代气息的多种游艺形式和传统的信函、面求、戏曲等方式向中外华侨、个人、社会团体、政府等进行劝募;就政府救灾资金来说,主要是通过发行公债、向银行商借、摊派、公务员捐薪助赈、救灾准备金法等方式筹集.上述资金筹募体现出明显的交互性、时代性、多样性、强制性、地域性、困难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光绪年间河南灾荒中的官赈特点如下:一是传统赈灾手段滞后,二是资金来源日益社会化,三是地方救灾任务加重,四是重视对灾时社会秩序的维持与重建,此外则是遇灾时多有振兴赈务之举。总体上说,官赈救济效果不佳,此中原因首先在于光绪时期,清政府经过太平天国的打击,已元气大伤;再就是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力。  相似文献   

12.
劳工教育是对劳工实施一定性质与程度的教育,在满足生产方式对劳工素质要求的同时,改善劳工受雇佣状况并实现劳工解放的教育主张与实践活动.民国时期,劳工教育被当做劳工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劳工问题的基本方式,不仅受到学者的重视,而且受到企业主与政府的重视,由此形成劳工教育思潮与劳工教育运动,劳工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民国时期劳...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效益评价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方法,对河南省天然林保护项目实施区域的现有森林效益进行评价,同时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所增加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说明了在我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在艰苦卓绝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地方政府、政治保卫局实行了邮政检查制度,对各类邮件、包裹进行了必要的邮政检查。主要原因有四方面:一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政治、军事情报,为保卫根据地作好必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准备;二是为了搜集地方情报,肃清根据地内潜伏的各种反动分子;三是为了加强对白区的政治宣传,扩大中国共产党、中国工衣红军、苏维埃根据地的政治影响;四是为了反制敌人的邮政检查。  相似文献   

15.
减灾机构与减灾法是现代减灾体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1912-1931年政府减灾机构设置趋向专职化,减灾法初建体系,但是由于机构变动频繁、减灾法有名无实致使减灾不力,加重了1931年湖北省水灾的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16.
论1912-1937年河南租佃制度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2-1937年,河南租佃制度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谷租开始占主导地位,租佃关系多以直租立约为主,租期缩短,地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隐性剥削加重.这一特点不仅反映了租佃方式的新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河南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工业微弱发展的状况,表明了河南在向近代化迈进过程中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不断,产生了大量的流民,他们过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漂泊生活,极大地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一些政府和民间组织对流民都进行了相应的救济,现代文学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书写,表现了自然灾害下流民日益艰难的生活处境。  相似文献   

18.
三青团企图独立建党是后期党团矛盾的突出表现 ,受挫后的三青团仍在民意代表选举中与国民党争夺 ,对国民党造成伤害 ,以致蒋介石决定党团合并。党团矛盾本质上是国民党内亲蒋派系的权力之争。党团合并后 ,三青团实际成为国民党内一个新的派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