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沉默权规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止强迫公民自证其罪,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是设定沉默权规则及落实沉默权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中应尽快设立禁止强迫公民自证其罪原则,赋予被告人以沉默权.落实沉默权,应建立相配套的程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了刑事沉默权的法律价值以及坦白从宽的法律意义基础上 ,对我国法学界关于刑事沉默权的争论 ,以及在我国引进刑事沉默权的问题做了一定研究。本文认为争论的实质涉及到公正与效率的问题 ,但就刑事沉默权而言 ,公正与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因此应当引进并建立刑事沉默权制度。最后 ,本文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阐述了米兰达规则和沉默权的含义,对现有以口供为中心的侦查模式提出了质疑,对我国实施沉默权制度后将对刑事侦查带来的冲击作了展望,并对一些现实问题和沉默权在我国法律中的体现进行了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比较关注的一项旨在保护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刑事司法制度。关于我国是否应该建立沉默权制度以及如何建立沉默权制度,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从应然的角度来看,沉默权制度确实能够解决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一些弊端,具有确立它的必要性;但从实然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建立沉默权制度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沉默权制度作为一项国际公认的刑事司法和人权保障标准,其内容包括被告知权、律师帮助权、保持沉默权、不因行使沉默权而导致不利后果权、供述自愿权;其实质是反对自我归罪权;其理论基础是公民的宪法权利和无罪推定原则;其价值取向是追求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二者之间的平衡.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在于抑制刑讯逼供,防止冤假错案,完善刑诉制度,履行国际义务.要确立沉默权制度,必须转变观念,规定自白排除法则,完善配套制度,在侦查阶段废除"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但沉默权不是绝对的,它有可能导致放纵真正罪犯的结果,因此,必须对它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建立刑事沉默权制度利大于弊。我国建立刑事沉默权制度必须解决以下三方面的矛盾 :侦查资源的紧缺与高犯罪率的矛盾 ;传统的人证调查制度与对抗审判程序的矛盾 ;沉默权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观念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沉默是一种事实状态,沉默权.必经法律赋权。英美法中沉默权具有特定的法律意义,沉默权制度与其证人制度、程序性制裁制度、刑事司法体制、侦查能力相配套适应。美国的沉默权制度本身就存在诸多非议。综观大陆法系,更多规定的是不妊强迫自证其罪。沉默权制度危害明显,目前与我国整个刑事司法体制还不相符。沉默权问题因影响广泛,应由宪法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8.
所谓"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指控犯有罪行或有犯罪嫌疑的人针对司法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而享有的拒绝回答的权利,沉默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综观沉默权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认为沉默权的确立是一个发展趋势,战后世界各国几乎都在刑事诉讼立法中加以确立。沉默权的确认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我国应该在刑事诉讼立法中确立沉默权制度,以更好地与世界接轨,更好地保护被告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应当用明示的审讯沉默权立法模式,构建由宪法原则、刑事诉讼规则(包括刑事证据规则)组成的沉默权制度体系,后者由确定沉默权的规则与限制沉默权的规则构成。文章在借鉴德国相关立法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具体规则,提出了限制沉默权的专门规则及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0.
实行沉默权制度是联合国认可的刑事司法公正的最低标准之一。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固有的社会价值现念,有关刑事司法程序的法律规定,保持社会治安稳定所面临的压力等,都与实行沉默权制度的基本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冲突。因此,在我国实行沉默权制度应采取积极而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论沉默权     
邵东华 《南都学坛》2005,25(4):76-78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刑事司法程序的一项重要保障。从司法实践上看,沉默权已为世界上多数国家和联合国通过的许多国际法律文件所确认。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在价值观念、诉讼制度、侦查模式、证据规则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国树立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新观念,大力推进刑事司法改革,设计和实施一系列与沉默权制度相配套的原则、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是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被视为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在我国现阶段,尚不具备规定沉默权的条件,而且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能够防止不规定沉默权所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通过明文规定罪刑法定等基本原则和其他定罪量刑原则以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系列条款,较好地体现了人权保障机能,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人权保障机能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还不够突出;死刑条款较多,与现代刑法应有的人权保障机能之要求尚存较大差距;刑法的若干人权保障法条存虚置现象。在人权入宪的新形势下,为了强化我国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应当对刑法总则中有关内容进行修改,增加人权保障内容;对刑法分则有关内容进行修改,逐步削减死刑条款;对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采取刑法之外的综合补强措施,包括推进刑法宪法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程序保障及调整刑事政策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诉讼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应否确立沉默权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法学界的关注。特别是 1998年我国签署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后 ,关于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问题 ,更加引起了学术界及司法实务部门的探究。沉默权起源于 164 1年的英国 ,后被各国采用。我国刑事诉讼尚未确立刑事沉默权。笔者不赞成关于建立沉默权不影响追究犯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黑社会犯罪是一种以追求非法经济利益为动因的特殊集团犯罪,它以犯罪动因为核心,构筑了犯罪动因、犯罪行为、犯罪安全保护三层级的犯罪结构模式。因此,要控制这种危害性极大的社会犯罪,就必须构筑起以抑制犯罪动因为核心的刑法结构功能体系。我国刑事立法已按照社会控制与犯罪对应的要求,建构了自己的结构体系而与黑社会犯罪形成了刺激与反应的互动关系,但这个结构体系尚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因此有必要对这个结构体系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6.
沉默权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是否应当确立沉默权规则,我国存在三种观点,即赞同说、否定说和限制说。文章认为应当确立沉默权规则,并从诉讼价值角度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政治民主、权利本位的本质要求,涉及舆论监督性质的网络言论表达面对公权机构或权力行使者刑事指控时,从适度倾斜保护公民表达权考虑,应严格刑事侵犯行为所致后果的认证与证明程序,强化相对人举证指控内容的法定责任,完善刑事诉讼程序,优化刑事制裁体系,明细刑事实体法条款,多途径遏制公权机构滥用刑事处罚,最大限度收缩刑事制裁范围,力戒权力造罪。  相似文献   

18.
婚内存否强奸,一直是刑法学争议的问题。从现代刑法精神的角度来解读婚内强迫性行为这一法律现象,认为婚内强迫性行为侵犯的不是妇女的性的权利,因而,不构成强奸罪,行为人只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道德责任,而不应承担刑事责任。以此为前提,认为婚内强迫性行为非罪符合公正性、宽容性、经济性等现代刑法精神。  相似文献   

19.
沉默权与辩护权是现代刑事诉讼保障被追诉人的两项基本权利.在刑事诉讼模式转换过程中,我国仍存在着辩护方诉讼地位较低,辩护职能较弱的问题.因此,实施沉默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环境领域公务员的可罚性具有特殊重要性,其认定也特别复杂。当公务员的职务行为危害环境时,刑法对公务员的权利滥用有一般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考虑构成环境犯罪的共犯或间接正犯。公务员以不作为的方式危害环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对于违法的核准或许可不加以撤销,二是不干预违法的环境破坏行为。如果公务员居于防止侵害环境的保证人地位则可以以不作为构成环境犯罪。保证人地位的认定要考虑形式与实质两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