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松龄与莫泊桑作为中西短篇小说之王与巨匠,都是高产作家,然其创作之源不同,蒲松龄靠的是想象的天份,而莫泊桑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实践的联系则格外密切;他们都非常关注女性,然而他们笔下的女性世界迥然不同,一为"花妖狐魅",一为人间女子;他们都写了一些有关"如此父亲"及其"孽果"———弃儿、私生子的短篇佳作,他们的命运又如何?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笔下有近百首诗词描写年轻女子的容貌情态和情爱心理,可总称为"女郎诗(词)",有赠妓姬、戏赠友人、代闺怨等三大类,其中以赠顾青霞、戏赠孙蕙的数量最多。从这些诗歌,特别是《梦幻八十韵》中,可以发现蒲松龄一生对于顾青霞最纯洁珍贵的恋情。由于对顾青霞的精神恋爱,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芳容髫齿、弱态生娇、充满诗意的女性,进而对男女关系进行思考,发表了"腻友"论,营造出一个关于男女友情和爱情的精神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法国作家莫泊桑(1850—1893)共写有三百余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中短篇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独特而高深的艺术造诣,使莫泊桑成为短篇艺术的奇才高手,被他同时代的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郎士推重为“短篇小说之王”。无独有偶,东方也有一位小说作家很与莫泊桑相似,他就是印度的普列姆昌德(1880——1936)。普列姆昌德共写了三百余篇短篇小说。并以他的实践把印地语短篇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他的短篇小说题材涉猎广泛。艺术表现多样,这使他在印度同样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莫泊桑和普列姆昌德分属西方近代和东方现代的作家,两人生活的时代,所处的社会条件都极不相同。但他们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却极为相似。他们的文学实践也多有相通之处。特别是,他们同以短篇小说的创作给批判现实主义文库增添了瑰丽的珠宝,这使我们有兴趣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试图以两人短篇小说外在的相似性入手,探究其内在的相通与相异。  相似文献   

4.
<正> 在卡夫卡与蒲松龄之间,不论是在所处时代、地域、社会制度和出身教养及所属艺术流派等方面,都存在着千差万别,然而在这千差万别之中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现仅以他们的名篇《变形记》和《促织》为例加以比较辨析,便可从中看出端倪。 (一)体裁与题材相同。卡夫卡所处的奥匈帝国已是相当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蒲松龄所处的明末清初,虽还属于封建社会,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已有相当的发展,为表现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两位艺术大师都采用了短篇小说的形式,对社会环境和人  相似文献   

5.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把契诃夫同莫泊桑作过比较,说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他说:“法国人有三个作家:司汤达尔、巴尔扎克、福楼拜;还可以加上一个莫泊桑,可是契诃夫比他更好.”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广袤的世界文学领域里,作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和短篇小说的圣手巨匠,鲁迅是和莫泊桑、契诃夫等人一样当之无愧地名列前茅的.他们各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使短篇小说这一文学样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是英国的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先驱,而几百年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莎翁倡导人道主义和和谐理想,鲁迅则举起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文化大旗.莎翁选择了人文主义,鲁迅则崇尚马克思主义.莎翁推崇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鲁迅把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进行了加工与融合.他们笔下的人物栩栩如实,故事妙趣横生.他们既属于自己的祖国,也属于全世界,既属于他们的时代,也属于千秋万代.  相似文献   

7.
契诃夫是世界工影响最大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人们在探讨短篇小说创作的各种问题时,除了莫泊桑,就必定提到契诃夫了。甚至像拥有莫泊桑这样一位值得骄傲的前辈的法国人也说:“恐怕没有一个法国小说家,能够断定他不曾受到过(直接或者间接地)契诃夫的影响。……在所有现代小说家的脈管里,都至少流动着契诃夫的几滴精神的血液。”契诃夫一生写了二百多篇中、短篇小说。从一八八○年到一九○四年为止,在这不算太长的二十四年的创作生涯中,契诃夫从一个幽默小故事的无名作者的地位迅速登上成熟的大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夜叉国》的佛经渊源及中外民族融合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经故事中的夜叉,写出了儿子伴随人类父亲与夜叉母亲生活,有了爱美向善之心,逐渐向先进、强势文化靠拢的成长过程。蒲松龄笔下的海外"夜叉",是有等级关系的社会组织。他们能与中原来的徐郎聚处如家人,颇具人性人情。基于"华夷之辨"观念看待海外"异类",蒲松龄也把南洋群岛土著居民"意识形态形象"化了,这也是蒲松龄不能完全超越的创作心理定格。  相似文献   

9.
《史记》与《聊斋志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的《史记》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产生了很大影响。文章从褒贬精神,人物故事、行文笔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老虎母亲"型故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著名民间故事。从故事分布状况看,汉族和朝鲜族的"老虎母亲"型故事都覆盖其全域;从故事的形式上看,汉族的"老虎母亲"型故事属于"惩治"型,朝鲜族的"老虎母亲"型故事则属于"日月由来"型;在文化意蕴上,汉族的故事体现出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和善必胜恶的乐观精神,而朝鲜族的故事则表现出基于固有巫俗信仰的"神人相通"、"通神求生"的意识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中表现孤愤之情,一直是我国进步文学家抒写人生和社会不平的战斗传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抒写孤愤之情的杰作,蒲松龄的孤愤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他的孤愤精神主要是通过文言小说表现的;其二,他的孤愤之情又附丽于幽冥幻城之中、谈狐说鬼之事,具有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文学家都在其作品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学意识、人学觉醒和人学精神,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对"人"的问题的切实关注、深度理解和对人的前途命运的把握和分析上面。无疑,明末清初的蒲松龄就以其不同凡响的文学手笔,创作开拓出了一片崭新的人学新气象。蒲松龄文学寄情志于鬼狐神仙、花妖狐媚,即源于一种对人学精神的坚执。蒲松龄通过描绘鬼狐神仙、花妖狐媚对人世生活的向往,及其对人的真实人性和直率情感的刻画,达到了不是人更似人,即在主体人格上完全达到了人性鲜活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淘金热是美国西部开发中"矿业边疆"的一大特色,而淘金人则是这一活动的主角,他们随着矿藏的发现而聚居,随着矿藏的枯竭而四散。他们的淘金生活别具特色,社区生活被深深地打上了淘金的烙印。从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对淘金人别样的社会生活作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和勾勒出淘金人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淘金者的人口构成复杂;淘金者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单一;采矿地社会秩序混乱。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雅爱搜神”,犹如吴承恩酷好稗史。他们一个写猕猴王,一个写狐狸精,都继承两千年来的文学传统,在不同的现实条件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拿蒲松龄来讲,他的《聊斋》描写的生活面之广与形象之多,与他涉猎群书,从“残丛小语”和名篇佳作中汲取题材,锐意创新有关。不同的题材,固然会引起作家不同的艺术构思,相同的题材,也会因不同的处理而表现作家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王氏家传世系族谱>的检索,考定了蒲松龄郢中社友王鹿瞻及其相关史料.蒲松龄与王鹿瞻从郢中时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而王妻虐父家庭变故导致二人关系最终破裂.这一变故既是蒲松龄创作<马介甫>的主要诱因,也是蒲松龄创作的心理和现实双重郁积倾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王氏家传世系族谱》的检索,考定了蒲松龄郢中社友王鹿瞻及其相关史料。蒲松龄与王鹿瞻从郢中时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而王妻虐父家庭变故导致二人关系最终破裂。这一变故既是蒲松龄创作《马介甫》的主要诱因,也是蒲松龄创作的心理和现实双重郁积倾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的科举之路在顺治朝顺利,在康熙朝失意。原因之一是其文不符合已经变化了的科举制艺要求,思想倾向也与康熙朝文教政策存在差异。造成这种不合与差异的部分原因在于,当时文教政策处在从混乱到规范的动荡期,科举取士的衡文标准也不明确。这种情况下,考官没有统一的选拔标准与依据,士子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致使"艺业者漫无所宗",是蒲松龄科举有过一时得意之后被无情黜落的根本原因。这是蒲松龄个人生活的悲剧,却成就了我国古典小说有了《聊斋志异》这一伟大名著的喜剧!  相似文献   

18.
朱熹受程颐的启发,把理分为"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两个不同的层面,并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上面一层"。朱熹以此诠释《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而认为"所以然之故"就是"天命"。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所当然之则"相当于具体的特殊的自然法则、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属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然之故"相当于抽象的普遍的最高原理、原则,属于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9.
1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1874—1965)是英国著名现代作家。他两度周游全球。在他长达六十九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发表了十几部长篇小说、几十个剧本和一百二十多篇具有异国风情和奇特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他的成就不仅属于英国,也属于全世界。毛姆师法法国作家莫泊桑,也受同时代作家劳伦斯等的影响。采各家所长,熔众萃于一炉,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博得文学界的好评,在世界上享有颇高的声望。他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20.
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以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他于一八五○年八月五日生于法国诺曼尔第一个破落的富绅之家。母亲很有文学教养,父亲是经纪人,舅父是当时有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幼年的莫泊桑就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十三岁便能写诗,进入卢昴中学后开始编写剧本。他热爱海滨农村,喜欢与农夫、猎人交往,听他们讲故事,说笑话,并参与他们的活动。这段乡村生活,对莫泊桑以后的文学活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