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翻译研究领域里,对翻译比喻的探讨已屡见不鲜,但是,从译者比喻这一分支来研究翻译仍是一个新话题。不同于翻译定义的平铺直叙,译者比喻采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鲜活地刻画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形象。因此,从历时的角度,对中西方翻译研究中出现的译者比喻进行梳理以及对其隐含的译者主体性思想进行探讨,是揭示古今翻译活动中译者社会地位变迁的有效手段。借用这一手段,译者的社会地位在中西翻译史中的三次重要演变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
朱生豪是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朱生豪译本在中国莎学史、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
工程。本文以译者生态理论(对译者之所以成为译者、之所以被称为翻译家的动态研究和静态描述相结合的理论)为
视角,深入追溯朱生豪的生平,从译者生成论、译者角色论、译者翻译论和译者接受论四方面探讨朱生豪的翻译活动,
既研究了其自幼天资聪颖、受过良好教育和兴趣爱好广泛、热爱莎剧、翻译态度严谨认真等个性特点,也探讨了其在事
关中华民族文化尊严的特定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下翻译莎剧行为的深刻社会背景。朱生豪的翻译生涯表明,翻
译不仅仅是翻译家的个人事业,也不仅仅是译者个人的孤立行动,而是由译者自身、社会及家庭环境、文化氛围以及译
文读者、观众接受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传统翻译观隐蔽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翻译理论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使译者主体性得到了极度张扬.但是,为了以防过犹不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将来应该是一种制约性的发挥,和谐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译者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译者的主体地位。首先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翻译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该翻译过程的分析论证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角色,以此来证明译者的主体地位;其次通过分析影响译者翻译目的、对象和方法等的因素,证明了译者相对的主体地位;最后,文章从译者的风格和译作的地位方面论证了译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清末留日学生译书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史料证明,清末留日学生注重对欧美及日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书籍的翻译,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取向,这种文化取向的产生,既是中日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结果,也是清末留日学生译者群体文化倾向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6.
传统翻译观将译者的身份定位为"仆人"和"隐身者",遮蔽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互文性理论的兴起,为翻译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使之走向更加开放的空间。文章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兼具的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三重身份以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主体性能否正确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翻译的成败,也是翻译活动之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长期受制于传统翻译观的束缚,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翻译活动的文化转向研究,译者主体性地位逐渐凸显出来。而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创造性叛逆"正体现了其主体性影响下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仅是原作的读者,而且还是原作生命的延伸形式——译作的作者。  相似文献   

8.
翻译中存在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译者处于文化的边缘地位。本杰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纯语言"观,"纯语言"观解构了翻译的"忠实"神话,重构了译者的地位。德曼和德里达对《译者的任务》作过不同的阐释,德曼的解释是:译者可以使原文"再生",译文的失败来自语言功能的失败;德里达揭示了译者是原文的"保护者"的观点。翻译是一个译者在不同时空下进行语言转换的行为,译者不是一个无助的完全被动的工具,译者不可能做到绝对地"忠实",译者的使命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互补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现有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翻译观中译者角色确定表示质疑,并提出"译者自我定位"概念,其基本定义为,译者在动态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从而尝试重新确定文学翻译译者的地位。旨在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什么是文学翻译译者适合位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自我定位?为解决该问题,作者试图对影响译者自我定位的主要因素以及译者自我定位在实际翻译过程的体现做出详细分析,并提出文学翻译译者三个基本的定位:文化传播者,文学再创作者,和协调者,从而为"译为所有"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主体性问题得到重视.女性主义翻译观是流行于西方的一派新理论,它强调译者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对该主题的独到主张与贡献.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是中国诗词史上第一次以“昆仑”为题并将其作为吟咏对象的作品。该诗气势磅礴、立意高远,可谓是中国诗词中豪放之典范,表达了毛泽东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宏伟抱负和“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崇高追求,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超凡的思想高度和卓越的政治价值。国内外多名译者翻译过《念奴娇·昆仑》,但由于身份不同、专业素养和翻译思想以及读者意识方面的差异,译者行为存在差别。本文以三个译本为例对《念奴娇·昆仑》进行译者行为研究,通过分析五位译者的翻译外社会行为和翻译内语言行为,探索翻译内外联系和不同译本特点。研究发现,五位译者的翻译内行为与翻译外因素息息相关,其译本各有千秋,不同程度地传达了毛泽东诗词的意旨、风格和诗人形象,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女性主义译者利用翻译与译者本身之间固有的联系,凭借翻译宗教文本的时机积极参加社会文化活动拓展文化领域而发展起来。这种变化推动了翻译研究文化方向的转变,并且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实现了女性主义译者的言论权。  相似文献   

13.
翻译活动是伴随语言产生而产生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译者的角色也在不停地变化,经历了诸如"征服者"、"画家"、"奴仆"、"解放者"、"叛逆者"等角色。笔者从语言学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和后结构主义范式三个角度分别探讨了中国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认为在译者主体性被夸大的今天,仍存在一些限制主体性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五四时期鲁迅先生的翻译实践活动,从译者惯习和翻译规范的视角开展研究。译者惯习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相互影响,不可分割。译者惯习能够促进翻译规范的形成,反过来又能塑造译者惯习。鲁迅先生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翻译实践活动既体现出译者惯习有体现出翻译规范。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翻译观无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要求译者以原作和作者为中心,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入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步入“文化转向”阶段。学者们开始广泛地关注译者主体性问题,译者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译者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与此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只有遵循一定的尺度,才能提高译文质量,对译文读者负责。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间文化传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文学翻译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从最初只强调原文作者及目标语读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到意识到译者地位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即译者从"隐身"到"显身"的过程。译者的显身,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得到认可和强调,主要指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包括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确会影响译作的类型,应该强调译者的地位,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两种体系翻译规范的约束,追求译文的"充分性"还是"可接受性"反映了翻译过程中不同体系的规范如何作用和约束译者的主体意识.本文对外国翻译规范的研究作了一个梳理,揭示了翻译规范从规定性到描述性的发展,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从遮蔽到彰显的演变历程,指出有什么样的翻译规范就有什么样的译者身份.我们认为,在现代的翻译研究和批评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尊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翻译规范的演变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对翻译行为将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翻译界关于译者风格的讨论由来已久。关联理论翻译观提出的"风格即关系"为理解与解释译者风格提供了认知视角。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利玛窦和许渊冲三位著名翻译家的翻译实践活动,阐明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对读者认知环境的判断、译者的偏好与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了译者风格,说明关联理论的风格观对译者风格这一翻译话题具有充分的解释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选择可能有被动的成分,也可能是主动的,都形成了译者风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问题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相结合,女性主义译者从独特的视角体验并指导着翻译实践,彰显出西方女性主义激进的译者主体性。与西方激进的女性主义翻译相比,中国尚缺乏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土运用,国内某些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虽能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均采用了具有中式色彩的、比较温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中心"地位,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统帅和主导作用。从生态翻译环境、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在壮族神话传说英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实现原作与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上的有效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