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来研究意象的学者,大都只注意到“个别意象”,而忽略了“整体意象”;即使有的注意及此,也仅提出“意象群”或“总意象”、“分意象”的说法,而无法梳理出“意象系统”来。文章有鉴于此,即以“个别意象”与“整体意象”为基础,试图借着由“层次逻辑”而形成之“章法结构”,将自“个别意象”逐层提升至“整体意象”的“意象系统”作一呈现,使深埋于意象与意象间的内在逻辑或“纽带”,得以开挖、显露出来,进而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作考察,以见“章法结构”与“意象系统”不可分之关系。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意象一词产生于先秦两汉 ,从“象”到“意象” ,主要是在哲学范畴内的讨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将“意象”引入文学范畴 ,主要是指文学构思中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交融后 ,产生于作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 ;大约从明代开始 ,对“意象”的阐述逐渐接近现代含义 ,即指通过作者审美思维创造出来的 ,融会了主体意趣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侯敏泽同志在讲授先秦文学理论批评时论到中国古代意象论问题。他认为向来以为“意象”一词来自国外,其实是我们传统中所有的。 中国古典意象论有两个源头:《周易》和《庄子》。《周易》中认为“言”“意”是不能完全被表达的,可以由“象”来表达。“象”比“言”、“意”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庄子》要求舍“象”求“意”“言”、“象”仅是“得意”的手段。《周易》重、“象”,《庄子》重。“意”,但这时“意象”还设有作为一个词组出现,仅仅具有对“意”与“象”的关系的论述,但对后世的“意象论”发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意象与意境是一对姐妹范畴,它们的生成、发展、渗透和演进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考察它们的演进历史有助于了解中国美学史的发展特点。1 “意象”作为一个独立美学范畴,合成在一起使用,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窥意象而运斤”。它的原始思想渊源实本于《易传·系辞》“立象以尽意”,系指卦象的制作及本质在“尽意”。古人把卦象视为人文之先,故刘勰《原道》云“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人文有别于日月山川天地自然之文,在于它是圣贤仰观俯察、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拟诸形容、象其物宜的产物,有主观神志意识存内,故构思时必先凝成意象,然后方能立象以尽意。刘勰正是依据此理,指出文学构思先是“神与物游”;及至两者交互为用,相与契合,始可“窥意象而运斤”,把观念形象物化为文学形象表达作者的情  相似文献   

5.
意象作为诗的本体,在其组合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结构性空白。这种意象空白,有四种形态:一是意象内的空白,表现为象显而意隐;二是意象间的空白,表现为象断而意连;三是意象外的空白,表现为象止而意生;四是“直白诗”的空白,通过主体内心冲突的展示,表现为以某种情绪性或者意绪性情结存在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意象运动包涵“动情”和“移情”两个环节 ,前者是构思 ,呈现为意的流动状态 ;后者是表现 ,呈现为象的跃动状态 ,即“意”是若隐若现的 ,而“象”是时断时续的。“象”的跃动幅度与情感因素成正比 ,而与理性因素成反比  相似文献   

7.
“博而能一”有助于克服“临篇缀虑”时遇到的“理郁”及“辞溺”的弊病,是构思成文的关键。“博见”的深层心理机制是情感的动力功能,“贯一”的深层心理机制是情感的整合功能。“博而能一”的结果是审美意象或意象系列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诗以心灵为殿堂,诗可视为文学艺术的终极形式。毫不夸张地说,在文学甚至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只有诗是难以超越的。与其把诗看成具有形式构成的语言艺术,勿宁视其为具有独特审美心理效应的意象艺术。在文艺美学中,意象和形象分属两个不同层面的审美范畴。意象可以借形象以出,而形象却不一定蕴含意象。形象大多较实(可以描写),意象则可实可虚,所谓“按实肖象易,凭虚构象难”(刘熙载)或  相似文献   

9.
对“意象”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与反思,指出了“意象”是中国人体悟自然与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必然选择与智慧;“意象”理论的发展经过了《易》象同体→言以成象、象以尽意→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意之所承、象之图载→忘言得相、忘象得意→奢靡形似、华丽新奇→理气合一和超以象外的发展过程。并对书法意象理论从哲学与美学、书法意象史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再思考;从书论层面揭示了书法意象的主要规律为书法形、势与态之象来于自然,皆从自然会悟意化而得,且经过了意形到意理再到意神的发展过程;书法意象的表现贵于澄神静虑、适意任情、意在笔先且字字意别;书法之法得于法象而取意;汉字之六书奠定了书法意象的文字基础;书法意象具有人书合一的寄情性;六书体的产生皆来源于意象;书法意象贵在神、心、气、手相合不二等主要结论。进而探讨了书法意象体系的宏观建构,并指出了书法意象理论研究应包括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意象包括属于意层面的情与理和属于象层面之物与事四个核心要素.要生成意象,意与象自身的存在乃是先决条件.创作主体在或受外物触发、或欲表达内在情志时,常先择象以为载体,通过审美加工来将个体之意寄托其中,以构成观念形态的“意中之象”;继而,其借助于文字等媒介将其外化,构成以文本形态存在的“着意之象”.当文本意象得以构成并有效传播后,读者一方面通过阅读对其进行理解、阐释,另一方面,在个体创作中有意加以借鉴、模仿,从而构成读者意象.对这种构成过程进行解析,有助于作者与读者明晰意象的生成、传播与接受问题,认知文学本体性的构成要素,把握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讨论了"向"语法化过程中的几个特殊问题。"向"与"乡"在动词和介词用法上是相通关系,而不是相同关系;"向"和"乡"的词义引申路径相同,但存在发展先后之别,后因"乡"词义的发展而与"向"分道扬镳。文章对先秦"方位词+向"的特殊性进行了论述,认为从"方位词+向"到"向+方位词"这一语序的变化是因"向"介词化后,在介宾结构的类推作用下发生变化的。介词"向"还可以进一步虚化,成为动词的粘着成分,使得"向"可从句法层面进入到词法层面。  相似文献   

12.
北山四先生是宋元之际朱子学的谛脉正传。受朱子文学观的影响,他们本着"道本文末"、"文以载道"的宗旨,以自然平实、条分缕析的文风,创作了大量理学化的诗文,这些诗文对元代的理学和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有"部分"义,可以与一些表示方位意义的语素结合,构成合成词,如"上分""中分""下分""初分""前分""后分"等。这些词语义项比较丰富,在佛教典籍中用例较多。加强对这些词语的研究,对了解中古汉语的词汇面貌、编纂大型词典等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没”用作副词表示“未然”,一般不能与表示“已然”的“了”同在一个句子里,但在一些句子里它确实可以和句尾“了”共现。本文分析认为这些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都有“再”或隐含了“再”。“再”表示一个动作过去发生过、将来还要发生但是现在未发生,“没+再”表示一个否定的状态从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与当前状态相关,所以可以跟句尾“了”共现。另外,“再”表示动作的重复,所以谓语动词是否能重复决定了这类句子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5.
“女桑”一词最初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对其含义,历来注释不一,具有代表性的是毛传,郑笺,《朱熹集传》,郭璞注,《辞源》,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结合诗文内容来看,“女桑”应释为“柔长的小桑枝”,其中“女”字合有“小”、“嫩”、“柔”、“弱”等义。在后世典籍中,“女桑”已变成“小桑树”之义,但这已经不是《诗经》中“女桑”的最初含义了。  相似文献   

16.
路遥编辑工作与文学创作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编辑生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山花时期"是1971年至1973年,路遥编辑诗集《延安山花》和文学报纸《山花》,它们都产生于文革期间文艺创作非常活跃的延川县;"延河时期"是1976年至1982年,路遥因文学才华的出众被分配至《延河》文学月刊担任小说编辑。1982年路遥成为专业作家。路遥的编辑工作与文学创作互相促进,使路遥成长为全国知名作家。  相似文献   

17.
叹词是汉语词类系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小类,甲骨文中是否已见,各家尚有不同意见。西周金文已可肯定有叹词( 、乌虖、 、已),唯个体数量和出现频率均有限。先秦十二部传世文献中计有30个叹词,出现261次。就出现频率看,除"呜呼"很多见,"於、咨、嗟、俞、噫、嘻、嗟乎、吁"略多见外,其余各词均在10次以下(多数只一两见)。就分布看,除"呜呼"见于七部典籍,"吁、嘻、嗟"见于四部典籍中外,其余各词基本只见于一两部典籍中,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从典籍的角度看,《尚书》(10词109见)《诗经》(12词90见)是叹词个数和出现频率均很高的两部文献,《庄子》次之(10词31见),其余则个体数量和出现频率都很有限。  相似文献   

18.
江淮方言中“说的”是后置型间接引语标记,标记相关信息是言者从他人那里道听途说而来。在道听途说来的信息的真值的不确定性受到质疑的特定语境下,后置型间接引语标记“说的”词汇化为表示反预期意义的句末语气词。从间接引语标记向反预期标记的演变还见于上海话“伊讲”、台湾闽南话“讲”和日语 (tte)。所不同的是,演变出的反预期标记是句末语气词,还是句中语气副词,抑或句末语气助词。这取决于演变前的间接引语标记是前置型还是后置型,是孤立型还是黏着型。江淮方言“说的”的历时演变可以从该方言中“说的(话)”的共时多功能性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褪"字最早见于《古今韵会举要》,表卸衣、花谢之义。进一步泛化为"凡物退落皆曰褪",在此基础上"褪"字的意义不断丰富、衍生。考察"褪"字的意义引申孳乳脉络,及与"退、煺、蜕"等字之间的交叉关系,检索一些词典失收的名词形容词并归纳其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20.
王念孙认为典籍中“倚”和“循”常常“形近而误”,并将大量的“倚”校改为“循”。但对典籍中“惰”和“循”的致误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倚”几乎都是在表遵循义时被认为由“循”所误,而表其他义时则不被言误,用“形近而误’’说无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对大量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倚”与“循”同有遵循义,不烦校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