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构近现代以前的世界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沃勒斯坦震动社会学领域的创新,曾这样强烈地提醒我们评估地方性变迁时要考虑到全球背景,并曾给我们以描述一体化过程中的诸种体系时使用的种种强有力的概念。大部分但并非全部属于宾厄姆顿那个班子的学者们,一直在为关于西方兴起取得霸权的情况补充更准确的细节。然而,他们的工作的基本前提,却相对来说还没有得到考察。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个讽刺。世界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本文中,沃勒斯坦对其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理论假设和观点进行了概述,并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的世界体系由于其自身无法避免的矛盾而陷入了一种结构性危机状态,这种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其难以继续生存下去。对于世界的下一个体系,沃勒斯坦认为虽然很难精确预测,但仍然可以通过相应的策略来争取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提高家庭社会学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工作效率与完善一整套概念相联系.完善概念是建立家庭社会学变量体系的必要条件.由于一些重要问题得不到解决,阻碍了家庭社会学范畴和概念体系的发展.完善概念必须对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进行综合研究,在系统方法的基础上确定各概念间的关系.综合研究的战略包括演绎和归纳两个阶段.第  相似文献   

4.
张似韵 《社会》2002,62(1):14-17
引言布尔迪厄对于学校教育体系的考察可谓是不遗余力 ,他就此至少写了五本书及若干篇论文 ,①并在四十余年的研究中一再论述这一问题。他对于学校教育所作的独到阐释 ,与其整个社会学研究的广博体系与内在理路紧密联系。在他看来 ,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构成社会宇宙的各种不同的社会世界中那些掩藏最深的结构 ,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布迪厄 ,1998 :6)。与此同时 ,他的社会学经验研究与理论探讨也始终力图超越某些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 ,为此他使用了场域、资本、习性等核心概念。一方面 ,建构出各种…  相似文献   

5.
孙飞宇 《社会》2013,33(1):38-74
舒茨从对个体行动的意识分析出发,基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与伯格森的意识哲学,对韦伯所建立的社会科学概念体系作了一个意义基础的建构工作,并进而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世界的图景。在这一工作中,对他者问题的处理涉及了一系列深具社会学意涵的问题,而其核心则是主体间性问题。对主体间性之可能性这一问题的探讨,从社会思想史的传统脉络来看,不仅关涉社会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在舒茨的努力下,更成为了一项通过以我群群体为基础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回答近现代以来社会学的核心方法论问题--社会如何可能--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6.
科学主义是理性精神的一种世俗反映,它力图逃避着主体性的人文情愫,而不断追求世界的外在性研究可能。迪尔凯姆创立的实证主义无非是这种思想在社会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他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根本论题,以唯实主义的本体论、功能主义的类型论和整体主义的解释论构建起纯粹的科学社会学方法论体系,从而使得社会学真正迈入了科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7.
孙飞宇 《社会》2012,32(5):219-229
长期以来,现象学社会学这一社会学理论中的分支,似乎只是舒茨作品的代名词,而与现象学运动本身相关的庞大思想传统/脉络无关。也由于自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运动独成体系的特征和在思考力度上的要求,使得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往往只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所代表的现象学哲学作为一种阅读和思考的背景,且将这一庞大的思想资源归于纯粹哲学的范畴而束之高阁。对于社会学来说,现象学自身仿佛成为不切实际的"临空蹈虚式"的哲学的例证,社会学对于现象学最好的态度,也不过是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8.
毕向阳 《社会》2005,27(4):183-194
近些年来,随着布迪厄的著作越来越多地被译介到国内,以及众多运用他的概念与理论进行的理论的或经验性的研究陆续发表,布迪厄的学说,如场域和惯习的理论以及象征资本、符号暴力和参与性对象化等概念,还有他所强调的实践与反思的社会学立场等,在社会学、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等多学科领域都已经广为人知。然而,这些概念、理论多属于布迪厄早期和中期的学术思想,晚年布迪厄的思想其实经历了一个相当显著的变化,学术与政治立场更加锋芒毕现,进一步确立了他作为一名著名的公众知识分子的牢固地位。作为布迪厄晚年的一本代表性著作,《世界的苦难》(L…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学正在日益走向国际化。然而,社会学这跨越民族界限、国界和洲界的发展趋势将给社会学学科本身的演变带来何种影响和结果?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美国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英克尔斯在今年八月至九月举办的沈阳社会学高级讲习班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评价。英克尔斯首先指出,世界各国的社会学家以往进行社会学研究时基本停留在传统的五种社会学分析层次之上,即个体分析层次、人际社会学分析层次、小群体分析层次、制度分析层次和社会体系分析层次,而当前世界变迁的浪潮正在促使社会学家走向另一种全新的社会学分析层次——世界性社会学分析层次。与这种世界变迁浪潮和世界性社会学分析层次相关联的“世界体系”和“世界社会学”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海勒所描述的第二个阶段集中在一种转变,即从有关个人问题的研究转向对加拿大社会学的研究(既是内容上又是观点上)。七十年代中后期,美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受到猛烈抨击,社会学刊物上的许多文章强调了独特的加拿大社会学的重要性。研究工作应当将独特的加拿大理论取向与加拿大自身的材料结合起来。利用美国理论的加拿大的社会学,对于进一步发展加拿大社会学并无益处。加拿  相似文献   

11.
依附/世界体系论者沃勒斯坦1976年曾发表一篇题为《现代化理论:入土为安?》的文章,宣布60年代西方流行的现代化理论在解释世界发展方面已经无能为力,认为应当采取新的研究方法。本文作者照应沃勒斯坦的文章,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依附/世界体系论是否也应被新的研究方法所取代呢? 70至80年代,与其他与之竞争的观点相比,依附/世界体系论在第三世界研究中发挥着更大的影响。在《美国社会学评论》第53卷最后一期(1988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创立的世界体系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作为历史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把世界体系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沃勒斯坦在重建世界体系的努力中陷入了悲观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困境。现从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思想渊源入手,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审视世界体系理论的当代价值和内在困境,从总体上把握世界体系分析范式的合理内核和内在启示,进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生命力。它为全面认识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也为全球化背景下探寻适合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现代化模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世界体系”是70年代后期出现的“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概念。这个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纽约州立宾汉顿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早年主要研究非洲问题,在基本观点上与依附论十分接近。1974年他出版了《现代世界体系》(现已出版两卷),详细阐述了从1450年以来,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基本逻辑,奠定了世界体系理论的基础,并在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4.
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中期,在激进的发展研究中首先兴起了“依附理论”,后来则是“世界体系”分析,它们成为一大批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的思想主线。人们乐于被认为同这些学派有关的主要人物联系在一起,这曾是风行一时的事。一些作家例如A.G.弗兰克、T.D.桑托斯、F.H.卡多索、S.阿明和I.沃勒斯坦在新马克思主义型的  相似文献   

15.
赵万里  赵超 《社会》2012,32(2):33-50
知识社会学思想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理解他的整个社会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线索。布迪厄借用现象学概念,对知识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重新诠释,并为当代知识社会学的解释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认为,布迪厄对知识社会学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借鉴现象学认识论,将人类的思维原则述作“生成图式”或“信念”,用二重性表述替代了认知范畴与社会范畴的二元对立;第二,通过对“实践知识”与“科学(含社会学)知识”遵循的相异逻辑进行说明,探讨了客观真知的生成所倚赖的具体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6.
1984年4月24日至30日,在郑州市召开了一次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学术讨论会。会议由郑州大学政治系发起召开,全国16所高校的社会学教学人员和五个社会学研究所及情报研究所人员共三十多人参加了会议。在讨论会上,大家广泛地交流了社会学教学、研究的经验和信息,讨论了如何进一步开展我国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世界历史——用全球性比较的手段对非常长期的、大范围的社会变化进行解释——是一个重大的、独特的领域。尽管这个领域很难归入某个社会科学学科,但它却包含了所有这些学科中一些最能引发争论,最具有创新性的人物。因此对它不能忽视。历史学中的W.麦克内尔、E.霍布斯鲍姆和F.布劳代尔,社会学中的I.沃勒斯坦、C.梯利和B.莫尔,政治学中的T.斯考克波和S.亨丁顿,经济学中的D.诺斯和W.罗斯托,人类学中的E.沃尔夫和S.明茨,只是提出这个领域的理论讨论日程的许多重要人物中的一小部分。尽管正规社会科学中的“学科论者”力图将这种探索贬低为不科学的和浅薄的东西,但它仍然增进了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何蓉 《社会理论》2008,(1):66-82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尽管马克斯·韦伯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有关宗教的定义,但是,当他将宗教描述为一些成功地吸引大量信徒的调节人类生存的体系时,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功能性的定义,注重宗教在社会中的角色或作用(希普里阿尼和费拉罗迪,2005:2~3)。而且,这一功能性的取向,并没有妨碍韦伯以开阔的视野与雄心,将世界诸文明形态纳入其宗教研究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首先,有必要对于把北美社会学用于中国所存在的某些危险作一些零碎的、尝试性的说明。这是因为,我认为中国在对很多美国事物以及这些事物如何才能对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的问题上十分感兴趣。看来中国已被世界上最富有国家所利用的社会学吸引住了。我要在这次讲话中提出这样的看法,即你不可能把北美社会学中的技术和政治分开,如果这样做,就会走进死胡同并且会产生一些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发展理论的演变(下)周长城世界体系理论及其演变70年代中期,现代化理论与依附理论之间的意识形态的战斗开始平息,此间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争论变得意识形态的色彩不象以前那么浓,学派间的讨论也趋于理性化。以沃勒斯坦(ImmanuelWalerste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