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粟特人信仰祆教,四、五世纪以来,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不断来到中国,从而促进了祆教在中国的传播。结合国内粟特人考古资料探讨入华粟特人与祆教的相关问题,可以看出,粟特人信仰的祆教,随着粟特人来华,得到传播。祆教在数百年的传播过程中有所变化,并对中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陇右段粟特人踪迹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古时期,中亚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东来入华。学界对东迁粟特人及其后裔的聚落分布做过系统梳理,但对陇右段粟特人考论不多,造成了丝绸之路粟特聚落分布在研究上的断裂缺环。陇右东去关中,西通河西、青海,南下蜀中,北达宁夏,是交通枢纽之地,也是粟特人流动经行的必由之所。传世史籍、出土墓志、墓葬文物、石窟题记、敦煌文献及其他各种文物中保留了一些陇右地区粟特人的相关信息,反映出他们在天水、陇西、兰州、河州、成州、西平、廓州等地的聚落分布与生活状况。在这些地方,粟特人及其后裔或定居或经行,或贸易或任官,甚至形成军事武装聚落,也形成了陇西米氏、西平曹氏等郡望,他们成为陇右民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内在西北丝绸之路与中外关系研究领域的成果可谓异常丰硕。由于中国西北地区涵盖了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所有地域,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多样的文化遗迹和遗产,使得今人拥有极大的研究资源。研究内容涉及汉唐时期中原政权对西域的经略、佛教传入中国并在西北地区的发展、粟特入华、波斯"三夷教"以及中亚、印度、伊朗、地中海文化的交流等。相关材料包括敦煌写本、敦煌汉简、吐鲁番文书、佉卢文写本、黑水城文书、敦煌吐鲁番龟兹石窟等。由于无法面面俱到,只择其要者从五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中国古代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交流、新疆石窟艺术与中外文化关系研究、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外文化关系研究、入华粟特人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活动、"三夷教"入华与西北丝绸之路等。  相似文献   

4.
秦州米氏墓志铭现藏于河南偃师市张海书法艺术博物馆,出土地应在河北保定。志文言米国故长史稟那天宝初入唐朝贡,获得优厚待遇,滞留不归,后入籍秦州,乃粟特人华化之一重要途径;志文所见贞元初(785)上谷叛乱,实乃建中三年(782)朱滔与田悦、王武俊、李纳等联合发动的"四镇之乱"之余绪;秦州米氏很有先见之明,在上谷叛乱发生之前即由上谷迁往博陵,使家族得免战争荼毒;秦州米氏作为入华粟特人稟那之女,嫁于长沙罗公为妻,罗公任职东宫,为"太子右赞善大夫",为正五品上。罗公与米氏所生五子当中有三人入朝为官,其中两名在义武军中任职。米氏虽为昭武九姓胡,但崇信佛教,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这些资料对于入华粟特人的活动区域、宗教信仰与汉化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西晋末年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到五凉时期是中亚粟特人入华的重要阶段。河西走廊是粟特人东来入华的关键地段,这里驻留了许多前来从事贸易的粟特商人,甚至还形成了聚落移民。前凉时期,一些粟特人已经在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方面开始崛起。到五凉后期,仍然有粟特人的活动影踪,渗透到诸凉政权的各个方面。后凉政权中的粟特人势力不可小觑,如西平太守康宁自称匈奴王,起兵反抗吕光,拥有极大的军事力量。在南凉、北凉、西凉对峙时期,虽然相关的粟特资料比较少,但通过钩沉辨析,也能发现一些粟特人或参政、或经商的活动迹象,特别是北凉末姑臧城内大量粟特商人被俘,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粟特人与青海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以善于经商著称、并主要活跃在“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商业民族之一。近年来 ,随着安伽墓、虞弘墓、史君墓等一批粟特人墓葬在中原一带的考古发现 ,引起学术界对粟特人来华活动路线、居住范围、文化传播及影响等若干问题的热烈讨论。然而 ,粟特人的足迹是否踏上了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是否到达过中国的西南边疆 ?这些问题却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文献与新出考古材料的分析 ,认为汉唐时代粟特人不仅已经活动在青藏高原 ,而且通过具有重要交通意义的“青海道” ,与中国西南地区很早便有可能产生了商贸交往 ,拓展了对粟特人活动范围及路线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的13件粟特语文书,是近年来发现的最重要的一批粟特语文书。这组粟特语文书年代可能为8世纪末,内容包括经济文书、书信等,是研究这一时期在塔里木盆地于阗王国活动的中亚粟特胡人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经济文书和内容最长的一封商业书信,考察了粟特人在于阗王国及周边地区的商业活动和商业网络、粟特人与于阗社会汉人、于阗人和犹太人等群体的互动,以及这些粟特人的宗教信仰等问题,由此揭示出中古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粟特人在沟通不同地区之间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中古于阗社会多元文化汇融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中亚粟特人在进入中原后,就逐步开始了与汉民族的融合,在唐王朝时期,由于中西方交流活动频繁,这一融合的趋势也大大加快。入华粟特人与中原社会的具体融合过程,是在充分参与中原社会诸活动中逐步完成的,其中对中原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也是入华粟特人最终完成其汉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所谓昭武九姓,指的是中亚的粟特人。在古代,粟特人以善于经商和富于进取心而著称,利之所在,无远弗届。他们在长时期内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转贩贸易,足迹遍及欧亚内陆。他们在数百年的经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为古代欧亚内陆及其周边国家的国际商人。今天,从文献记载和丝绸之路上的某些文化遗址来看,他们不仅在发展东西转贩贸易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在传播文化、促进多国之间的政治往来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就传播文化而言,人们都知道,中国的造纸术是通过粟特人的政  相似文献   

10.
T ii D 94号粟特语地名文书记载了从拜占廷到薄骨律(灵州)等一系列地名。该文书所提到的地名除英国学者亨宁(W.B.Henning)进行过释读外,还有学者对其进行了补正。文章对前辈学者的成果进行了比对订正,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地名反映了9—10世纪粟特人在丝绸之路沿线从事国际贩运贸易的活动轨迹,同时对薄骨律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进行了考察,认为在唐后期到五代宋初时期,灵州成为中原西通西域的西北门户,也成为粟特人东来贩贸的最后中转站,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走向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康昭墓志是近年洛阳出土的唐代粟特人墓志之一。墓志既未提及康昭的粟特背景,家世渊源也明显攀附卫康叔。从其家族人名、居所、婚姻、丧葬等内容可以看出其家族的汉化程度。康昭佛教信仰至深,而本民族宗教信仰丝毫未见踪迹。该墓志展示了唐代入华粟特人后裔在唐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和汉化情况,也凸显了当时洛阳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古代西域的粟特人经商活动与集聚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粟特人在古代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和西域各民族的形成中起到的特殊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宋代,以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作为一个转折性标志,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由盛而衰,贸易线路发生巨大改变。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前,于阗与北宋的贸易路线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进入内地。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后,于阗及西域各国商队与宋朝进行陆上贸易改由“青海路”,取道青唐(今青海西宁)等吐蕃统治地区入陕西的路线,抵达北宋京师。  相似文献   

14.
中古时入华粟特胡人逐步开始接受儒学教育。他们在观念上认可民族融合,并且在墓志书写中提出了“君子无隔于华戎”和“英不殊于中外”的观念。入华胡人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也将“流芳简牍,誉擅缣缃”被载入史册。在长安、洛阳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胡人活动地区,出土的大量墓志证实了入华粟特人在文字、姓名、郡望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逐渐融合的过程。通过这些墓志可以看出,随着粟特文字的逐渐消失,粟特语渐成为极少数人懂的语言,胡人的本土文化失去了载体,必将接受更博大的中华文化;社会地位越高的胡人,接受儒学教育程度越深。在长安、洛阳生活的胡人接受儒学教育更早更充分;学习儒学,以科举文官入仕而不再依赖经商、军功。中华文化显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接纳力。  相似文献   

15.
2019年西安新出土的唐代翟伯墓志,从志文内容可知其家族源于西域,聚居于凉州,后再迁于长安,以及唐初翟伯为参旗校尉等信息。该文从翟姓与粟特人关系密切,翟伯父子姓名亦有祆、佛二教影子,志文书写还有崇汉特征,墓中出土金币等方面考证翟伯为入华粟特人。同时根据万年县设立情况考察参旗军的初建问题,并推测唐初十二军或为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11月21日,北京大学朱玉麒教授来石河子大学作了题为"丝路考古工地与唐诗创作现场"的学术报告,参与此次学术报告的还有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周珊教授、副院长徐军华副教授。讲座由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郑亮教授主持,是石河子大学与对口支援院校名师结对子的活动之一。朱玉麒教授从"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相关概念讲起,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为线索,对沉船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的延伸与繁荣,不仅推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亚的民族也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昭武九姓——粟特人就是典型,以善于经商而闻名于世。粟特人沿丝路东进到了宁夏固原定居,为官与经商并举,在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彰显了隋唐丝路文化的繁荣。上世纪在固原城南中发掘过数座粟特人墓葬,出土过大量具有中亚特色的文物,见证了史姓家族的贵族阶层和官僚身份。宁夏北部灵州,同样有九姓胡人居住,出现过密集的商业集镇。宁夏盐池县窨子梁唐墓的发掘,再现的是中亚康国灵动优美的胡旋舞姿,反映了唐代丝绸之路的兴盛与工匠高超的石刻艺术。  相似文献   

18.
唐史孝章家族在九世纪时崛起于魏博藩镇,显赫一时。然而由于史料记载的歧异,其族属存在着奚族说、粟特说、突厥说和回纥说的争论。综合辨析各种史料记载的史氏家族族属信息,可见诸说均有扞格难通之处。考察史氏家族与灵武、建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以北海为望的原因可知,其很可能为粟特人。新出土《史孝章墓志》所载史氏出身信息亦证明其来自中亚,进一步印证其为入华粟特后裔。史氏家族迁至河北后与当地的奚人关系密切,应是两《唐书》记载其为奚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东汉后期中亚人来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张骞通使西域以前,中亚地区与中国内地之间即巳存在商品交流关系,但那时的贸易未必是直接进行的,中亚人来华旅游或定居之例似亦罕见。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各国与汉朝的政治关系日益密切,双方的使者往来不断;直接的贸易从此畅通,中亚的商人开始以中国内地为其重要的市场。同时,汉武帝之平定南粤,又为海上交通创造了条件。中亚人除了取道陆上的“丝绸之路”来华以外,也经常通过印度,由海上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其后,到了东汉中期,班超驻节西域达三十年,恩威并著,击败月氏,远通条支,使中亚地区与中国内地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汉书·西域传论》云: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丝绸之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竹书纪年》、《大戴礼记》、《史记》等古籍记载,东北亚历史民族肃慎人向虞舜进贡,于公元前2249年开辟的以贡赏贸易为主的东北亚丝绸之路,至今已有4240年的历史。自《通典》首次记载和以后陆续考述的古代美洲“流鬼国”(今阿留申群岛)人可也余志接受唐太宗封赏的骑都尉,今年正是1350周年纪念。文章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第一次考述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当今研究状况。并公布了一批国外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