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州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资源,以全新的理念把握资源,大胆探索资源开发新模式,推进资源市场化、资源资本化、资源产业化,不仅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发展,而且正在实现"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保护一方环境"的科学发展.这对其它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凉山应全力实施多资源多要素集聚整合,推进生态经济、交通物流经济、流域经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修复与提升的战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黑龙江省规划发展的四大经济板块之一。人力推进环境修复和重建,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宜的接续替代产业,使大、小兴安岭生态面积恢复到开发初期的状态,成为了资源丰富,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林区。  相似文献   

3.
安定区(原定西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典型的生态脆弱型贫困区。调查显示,该区农民环境教育与"水保立区"宏观战略、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及市民环境教育失衡;同时,该区农民环境意识方面表现出浅层和深层不平衡、不同年龄段人群不平衡和环境知识与环保行为脱节现象。因此,应着力构建农民环境教育体系,促进农民环境教育协调发展:制订科学的农民环境教育计划,实现与战略的对接;坚持农村视角,保证农民环境教育内容的适切性;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农民环境教育的实效性;整合现有资源,打造立体化的农民环境教育阵地;关注农民利益需求,促使知行有效转变;强化对农民环境教育的战略认识,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环境支持的理念的确立与生态共同体的不断形成将是城乡环境科学发展的路径所在。结合江苏发展的实际,未来生态环境发展的科学路径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明确:其一,确认环境支持的理念,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石;其二,在环境支持的理念转变下,催生和推动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生态发展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其三,建立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交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测定——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采用2008年陕西省10市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陕西省十市区2008年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并通过隶属函数测算资源、环境和经济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值,分析了陕西省各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宝鸡、咸阳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西安、延安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度最低;榆林经济发展水平较好,资源、环境和经济也在向协调方向发展;汉中、安康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比较低,但资源、环境和经济基本协调发展;铜川、渭南、商洛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也比较低。陕西省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安徽省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培育滞后、资源环境市场配置机制欠缺、生态文明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安徽省在生产力要素、产业转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应抓住机遇,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引领美好安徽建设为发展思路,以构建安徽生态经济战略体系为发展路径,以健全法规制度和政策支撑为发展保障,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域竞争加剧的转型发展期,"郑洛三工业走廊"工业化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从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角度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郑洛三工业走廊"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该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要点在于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协同创新、产城融合和利益协同。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含义及重要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指从全局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环境等问题 ,坚持以生态可持续为基础、以环境可持续为准则、以资源可持续为核心、以经济可持续为条件、以社会可持续为目标 ,最终促使社会共同进步、持续性发展并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的思想。其基本观点包括社会、经济、生态、自然、环境、资源、生产、生活、文化、伦理、哲学、战略、科学、系统、未来等 15个方面。其中 ,经济观、生态观、自然观、环境观、资源观、生产观、生活观、文化观和伦理观等 9个方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西部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科学发展观的普遍性与西部农村的特殊性相结合,注重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发展要有新思路———统筹城乡发展,在西部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技兴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人为本———西部农村各级干部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尊重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成果;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把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相结合,树立整体环境资源观,最终使西部农村走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无论东西方,人类早期都朴素地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随着宗教的产生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东西方生态思想出现分化,西方走上"征服自然"之路,东方保持了"天人合一"传统。征服自然遭到的报复使西方人在20世纪首先开始关于生态的反思,此时东方人则试图重复西方工业化模式。当代东西方生态思想的差距表现为"生态观"与"环境论"的区别。席卷西方的绿色运动标志着生态思想正进入哲学伦理学层次,东方的环境保护则基本上只在经济学、社会学范畴兜圈子。以人为惟一出发点的环境论有待深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