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遗书《刘子》残卷,王重民先生《敦煌古籍叙录》著录四种:P2546、P3562、P3704及罗振玉藏唐卷子本。林其锬、陈凤金《刘子集校》收录五种,所增者即刘幼云所藏、刘希亮影写、傅增湘校录唐卷子本。后林、陈二先生在《敦煌遗书刘子残卷集录》中又增加了一种《刘子》残卷,即伯3636《残类书》所引《刘子》,并附有胶卷放大影印件及校录文字。然是书囿于体例,未曾对残卷加以深入考订。本文从P3636卷子抄写时代,所引《刘子》是否《刘子》原文及其校勘价值诸方面,略作考索。  相似文献   

2.
一《敦煌曲》是五十多年来在敦煌发现的一些杂曲、大曲、佛曲的总称。原卷被斯坦因、伯希和等劫至国外,經过不少学者的摄影抄录并加以整理汇刻,截至今日,最完善的本子是任二北先生的《敦煌曲校录》。任氏根据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罗振玉  相似文献   

3.
王重民等先生编校《敦煌变文集》所收《李陵变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颇值得重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时校录工作不可能做得很完善。三十余年来,专家们时有补正。今就以前所写校勘札记加以删削,录出各家所末言或看法有不同者数十条,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4.
王重民等六位先生整理校订的《敦煌变文集》,①迄今为止仍是研究敦煌变文的最好的校印本。该书出版以后,徐震堮、蒋礼鸿等多位先生先后加以补校辨正,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由于变文的校堪工作具有特殊的复杂性,留下来有待解决的问题仍属不少。笔者读《变文集》和诸家校订著作,在获益受教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应校而失校或  相似文献   

5.
王重民等先生编校的《敦煌变文集》(以下简称《变文集》)自1957年问世以来,虽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欢迎,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局限,致使该书在校录方面的错误甚多,据不完全统计约在万条以上。从《变文集》出版至今,有关的商榷、补校论文、著作已达120余篇(种)之多,取到了不少成绩,但仍有许多误录、漏校、误校之处未被发现和纠正,甚至产生了新的差错。令人欣喜的是,最近由岳麓书社出版的《敦煌变文集校议》(以下简称《校议》,该书1991年获王力语言学奖”)一书,使敦煌变文的整理校勘达到了一个具  相似文献   

6.
《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以下简称“长兴讲经文”)原卷编号伯3808。由文中“适来都讲所唱经题,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序品”,卷末题“仁王般若经抄”知,此文叙讲之经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和《敦煌变文集》均视为变文之一种。“长兴讲经文”开首即由法师以一段骈文与一段韵文“颂圣”,并表明讲经的目的:“愿赞金言资呈寿,永固金石唱将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开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罗振玉《敦煌零拾》(1924年)、刘复《敦煌掇琐》(1925年)、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1933年)、许国霖《敦煌杂录》(1936年)等率先辑录、整理韵书、变文、曲词、诗歌等敦煌残卷佚篇。王国维、刘师培、缪荃孙、陈垣、郑振铎、向达、王重民等又陆续撰写题跋、考镜源流、积极评介敦煌语言文学作品,为敦煌语言文学研究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全国解放以后,敦煌语言文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先后出版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1950年)、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1954年)、任二北《敦煌曲校录》(1955年),姜亮夫《瀛涯敦煌韵辑》(1955年)、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1957年)、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959年)等,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经过“文化革命”的十年停顿之后,从1979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西夏文HHB.№2844号残片实为《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本文首次公布了残存经文的录文,并通过与《大正藏》所收宋施护汉文译本的对照,指出西夏文本乃根据施护本所译。这份材料中存有大段的陀罗尼,借助西夏文、汉文和梵文的对音,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西夏字的实际读法。  相似文献   

9.
最近获读我国台湾省学者邱镇京先生的《敦煌变文述治》一书(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七○年四月出版),深感其中有不少精辟独到之见,值得敦煌文学研究者借鉴。笔者尤感兴趣的是其中“变文著作时代之推测’一节。因为作为民间通俗文学的变文,当时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语野曲,极受轻视和排斥,文献史书记述也很少,今天要研究变文的发展历史,就不能不多多依赖现存变文作品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考察。而要利用这些作品,又不能不首先明确它们的编写年代。如果我们能将现存的八十几种敦煌讲唱作品(也就是邱先生泛称的变文)编写年代,一一考订,技其时代先后列出个年表来,这不但有利于明白时势,而且对考察敦煌讲唱文学各个历史阶段发展衍变的轨迹,也有很大的帮助。因而这是敦煌讲唱文学研究中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伍子胥变文》,由王重民先生等根据四个敦煌写本校录,收为《敦煌变文集》首卷首篇。该文演春秋伍子胥故事,写作时间约在唐末,是敦煌俗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但文中讹字疑义较多,郑振铎先生《中国俗文学史》在给此文以高度评价的同时,又感叹它“为了脱漏的过多,读起来也颇不易”。《敦煌变文集》在校勘方面作了初步工作。该书出版后,国内学者又续有校释,发明甚多,但遗留问题仍然不少。本文拟步时贤后尘,摭拾其阙漏,诸家校释偶有可议者,亦出以己见。限于学力,臆断妄说之处当所不免,谨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由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六位著名敦煌学家合校的《敦煌变文集》,自1957年出版以来(1984年又曾重印),已经满三十周年了。此书是历来变文辑本中最丰富的一部,对国内外学术界都有重要影响。由于原卷存在严重的误、脱、衍、例等情况和大量的俗字、俗语词,加上校录者当时条件所限,许多卷子是靠传录或摄成照片用放大镜放大才录下的,因此在校录过程中难免有许多疏漏。鉴于这种情况,著名学者徐震堮、蒋礼鸿率先进行了补校研究,尤其是蒋著《敦煌变  相似文献   

12.
回忆1954年底~1955年初,经过向达、王重民、周一良,启功诸位先生和我共同商讨后,决定采用一百八十七卷写本,即现在《敦煌变文集》内有卷号的目录。当时我们计划将敦煌俗讲、变文和通俗文学等资料出版一部“校印本”,一部“影印本”和一部“选注本”。关于“影印本”,后来因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认为出版“影印本”耗费太大,没有同意,此事遂作罢论。关于“选注本”,我记得,在1956年底将《敦煌变文集》“校印本”交去排版后,即筹备出版《敦煌变文选注》本。1957年春,我还特约和组织了对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四年第四、五期《中州学刊》连载了佚名著,李古寅先生校、河南省图书馆藏的捻军史资料:《捻军闻见录》,同时发表了李古寅,刘竹立合撰的《河南省图书馆馆藏〈捻军闻见录〉手稿考略》一文。《闻见录》及《考略》的发表对捻军的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闻见录》是怎样发现的?原书名为何?校、考者并没有去深究。这里仅根据笔者所见所闻作一补充,以补阙闻,错误处,希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苏藏敦煌写本 王梵志诗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敦煌学界对王梵志诗的研究,大都限于伯希和、斯坦因劫藏的二十多种敦煌写本王梵志诗,至于沙俄时代劫藏的敦煌遗书内王梵志诗的情况,一直毫无所闻。及至一九六三年莫斯科出版《亚洲民族研究所敦煌特藏汉文写本解说目录》(以下简称《解说目录》)第一册问世以后,才向外界透露劫藏敦煌遗书的内幕,其中恰恰包括苏一四五六敦煌写本王梵志诗,卷末题有“大历六年五月日抄王梵志诗一百一十首”,它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王梵志诗写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文献价值。但是,这样珍贵的唐人写本怎么会变成苏联亚洲民族研究所的“敦煌特藏”呢?  相似文献   

15.
《俄藏敦煌文献》第十册中所收且Дх-2822号卷子为蝴蝶装,册子本,首尾皆残,共36面,定名为《蒙学字书》。马德先生结合敦煌文献考证其应定名为《敦煌新本〈杂集时要用字〉》。这一卷予在《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六册中也被收录。定名为《杂字》或《字杂》。《杂字》是西夏时期的识字课本,以事门分类编辑当时常用语词,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情况都有记录。此卷子字数虽不多,但涉及西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却十分丰富,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研究《杂字》内容可以使我们对西夏社会发展状况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1.敦煌变文新辑潘重规教授对照原抄本校订了王重民等编辑的《敦煌变文集》,发现很多导致文义歧解的抄误俗字。将于最近出版的《敦煌变文新书》对此做了校正。 2.第二卷敦煌俗字谱潘重规教授直接指导下的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专著《敦煌俗字谱》已于1978年编辑完成。题名为《敦煌俗字谱续编》的第二卷编辑规划正在进行中。 3.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索引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虽给学者带来很多困难,但至今还只有《敦煌俗字谱》一本著作,涉及到这一特殊课题。《俗字谱》的作者现在正从事中文俗字索引的编辑规划。《敦煌俗字谱》的编排是按部首从正字查俗字,而索引则按笔划从俗字检正字。《敦煌俗字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敦煌变文的艺术价值,历来众口一辞、交相赞誉。但是,在有关变文研究的一些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本文拟就几个问题质疑并直陈浅见,以期得到指教。一、煞费推敲的“俗讲”多少年来,在“俗讲”这一名目上人们化费心血不少,然歧义甚众,误讹亦多。如: 1.“‘俗讲’则多佛经故事,加以演染而成。‘变文’即为‘俗讲’之话本,故其文中,多系事实。”(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叙》) 2.“到隋唐时代,封建帝王一再提倡佛教,寺院里的讲经更加盛行,并逐渐转向通俗化,出现了‘俗讲’这种形式。佛僧们……把佛理经义加以通俗的演绎,利用佛经散韵合体和民间的说唱形式进行演唱,这种俗讲的底本也是变文。”(张锡厚《敦煌文学》) 3.“变文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故事的一种‘俗讲’……”(《中国古  相似文献   

18.
“陛”字校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页26:“吴王闻子胥此语,振睛努目,拍陛大嗔:‘老臣监监,光呪我国’??袁宾先生《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载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页93)校此条云:“拍陛”费解,待校。(监监袁校为尴尬,是)。按:《伍子胥变文》(页3):“楚帝闻此语,怕(拍)陛大嗔:‘勃逆小人,何由可耐。……’。”两处意思完全一样,今考《广韵》上声十一荠韵傍礼切:“陛,阶陛也。髀,髀股。(骨坒),上同。”陛、髀同属一小韵内,且髀或体也  相似文献   

19.
敦煌曲校补     
任二北编《敦煌曲校录》,收录曲词五百四十五首,集各家之校,并参以任氏的校订,是目前比较文从字顺的较为完整的敦煌曲总集。敦煌曲原是抄本,讹文别字甚多。虽经时贤及任氏校订,其中仍有可商略之处。爰举二例,略作校补云。  相似文献   

20.
李建军 《兰州学刊》2006,17(8):66-67
本文对《敦煌变文校注.庐山远公话》、《〈庐山远公话〉新校》、《〈庐山远公话〉校注商补》的阙漏之处进行校补,共得十四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