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唯  高秉江 《求是学刊》2006,33(5):5-14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把语言比喻成“存在之家”,在《关于语言的对话》中,这一语言比喻变成了“道说”,在《语言的本质》中,他又把语言称为“口舌之花”。海德格尔对语言的这些不同比喻既显示了其语言观从本体论向宇宙论的转向,也与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2.
马琳 《求是学刊》2006,33(5):15-24
如何确切理解海德格尔关于东西方对话的观点?文章将海德格尔的名篇《关于语言的对话》放在其哲学基本关怀与前提的视域中进行审慎解读。文章阐明,海德格尔所谓的异文化对话的危险性只与欧洲语言相关。他对日本概念的阐述有明显的改造痕迹。特别重要的是,文中所描绘的与“日本人”的对话基本上是海德格尔关于其哲学思想的独白,它可被称为一个宏大的独语。文章认为,隐藏在海德格尔对东西方对话的暧昧态度之后的是一种关于传统的整体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3.
本期视点:欧陆哲学的总体思考:海德格尔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话语:这里结集翻译发表的三篇文章,都是国外学者以海德格尔思想为核心所作的比较研究。其中一篇涉及海德格尔与分析哲学的关系,另一篇涉及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最后一篇涉及海德格尔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三篇文章的内涵非常丰富,颇具启发性。它们表明在海德格尔思想的研究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关于海德格尔与奎因的比较研究,是泽伯姆教授的力作。他在语言主义的背景下面讨论海德格尔与奎因思想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许多想法引人深思,例如这两人对语言主义基本命题的认同和对传统观念主义的反叛,以及他们在语言主义内部提…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是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因此也是一个出思想家的时代,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设立了“本期学术人物”栏目,意在陆续向中国读者介绍一些对二十世纪的国外社会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国际学术人物。 本期介绍的大卫·霍伊教授系美国当代著名后现代思想家。他的The CriticalCircle: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中译本译作《批评的循环——文史哲解释学》)一书早已被中国读者所熟悉。近年来,他一致致力于福柯和哲学解释学的研究,积极参与当代西方有关后现代主义的对话和讨论。他发展了福柯的系谱学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系谱学解释学”。霍伊教授是个善于思索、勤于笔耕的思想家,继《批判的循环》之后,他于1994年又出版了《批判的理论》一书,目前正在撰写另一本定名为《批判的抵抗》的著作。本期所发表的《批判的抵抗——福柯与布尔迪厄》一文便是该书的一部分,应本刊编辑部之邀,特意寄来先期在本刊发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批判》、《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也是霍伊很有代表性的二篇文章。加上编辑部特邀专家撰写的《霍伊对哈贝马斯的批判》,我们不难看出,霍伊是一位批判意识、参与意识很强的思想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他看作是一位“批判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五、语言《红楼梦》中的语言,颇值得仔细研究。王利器先生最近在《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一辑中发表了一篇文章《‘红楼梦’是学习官话的教科书》,内容讲的很有道理。况且书中包含着许多已经失传的北京俗语、汉语中夹用的满洲语等等,都是研究民俗学和语言学的珍贵资料。我这篇文章是只论北俗,只择要举数例于下: 1、小蹄子《红楼梦》中贾母等人喜欢骂人“小蹄子”。例如:  相似文献   

6.
1987年,维克多·法里亚斯的《海德格尔与纳粹》一书在法国出版,旋即引起了各国学者围绕这位“秘密的思维之王”(H.阿连德语)而展开的“海德格尔之争”。现代哲学家在引起世人的争论方面,诚未有出其右者。现在则更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就是人们试图以海德格尔的哲学当中去寻求他同第三帝国的关系的根源。联邦德国《宇宙》(UNIVERSITAS)杂志1989年9月号刊登了亚历山大·施万教授就海德格尔问题所发表的谈话。施万教授早年就读于弗赖堡大学,并于1959—1965年在该校任科学政治研  相似文献   

7.
当月热读     
《任继愈对话集——觉悟了的群体才能推动社会》(任继愈著,文明国编,人民日报出版社)本书计收文31篇,系任继愈先生对话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书中所收文字,主要是以下两种:一种是各大新闻媒体对任继愈先生的访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胡塞尔的自我学说出发 ,对西方哲学“自我”探讨的两条进路 ,即作为意识行为主体的内知觉自明性的进路和语言分析的进路 ,通过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道路的分合 ,作了“对话式”的比较研究 ,勾勒了从语言主体际交流去把握自我认识与他我认识时 ,遭遇到的认识自我与认识他我的相互涉及、相互关联的内在理论困难 ,阐明了马克思对此问题把握的现实(实践 )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9.
倪梁康 《求是学刊》2004,31(6):20-32
本文是对海德格尔与佛家思想的关系的一个尝试性探讨。这个探讨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海德格尔思想作发生学意义上的考证,而是更多偏重于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海德格尔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历史实际关联在这里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的问题毋宁说在于: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是否存在着他所承认的那种"深藏的亲缘关系"以及他所指出的那种"深层对话"的可能性。探讨的结果表明,海德格尔在与东方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的相遇中所表达的误解多于理解,但在开启西方与远东之间对话上,海德格尔的确比其他任何欧洲哲学家都做得更多。  相似文献   

10.
徐瑾琪 《唐都学刊》2002,18(4):23-25
关于《锦瑟》这首诗历来有很多种理解 ,《锦瑟》丰富的意象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也许永远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给它。诗人追求的正是引而不发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也许就是海德格尔尤其重视诗人的缘故 ,海德格尔的思想实质上是对世界的一种诗性的把握。存在不可言说 ,只有用朦胧的、神秘的语言去倾听神性。  相似文献   

11.
G.瓦提莫(Gianni Vattimo)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是解释学在当代意大利的代表人物,现执教于都灵大学,任哲学教授。二十多年来,瓦提莫发表了多部关于施莱尔马赫、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注释、研究著作,同时是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的翻译者。其最近的论著有:《现代性的终结:后现代文化中的虚无主义和解释学》、《作为共同语  相似文献   

12.
林志猛 《求是学刊》2012,39(2):16-19
《法义》(Laws,旧译《法律篇》)是柏拉图最长的对话,对话者是三位老人:匿名的雅典异方人,克里特(Crete)人克勒尼阿斯(Kleinias),以及拉刻岱蒙(Lacedaimon,旧译斯巴达)人墨吉罗斯(Megillus).对话主角是雅典异方人,另外两位老人都是立法者.这场对话的主题是"政制和礼法",发生在三位老人从克里特的都城克诺索斯(Knossos)到宙斯神社的朝圣之旅上.但对话最终没有告诉我们,三位老人有没有到达宙斯的神社.或许,他们引人人胜(圣)的交谈取代了宙斯神社的相关活动——雅典异方人似乎取代了宙斯的位置.可以说,这场对话也是雅典异方人对两位立法者的教育.那么,能教育立法者的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克勒尼阿斯和墨吉罗斯在对话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只有首先弄清对话者的身份,我们方能进入柏拉图的这部大作.  相似文献   

13.
刘振 《求是学刊》2013,40(2):34-37
<正>一、施莱尔马赫与《克拉提洛斯》问题在柏拉图的35部对话中,《克拉提洛斯》(Kratylos)是一部非常令人费解的作品。早在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翻译柏拉图文集之时,他就在《克拉提洛斯》的"引论"中谈道,这部对话给"柏拉图的朋友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P228)。根据施莱尔马赫的说法,《克拉提洛斯》带来的困  相似文献   

14.
由于《苏联历史》杂志主编科尔瓦钦科通讯院士的《论历史现象和过程的模拟》一文(参看本期该文提要)批评了乌斯季诺夫领导下进行的模仿性模拟实验,我们专门在这里介绍1976年苏联《历史问题》刊登的这篇文章.它实际上是这一实验的总结.作者说:在模仿历史的过程时,要完成下列工作:(1)选出要模仿的那个历史时期,对它进行研  相似文献   

15.
罗米拉·塔帕(Romila Thapar)(1931—)是当代国际上素负盛名的印度古代史历史学家,现任新德里尼赫鲁大学教授。曾两次访问我国。一次在1957年漫游敦煌,最近一次是1981年应南亚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邀请来华讲学。她的主要著作有:《阿育王和孔雀王朝的衰落》(1961)、《印度史》(1966)、《历史与偏见》(1972年广播讲话,1975年单行本)、《印度大陆史》古代部分(《英国大百科全书》,1977年版)、《意识形态和古代史的解释》(辑入《社会和变化》论文集,1977)、《教派主义与印度史的撰写》(1977)等。她继承马克思主义历史家高善必的研究工作,从事语言(梵语、巴利浯、德拉维达语)考证,运用社会经济史实解释历史,批判殖民主义和教派主义的历史观。近几年来,印度史学界开展史学思想论战。1979年,《印度教徒报》聘请阿特勒亚博士提出18个问题,向印度五位著名历史家征求答案。塔帕是其中之一。她针对13个问题畅抒已见。问答纪录发表于1979年12月29日《印度教徒报》。塔帕的对话坦率纯朴,是史学界的可贵文献,现在摘译原文中我国学者特别关心的部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略论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一生的思想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过渡到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从哲学过渡到社会理论的时期。1929年,马尔库塞在德国弗赖堡重新开始学术生涯的时侯,是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接受了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几年后,他则逐渐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到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均简称《手稿》)公开问世,他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这时,他与海德格尔的关系也已分裂,但并没有完全抛弃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而是企图超越他的非历史的存在本体论的界限,把关于人的存在的“实在的意义”引入“人生在世的分析。”因此,他又致力于把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力  相似文献   

17.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早年就对逻辑感兴趣,他不仅研究了胡塞尔的《哲学研究》,并且熟悉弗莱格的工作和他的《数学原理》.他还精通经院逻辑:他在大学授课的论文题目为《邓斯·司各脱的范畴和意义的学说》.他曾在马堡大学作了题为《莱布尼茨逻辑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系列演讲.本书是德  相似文献   

18.
王俊  余虹 《社科纵横》2008,23(11):123-125
海德格尔走的是一条思想的事情的规定的道路,此条道路经验着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体现在世界的世界性和历史的历史性中,但在晚期更凸显出其批判性.海德格尔晚期的语言思想是通往纯粹的,因其通过对非诗意语言即日常语言、形而上学的语言以及技术语言的批判,努力克服了语言的不纯粹性及工具性的理解,为语言的本性即诗意语言的显现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法国社会学评论》杂志1980年第2期发表了巴黎现代史研究所迪亚娜·平托的《战后意大利社会学[1950—1980]》(见本刊1982年第1期“论著提要”)。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社会学研究所C.朱塞佩·罗塞蒂教授对平托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看法。《法国社会学评论》1982年第2期发表了罗塞蒂的《致D.平托》和平托的《答罗塞蒂》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均涉及意大利社会学发展状况以及有关意大利社会学发展问题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20.
《苏联科学院院报(文学和语言类)》1988年第3期上撰文庆贺苏联东方语言学专家瓦季姆·米哈伊洛维奇·松采夫60岁诞辰。松采夫现任苏联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所长。松采夫研究的范围很广: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东方语言学(主要是汉语、越南语、东南亚和中亚语)、孤立语的语言理论和语言连词类型学。他发表的论著达200多种,其中有的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较高评价。主要著作有:《现代汉语概论》(1957)、《论语言中的语言》(1963)、《类比是类型学的研究方法》(1965)、《孤立语的类型属性》(1970)、《语言学中的抽象法和抽象本质的问题》(1972)、《亚非语言》(1979)等。松采夫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他是苏联列宁奖和国家奖委员会语文学分会主席、全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