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的光辉词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注释者不少,各有好的体会。但多注意词篇本文,对词题《答李淑一》的“答”字则多轻易忽略。在细研毛主席词篇本文的同时,倘能参读毛主席对李淑一同志的有关介绍,仔细领会这个“答”字的深意,就可能对《蝶恋花·答李叔一》的崇高思想感情,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些。 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同志给毛主席写信问候,并附寄她于一九三三年写的《菩萨蛮·惊梦》。毛主席于同年五月十一日给李回信,并寄词《蝶恋花·游仙——赠李淑  相似文献   

2.
一、文情运动文情,即文章情感,是我国写作理论古老而复杂的课题。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写作家作过许多探讨,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论述,《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是,最早谈到情与创作关系的并不是《诗大序》,先秦《礼记·乐记》就有“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说法,屈原《楚辞·惜诵》有“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之句。嗣后,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指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则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感视作诗之“根”。迨至明、清,诗话、诗论之作诸家纷起,蔚为大观,不少著作都不乏独到的见解,袁枚《答蕺园论诗书》说:“且夫诗者由情  相似文献   

3.
《原道篇》:“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俞樾《诸子平义》曰:“‘不入于耳’句衍‘不’字,言虽入耳不若于心也。‘不’字涉上下句而误衍。”按:俞说是也。北齐刘昼《刘子·专学篇》曰:“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缔  相似文献   

4.
象声词琐谈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直接写照,如刘勰讲的“言以文远”;《左传》中“情欲信而辞欲巧”;《管子·戒篇》的“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讲的是真实的思想内容是需要优美的形式来表达的。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那么在语言中也应该说有“语言的音乐”。音乐和语言虽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者就美,不和谐者就不美。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情采》里说道:“故言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情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可见,声音的丰富  相似文献   

5.
《吕氏春秋·察今》:“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课本注:“有要于时,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要,适应。”这种译法未将“有”和“于”字的意义落实,译文中又多出了“需要”一词,欠妥。翻译这一句,关键要弄清“要”的含义。我认为,该句中的“要”不作“适应”讲,应释为“约束”。《释名·释形体》、《广雅·释言》皆曰:“要,约也”。“要”作“约束”解,最初,仅限于君臣之间。《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要盟可犯”,阿休注:“臣  相似文献   

6.
《诗经》五首篇名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共有305首诗。其中299首诗均是截取诗中词、句或略加改动以名篇。但其它六首,即:《小雅·雨无正》、《小雅·巷伯》、《大雅·常武》、《周颂·酌》、《周颂·般》、《周颂·赉》的篇名为另外拟定,颇为特殊。对此,诸家说解各异,迄无定论,故很有必要作一番考证。现就其中的五首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雨无正》此篇名“雨无正”最难索解。“雨”无所谓“正”与“无正”,而名“雨无正”岂不怪哉!《诗序》:“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此属强解,实迂曲难通。陈奂云:  相似文献   

7.
《康熙字典·贝部》:“,《篇韵》音躉(dun),别寄异物也。亦书作趸。”《中华大字典》在“”字下注“东本切,音躉,阮韵。别寄异物也。[见《篇韵》。]”《中文大辞典》、《大汉和辞典》亦均据《篇韵》音“躉”。查《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  相似文献   

8.
“行李”辨正“行李”一词,先秦义为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襄公八年》:“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又作“行理”,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辰星《释“行李”》一文以为“在古代,李、理二字同属来母、之韵(先秦古韵当称‘部’,不称‘韵’,此当为笔误——笔者),  相似文献   

9.
秦汉弃市非斩刑辨张建国沈家本在《历代刑法考·刑法分考》中考证“弃市”时,根据《周礼·掌戮》郑注:“杀以刀刃,若今弃市也。”认为汉之弃市乃斩首之刑。又提到《史记·高祖本纪》:“偶语者弃市”一句下的索隐:“按礼云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故今律谓绞刑为弃市是也...  相似文献   

10.
梅花具有迎寒傲雪的气节,芬馨高洁的品格,古往今来多少诗人词人吟咏梅花,赞颂梅花,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然而,文学史上卓然杰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咏梅词,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李清照的作品多所散佚,在仅存的各家公认为易安词的四、五十首中,咏梅词就有五首.即《渔家傲》(雪里已知)、《玉楼春》(红酥肯放)、《诉衷情》(夜来沉醉)、《满庭芳》(小阎藏春)、《清平乐》(年年雪里),各以其独有的特色闪现着思想与艺术光彩.本文仅从李清照咏梅词“煞拍”的艺术构思入手,对其咏梅词作一点初步的探讨.我国的古典诗词一向十分讲究结句.历代的诗话词话中所谓“以景结情”、“以情作结”,“本位收住”,放开一步”等等,都是就诗词结尾的手法而言:白居易在《新  相似文献   

11.
“夭夭”一词在《诗经》中出现过两次.《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毛传》:“夭夭,其少壮也.《邶风·凯风》:“棘心夭夭”,《毛传》:“夭夭,盛貌”;《郑笺》;“夭夭,以喻七子少长.”按照传统的解释,“夭夭,是“少壮、茂盛”义.可是,闻一多先生否定了这种一千多年来的传统说法,认为“夭夭”当是“屈曲”义.他考证说:《说文·夭部》:“夭,屈也.”《凯风》篇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谓棘受风吹而屈曲也.乐府古辞《长歌行》:“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声”,语意全本诗风,“夭夭枝叶倾”者,正以枝叶倾申夭夭之义,倾与屈义相成也.《桃夭》  相似文献   

12.
《诗经·召南·行露》三章,首章三句,后两章各六句,这不符合风诗章句整齐的特点。在现存的一百六十篇风诗中,章句不整齐者中有九篇,我认为都是由错简、脱句、传抄失误造成的。因为风诗都入乐,分章是为了反复歌唱,各章的句数应该相等。据此,《行露》的首章原来应该为六句,可能缺第一句和第五、六句。疑缺之处,以“□”代之,试拟原诗章句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诗经·周南·螽斯》主题辨龙建春《诗经·周南·螽斯》的主题,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概而言之,主要有三:韩诗认为是歌颂贵族子孙贤良(《韩诗外传》卷9),齐诗认为是歌颂贵族的子孙众多(《后汉书·苟爽传》),毛诗则认为后妃“若蠢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毛...  相似文献   

14.
“上下文”是现代汉语常用语词 ,《汉语大词典》作为词目收入。释文是 :“谓文章中与某一文句相连的前文和后文。例如 :单看这句文字 ,很难理解它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来看就容易明白了。”例句自编 ,没有书证 ,不能说明何时出现。查唐代贾公彦《周礼义疏·秋官》“小行人职”即有“上下文”一词 :  若国札丧 ,则令赙补之 ;若国凶荒 ,则令委之 ;若国师役 ,则令槁之 ;若国有福事 ,则令庆贺之 ;若国有祸灾 ,则令哀吊之。凡此五物者 ,治其事故。 [义疏 :此一“经” ,据上下文皆据诸侯国 ;此文虽单言“国”亦据诸侯而言。]贾疏是说 :“小行…  相似文献   

15.
翻开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最先扑入我们眼帘的便是一首《临江仙》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整首词句句有来处 ,由加工改造过的古典诗文名句连缀起来 ,可谓典范的“点铁成金”之作。前两句源出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几句词 ;第三句夺胎于《庄子·齐物论》里的有关文句 ,又似乎以陆游《示儿》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一句诗为蓝本 ;第四句隐括刘禹锡《…  相似文献   

16.
《周易》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年仍然努力学《易》的孔子,他在暗引《易·恒·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两语以后,讲了一句极为准确的话:“不占而已矣。”①孙卿同然一词:“善为《易》者不占。”②治《易》不为占卜,而在领会其中的哲理。  相似文献   

17.
乐府古辞《雁门太守行》,首载于沈约《宋书·乐志》。其中有句云:“少行宦学通五经论。”目前几个通行的标点本标成“少行宦,学通五经论。”释词是:“行宦,犹游宦。”这样的标点和注释是错误的。“宦学”是一个词,不可分割。《礼记·曲礼上》:“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史游《急就篇》:“宦学讽诗孝经论,春秋尚书律令文。”班固《汉书·游侠传》:“楼护字君卿,齐人。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爱重  相似文献   

18.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古今注家对此二句的分歧,主要在于“君子”指谁。按《毛诗》传、笺、疏的传统解释,“君子”指伐檀者。这两句的意思是:那伐檀的君子,是不白吃饭的呀!全诗之意在手讽刺“不稼不穑”者,并认为此二句为反语,其意思是:那些大人先生们,可不是白吃饭的呀! 就此二说,我们认为传统之说可信。即“君子”指伐檀者,不含讽刺意味。其理有  相似文献   

19.
<正> 《诗·大雅·思齐》首章载:“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汉·毛氏旧注:“大姒,文王之妃也。大姒十子,则众妾宜百子也。”郑笺:“徽,美也。嗣大任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会。”唐·孔氏疏:“大任以有德之故,为大姒所慕而嗣续行其美教之音,思贤不妬,进叙众妾,则能生百数之此男。”(见《毛诗注疏》) 近代注释家恫城吴闓生关于以上两句,只释“‘徽’,美也”,而总论中称:“先言大任之德,而大姒能嗣之。”(见《诗经会通》)  相似文献   

20.
<正> 《庄子》想象丰富的“寓言”和“重言”,给后代人的启迪,特别是给后代诗人的启迪是极大的。以英雄自许又以英雄许人的辛弃疾的词,就常涉《庄子》。例如:《念奴娇·倘来轩冕》是他闲居沿山时作的,词一开头就是“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其典出自《庄子·缮性》“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倘来,寄者也。”词人是借此表明:自从在政治失意后,对宦途和功名深表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