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认为(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提出,必然带来发展观上的重大变革,即从单纯追求GDP的片面发展观转向科学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2)从本质上看,发展观变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如何重新解读"现代性"问题.单纯追求GDP指标的发展观本质上是对经典现代性的误读,这一误读具有深刻的历史和认识论根源.(3)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现代性的重新追问,是在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它必然要求我们在理解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上发生相应变革,超越经典现代性、后现代和第二次(反思)现代性的视域,走向一种独特的新现代性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发展理念由于其包含内部陷阱而使其自身陷入矛盾困境并导致“现代性危机”。文章从反思现代性发展理念的内在矛盾入手 ,主要将批判的靶子对准支撑现代性发展理念的四个维度 :即遗忘生存家园的发展至上主义、缺席生态伦理的消费享乐主义、迷失有限理性的技术乐观主义和僭越天人关系的人类中心主义。在揭批这些现代性发展理念深层矛盾困境的同时 ,昭示当代人自觉走出其设定的内部陷阱 ,从而为建构通向未来的新发展观扫清理念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摘要]后现代主义和二次现代性是西方对现代性批判的两个维度,其实质都是重构、重写现代性。这双重维度启示我们,现代性并没有终结,而是不断超越的,必须坚定中国建构后发现代性的决心;必须正确理解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代价;必须既借鉴西方,又立足中国实际,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后发现代性的任务决不是重复启蒙运动兴起时的现代性,也不是照搬工业社会的现代性,而是建构后现代性观照下的新现代性。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西方现代性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现代性重新追问的结果,它既是对我们以前的现代性发展模式的超越,也是对西方经典现代性、后现代性和二次现代性的反思和超越,是一种独特的新现代性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以智力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现代性内涵,越来越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使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迫切要求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性转变.文章从应试教育的特点、产生背景等方面,阐释应试教育对现代性教育的背离,并就中国教育现代性转变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5.
新保守主义是当今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现代性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告别传统进入现代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的状态和特性。中国现代性的建构较之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新保守主义思想传入中国,认清其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影响,并找出解决对策,对中国特色现代性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远程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个主动创造的过程,它在不断消除距离障碍中重构自我。远程高等教育的现代性表现为:凝聚现代教育理念、创建现代教育结构、重视交互与对话;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其现代性从思想观念、制度结构和资源技术等方面不断增长。远程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与现代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以现代性为衡量的主要尺度--也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是,它具有了不同于以往一切文学的现代性.现代、现代化、现代性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与西方启蒙现代性在追求自由民主、社会进步、科学和真理、个性主义、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等方面基本一致;西方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有内在矛盾,中国现代性亦然,青年鲁迅对此有清醒反思;由现代性角度切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可以定在19、20世纪之交或20世纪之初.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的高度统一。从现代性困境,尤其是从现代人的存在状态上说,现代人并不自由,其根源在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传统发展观。应走出传统发展观的误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将发展学真正落实到人学上来。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文化方案是现代性获得启迪和拓展的精神气质,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是一个文化演进的过程。现代性文化方案最本质、最核心的任务就在于将现代性价值理想以价值观的形式生成为人的内在性格和行为坐标。但是,现代性文化方案在现代境域中却呈颓废之势,作为其核心的价值观呈现低迷与困厄之势。从价值观及其教育之维,对现代性文化方案重新勾勒与赋值并期待获得救赎性意义是本文研究之初衷。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卫生知识,是中国近代精英人士建构现代国族的工具性话语之一,也是规训近代国人身体的知识话语。近代女子学校运用这套话语实施卫生教育,污名化传统卫生身体,打造现代女性。现代性卫生在近代中国的权威化是渐进的,是卫生管理制度化与卫生教育齐头并进的结果。在剖析现代性卫生知识权威化过程的基础上,文章勾勒出现代性卫生的普遍性话语特征,继而从卫生教育实施的方式,揭示现代性卫生对近代女学生的打造与模塑,继而检视并评估女性新卫生身体的脱胎过程。研究表明,女学生并非现代卫生知识体系的积极接纳者与建构者,而是该知识权力体系的施为对象,是这套知识面前的失语者。中国女性的卫生现代化,是民族、国家话语与现代卫生知识合力打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学科界说的新范式,“新教育人类学”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教育人类学既是一门社会科学,又是教育诸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之上,主张教育人类学的根本研究论题是现代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尽管学界关于“何谓现代性”至今仍是聚讼纷纷、莫衷一是,但在反思性继承社会科学已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教育人类学至少可以从同一性与多样性和不平等与多样性两个主题出发对现代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展开探索和论述,进而转换研究视角和理论观念,努力做出新时代“标志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英国学者吉登斯从剖析现代性入手,阐明了"现代性的全球化"观点,提供了一种独到的思路。吉登斯认为全球化与现代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着眼于现代性的制度层面,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这种扩展形成了现代性的维度和全球化的维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吉登斯对全球化的思考很有价值,但他对"现代性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性等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建构"尚在路上",虽然在现代性的构建和生成过程中,会引发一系列"副产品",但中国若"终结"现代性进程,则弊远大于利。认识和反思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路径,在继承和开发传统中生成"现代性",扬长避短,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可持续发展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是中国艺术在不同时代都具有的客观属性,只是在20世纪以前东方文化的语境和语义并不习惯于这样的说法,有其理其行但无其言。时下人们习惯把"现代性"仅仅归于"现代艺术"的特征性,这种以定向和特指的观念无疑是个误区,客观认识中国艺术进程中"现代性"的审美思路,对建构我国当前的艺术发展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现代性的确立与实现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过程.苏北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缺乏现代性原则的规范,在精神性维度上表现为主体性意识缺乏,在制度性维度上表现为现代性还没有作为理性化制度安排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机理中去.因此,要加快像苏北这样的落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必须积极进行现代性的构建:立足现实,强化主体性意识;加快体制改革,促进社会转型;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盐法风波是中国近代以来法制现代性转型中的重要事件.新盐法的制定、颁布与夭折是当时社会各主体间错综复杂的利益交织与博弈结果,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治理下的民国虽有构建和拥有现代性法制的需要、愿望与行动,却并不具备施行这种法律的资源、技术和社会前提.这一事件以一部法律的夭折为代价,推动了现代性法制文化启蒙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对"现代性"的思考产生很大分歧及其解决方案的巨大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现代性"概念理解上的异质性.区分出这种异质性对理解"现代性"及其寻求解决现代文化危机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有两种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现代性",另一种是狭义的"现代性".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实质上就是拓展"现代性"内涵,使其由狭义的"现代性"向广义的"现代性"延伸.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与艺术审美主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理性原则和主体意识是现代性思想的重要标志,而审美现代性则是现代性思想在美学领域里的展开,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中审美关系的反映,与现代性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现代性孕生了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又是对现代性的批判、重建和超越.审美主义所主张的美学与艺术的自律是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则,审美现代性也因此具有了反省和超越的救赎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现代性问题在不到200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波德莱尔最先发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二重性,他指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也是永恒与不变,并以此命名美的双重本质.艺术家通过审美现代性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其实表现的是道德现代性与人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思想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已被深深地陷入现代性运动之中,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在反思与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剖析资本主义文明实质的过程中,马克思具体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他认为现代性根源于现代生产,资本逻辑在现代性生成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对现代性进行了多方面阐释。在现代性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不是一个狭隘的对资本主义进行功能主义批判的制度分析论者,而是一个辩证的批判者。在当前中国全方位的历史、文化、社会转型过程中,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内在价值,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建构无疑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