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杂说过年     
文刃 《老友》2008,(2):22-22
通常说过年,我们都是指的过春节。掐指数来,春节都过了六七十个了,可要我来说过年,却不知从哪儿说起。小时在乡下,老人们总是说"小孩子望过年","叫化子也有三十夜"。可见,过年在人们心目中有多重的位置。我们的那个乡村,当年很是闭塞、贫穷,但对过年  相似文献   

2.
广土 《老友》2010,(2):18-18
老家过年不叫"除夕",叫"年三十",不管十二月是大月三十天还是小月二十九天。今年是我过的第69个"年三十"了。69次,说句实话,能记忆犹新的事还  相似文献   

3.
老北京风俗     
过年儿一进腊月门儿,家家忙过年,京城街面上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早年间,腊八粥喝过之后,人们期盼着迎接新年。有一首歌谣表达了这种心情: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相似文献   

4.
仁斌 《新少年》2009,(1):18-19
爆竹声此起彼伏,年味儿越来越浓了,人人脸上溢满笑容,心中荡漾着难言的喜悦,过年了! 已是大年三十的中午,彰武县城中,家家户户都忙着过年。一桌丰盛的年饭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对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期待。可此时此刻,彰武县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却都在自己家中守着电视机,盯住荧屏,连眼睛也不肯眨一下。  相似文献   

5.
张田 《北京纪事》2013,(3):97-98
<正>遗留下来的老北京歌谣,除了在语言上体现了老北京特有的文化特色,另外在内容中也留下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与乐天向上的北京精神。如这首流传广泛的《过年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眼看就到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坐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不仅概括了老北京人从腊月初八到过年时的整套民俗,而且还使用了数板  相似文献   

6.
过年,要的就是一份喜庆,让家呈现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意味。说到喜庆祥和,过年时家居的装饰是万万不可少的,这不,每年过年的时候,有心的市民都会买上几幅年画,捎上几盆花木,从门里到门外,从客厅到厨房,把家中的角角落落都装饰一番,过年的喜庆气氛就出来了。东西买回来了,究竟如何装饰才能让家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呢?以下介绍一些实用的招数。  相似文献   

7.
天降财运这年腊月三十,乔秦二人关了店铺,收拾整理了一天,准备过年。可就在傍晚时分,突然有人敲门要住店。一个老汉拉着一头毛驴,驴背上还驮着一个毛口袋,自称是收烂铁的,天气不早了,回不了家,要住一夜店。  相似文献   

8.
年与关     
“年关”一词常指阴历年底。旧时商业往来,年底必须结清欠帐,欠债的人过年就像过关一样,故称年底为“年关”。仅就生活而言,现在再把过年视为过“关”的人可谓稀矣。但从另一些方面看,过年仍然是对某些人和事  相似文献   

9.
压岁钱     
今年的春节,我又回到了农村的爷爷奶奶家。大年初一,按照往年的习惯,拜完年,奶奶该给我和小弟发压岁钱了。可今年,奶奶的举动却不一样。她笑着给我和小弟讲了一个有关“压岁钱”的故事。爸爸和叔叔在与我和小弟一般大小的时候,最盼的也是过年,因为过年不但可以吃顿猪肉馅儿的饺子,而且还有压岁钱。可是,那时没有富民政策,人们想挣钱就是长“资本主义尾巴”,要被批斗。大年三十了,爷爷奶奶手里还一个“钢镚儿”都没有。爷爷急  相似文献   

10.
“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年”这一个完整的节日,跨越冬末和初春,是一个时间段。米脂的过年从腊八节开始,“二月初二”结束,热闹且与众不同,米脂过年吃焖饭、送灶君爷、压年糕、打醋坛、品山、醮纸等一系列的过年习俗是米脂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1.
今天是腊月三十,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 一大早,我穿上新衣服,和姥爷在新房子里贴对联。我刷浆糊,姥爷贴,每贴一幅,我都会念一遍对联的内容:年年如意新春乐,岁岁平安合家欢……贴着贴着,我便感到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于是情不自禁拿着彩带,跳起了“过大年”舞蹈,把全家人逗得乐开了怀。  相似文献   

12.
中学英语词教学一直缺乏理论指导和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三十多年来,二语词汇习得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有很大的发展,本文旨在结合二语词汇习得实证研究成果,总结其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查老今年98岁了,与孙子住在一起。去年出门不小心摔了一跤,脚部骨折,这半年来,只得卧床养病。查老在北方某城退休,退休工资是700元,每半年一次,由当地社保中心邮寄来。春节的时候,查老一直让孙子注意查收汇款,但一直等到大年三十,也未见邮递员送来汇款单。查老很纳闷,以前过年,社保中心总是早早地把半年  相似文献   

14.
又是一年佳节过,您是否常忆起曾经度过的那个“年”……父亲汪锋是位职业革命家,我就出生在他当年工作的陕西地下党机关所在地,直到5岁时把我“疏散”回老家蓝田县,才有了过年的概念。我的故乡是一个半山区小村庄。大年三十,女眷们在一起包饺子、做包子、蒸馍馍。年间,小提篮里放上  相似文献   

15.
盼着过年,似乎是孩子们一年又一年最高兴的事儿。而我,都50岁的人啦,却也在盼,而且细细回想起来,从童年到现在,一直都盼着过年!  相似文献   

16.
放鞭炮     
我最愿意过年,过年就可以放鞭炮,而放鞭炮则是我一年到头最盼望的事情。一想到过年时那喜庆、祥和的气氛,一想到过年时和小伙伴们尽情玩耍的情景,我的心里便乐开了花。去年过年,我们放鞭炮还"放"出了许多新花样,想想,真让人既开心又快乐。除夕夜,小胖、大牛,还有张顺等,我们五六个小伙伴来到院子里,兴高采烈地一起放鞭炮。  相似文献   

17.
过年(相声 )     
甲过年好! 乙您好。甲过年好! 乙您好。甲过年好! 乙您好——啰嗦! 甲我怎么啰嗦啦? 乙问好有问三遍的吗? 甲我没有向你问好哇! 乙那你干吗一口一个过年好的? 甲我是说过年真好。乙闹了半天你是说你这个年过得好! 甲可不是吗?过年好,好热闹;穿新衣,戴新帽;走亲  相似文献   

18.
过年,历来被中国老百姓看成是生计的重头戏。过年,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的企盼。不同年代,不同的过年方式,其间的变化,记录了经历者人生的轨迹,也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路径。1934,1946,1958,1970,1982,1994……留下一串串狗年过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农历大年三十除夕夜,家住苏南纪念碑旁的李冬贵,按往常过年辞旧迎新的风俗,拿起几个爆竹走出家门,到纪念碑前的一块空地上放爆竹.然而,当爆竹响起来时,上空竟然传来了清晰嘹亮的军号声. 李冬贵四处望去,并没有发现有人影.更奇怪的是他接连放了几个爆竹,只要爆竹声一停,军号声就停,爆竹声一响,军号声也随之响起.  相似文献   

20.
过年     
从小到大,我都是十分看重过年的。对过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期盼和向往。小时候,虽然物质比较贫乏,但年前的那份忙碌和过年那几天里所获得的近乎奢侈的享受,终是无法忘却的。我们家对年的重视,与祖父有很大关系,是他把江西农村过年的那种气息带了进来。先说"忙年"吧,印象颇深的有这么几件事。一是舂粉。总在腊月廿四前后,一定会去粮店买些上好的糯米,背到专门的加工点,请人用石臼舂成米粉,而后拎回来摊在匾子上晾几天。大年初一的早上,一准能吃到里面裹了芝麻或豆沙馅的甜甜糯糯的汤圆。二是起早买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家菜场的好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的,不要票的,大都要排队。天还没有亮透,我和二姐就拎着几个菜篮子往菜场跑了。因为要同时对付几处的排队,顾不过来,就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