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活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内涵,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透过壮族服饰,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壮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及宗教信仰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2.
壮族巫文化与壮族麽教文化、鸡卜文化、花山文化、铜鼓文化、青蛙文化、师公文化、道公文化等一起是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而巫信仰和麽教信仰则是壮族原生型宗教信仰文化形态,壮族巫信仰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3.
布洛陀和盘古同为开天辟地神,同属壮族远古神话人物.布洛陀为壮族五大支系中的布土支系和布侬支系信仰的创世主神;盘古则是壮族五大支系中的布壮支系和布依支系信仰的创世主神,他们都是开天辟地神,是壮(土)语的神名,是壮族先民原始的开天辟地神.盘古的原形来自于布洛陀.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信仰圈,都处在壮族重要的聚居地,但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地理分界线:以桂中地区的大明山为中心,各分属大明山的两侧:往西是布洛陀的信仰圈,往东是盘古的信仰圈.不同信仰圈的存在说明壮族内部有不同的支系存在.  相似文献   

4.
大明山龙母文化与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母文化的实质是水神信仰。中国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按发生时间先后大致分为:泛水神图腾信仰、龙母信仰、妈祖信仰等三种形态,其共同渊源应为壮族先民古越人信奉的水界之神图额。广西大明山龙母文化具有鲜明的原生态水神信仰特征,并以其山神和水神融合,生态美和道德美统一,而成为中国华南龙母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区域,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大明山龙母文化是大明山自然生态环境、壮族先民的信仰思维、农耕稻作文化、生态审美意识诸因素形成的民间信仰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壮族学者黄桂秋所著《壮族社会民间信仰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壮族社会民间信仰,主要着力于壮族巫事、摩教信仰、师公信仰、道公信仰和龙母信仰等的研究,“是一部学术分量很重的好书”。  相似文献   

6.
壮族民间信仰天地善院蕴涵了精神寄托、道德培养、维护稳定等与当代壮族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因子,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中历来就有“重生”“贵生”的思想,由此在民间形成了庞杂的生育神信仰.古印度的观音信仰中本来就有“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内涵,传入中国以后,迅速与中国文化中的生育文化交融、叠合,观音送子的功能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观音信仰的主要功能之一,并形成了专职的形象——送子观音.随着送子观音信仰的不断传播,在各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送子观音信仰习俗.  相似文献   

8.
道教长生成仙信仰与壮族宗教民俗结合后发生了衍变.其中道教星辰崇拜与壮族民间追求长寿平安的习俗相结合,成仙信仰则与其葬俗相结合,使壮族民众除了向神灵祈求长寿外,还强化了他们追求彼岸世界幸福的愿望.道教长生成仙信仰在壮族社会中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民俗化特点,同时也成为壮族民间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壮族传统体育既体现了壮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更与壮民族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打铜鼓、打扁担、踩风丰、蚂拐舞、抛绣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例,探讨了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的关系,分析了壮族传统体育在稻作文化中发挥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10.
壮族麽教是从壮族原始巫教中发展演变而成的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原始巫信仰在壮族麽教中元所不在,如影随形。壮族布麽由巫觋演变而来,壮族布麽与女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壮学研究面临着理论提升与实践运用的双重挑战。将人类学引入壮学研究,立足"地方的地理"和比较文化层面,能够将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置放在多元的社会构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对照与考察。桂滇黔交界地区就具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展开壮学研究的优势,尤其体现在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和壮族与多民族语言文化共同发展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壮语地名中壮文化最容易流失的是一地二名,其次是意译。音译最便于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也要注意"雅化"也会造成壮文化的流失。  相似文献   

13.
壮族女性是壮族纺织文化的主要载体,她们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纺织文化的同时,自身角色也在被纺织文化不断地塑造着。纺织文化已成为壮族女性角色认同的标志和能干与否的衡量标准,是壮族女性杰出的劳作和交际方式,对壮族女性有着双重塑造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民族教育面临坚守文化特色与融入主流社会的两难选择 ,而现代教育多元化改革为实现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的对接提供了新的契机 ,壮族优秀文化需要融入现代壮族教育体系中 ,才能焕发新生活力 ,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 ,都具备接受壮族传统文化的广阔路径 ,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育体制等环节 ,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 ,推动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对接合流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神药两解"是壮族社会重要的疾病治疗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壮族居民的治疗实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章从对这一观念与治疗选择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壮族民间治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壮族嘹歌是壮族民间歌谣的精品,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经典名著,堪称中国南方民族民间第一长歌和壮族社会百科全书。《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共5册)是一座沟通英壮文化的桥梁,它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壮文化,有利于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了让更多人能更好地了解该套丛书的英文版,文章主要从翻译工作的前提条件(政府重视、译者资质)、翻译视角等方面就《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做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但历史悠久、数量庞大,而且与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从壮语地名命名的分类上,可以窥见壮族地名命名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揭示出壮族文化的原生性。  相似文献   

18.
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壮族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栽体,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民族伦理文化特点.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充分体现了壮族勇于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团结互助、乐于奉献、诚实守信、恪守诺言等民族伦理文化特征.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批判地...  相似文献   

19.
铜鼓文化是壮族人民主要的传统文化形态.铜鼓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是壮族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风貌的映射,是民族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壮族的农事祭祀节日系统内容十分丰富。在文化属性上,它体现了鲜明的稻作文化或说“那”文化特征,反映了壮族宗教信仰的内涵,展示了壮族的认识水平和民族心理。壮族的农事祭祀节日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