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西哥城公共交通管理局专门为女性乘客开通了“女性专用车”,该公交线路的问世赢得了墨西哥城女性的一致赞誉。在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国家里,女性得不到尊重,“咸猪手”成了女性乘客不堪回首的噩梦。  相似文献   

2.
杨玮 《现代妇女》2010,(11):63-65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学术更为规范化、精准化地确立了“艺术人类学”,而“民间艺术”这莫大的人类宝藏令人们叹为观止。众所周知,“花儿”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着的优秀民间艺术精粹,而“洮岷花儿”作为西北地区甘肃岷县境内流传的民间艺术特色,她更以独特的“原生美”滋养着这方水土的生灵。作为“花儿”创造者和演唱者主体之一的女性,究竟是以何等状态参与并渗透到其中,其实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亮点话题。或许沉重强势的男权主义早已给贫困地区的女性打上了被动、懦弱、依附的印记。笔者尝试对此加以调查研究,希望挖出“花儿”与人、性、性别、民间传统观念以及社会政治背景的综合关系,剖析其存在意义,在文化保护和传承上做到“花儿传唱”老中青辈辈有人,“民族遗产”祖子孙代代能传。  相似文献   

3.
像处女一样清纯,像维纳斯一样温柔……  相似文献   

4.
接受过五四启蒙和洗礼的年轻知识女性勇敢出走,想要冲破家庭和传统的束缚,然而时代虽给予了她们欲望的权利,却没有进一步给她们提供生存空间。为排解这种苦闷,一些女性转向寻求性的解放与宣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社会,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女性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女性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20世纪40年代后期上海爆发了一场舞潮案,舞业女性职工及舞女面对政府禁舞做出的种种反应体现了当时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她们积极维护自身权利并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文试依据1947-1948年《申报》的相关报道看20世纪中期中国女性的权利意识和职业观念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王娟 《现代交际》2015,(2):61+6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朱虹1981年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中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女性主义之后,我国女性作家的文本开始发生变化,女性意识在文本中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的出现也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女性写作的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她创作了很多作品,如雯雯系列,还有三恋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女性意识,然而作家并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作家代表中的一员。文章试从三恋对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沈刚德  王五洋  黄杰 《现代妇女》2013,(11):250-250,264
新闻作品有别于时事新闻,应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我国《著作权法实施奈例》对“时事新闻”的简约解释则没有结合新闻界的具体情况,导致“时事新闻”的范围常被扩大。关于“时事新闻”的定义,法学界与新闻学界从未形成过统一的意见。两者对“时事新闻”概念存在严重分歧。长期以来各类新闻作品的著作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严重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8.
结合具体事例,从直接感谢、间接感谢、感谢时机三个角度分析中日感谢表达的差异。直接感谢方面,中国人会不道谢以示亲近,而日本人则会出于感激心理进行二次道谢。中日两国都会使用间接感谢表达,但是日本受耻文化影响,往往使用道歉式间接表达。感谢时机方面,中国人会选择提前道谢,而日本人会选择事后道谢。通过分析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因素,研究造成冲突的原因,为日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充分运用女性主义形象批评方法,以女权主义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全新解读其中富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对其女性形象外在美的共同特征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0.
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对整个日本文学史无疑是锦上添花,不仅丰富了日本文学的内涵,而且在社会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从家庭观的嬗变来看,无疑是日本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体现出日本当代女性勇敢、独立的一面,并能够通过细腻而又精湛的文学艺术将其彻头彻尾地表达出来,可见其作用非同一般,本文主要通过家庭观的嬗变来窥视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少子化现象在日本日益严峻,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故已经受到了日本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少子化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日本女性的生育率逐年下降。当代许多日本女性都选择了不育或少生,导致日本的青少年与儿童人口比例锐减。本文从少子化现象入手探讨了当代日本女性不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徐佳鑫 《现代交际》2014,(10):26-27
中日两国都使用表意文字,并且含有相同汉字的词汇的表达含义也十分相近。由此,学者们提出了同素语、同形语等很多相关概念来对中日词汇进行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总结了強い和强在词义分类和搭配范围方面的异同,进一步证实了日语形容词具有总括性。对中日学习者、翻译者的教育和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侯志伟 《现代妇女》2014,(11):61-61
企业招聘的隐性条件无疑侵犯女性的生育权,从社会大背景分析出现的问题,同时利用侵权的构成要件,阐述生育权的构成,以及对生育权的救济。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是"红色经典"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扮演着一个无可复加的角色。这时期"两性关系"成为人们忌讳的话题,作家普遍采取回避态度,从"两性关系"看待"十七年"革命女性将利于深入解读"政治话语讲述"年代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大地涌现出的“女性第一人”遍布各行各业,她们不仅集合了中国亿万妇女在艰辛求索中积累创造的优异成绩,也为当代妇女运动实现创新发展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为广大妇女实现“中国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感到沮丧和不安的经历。如果在陷入不良情绪时得到适当安慰,便可以缓解情绪并建立起与对方的信赖关系。每种语言中都存在安慰行为,汉语和日语也不例外。在所有文化中,适当的安慰表现都可以帮助双方维持更好的关系。但如果是不适当的行为,可能会使对方情绪变得更加消沉,并使得人际关系恶化。因此有必要从缓解他人情感的语言行为出发,从语用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安慰行为。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2005年和2020年两档代表性选秀节目中的中性化女性冠军李宇春和刘雨昕的形象对比,剖析偶像形象变化与社会、媒体、粉丝的关系。李宇春作为第一个选秀高峰时期的女性中性偶像代表,强调对女性身体和性别刻板印象的打破;刘雨昕则展示出第二个选秀高峰时期审美的多样性和性别的灵活性。偶像形象作为一种文本,是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到经济高速发展两个不同社会阶段的产物,从单一的反抗到多元审美的重塑,折射出社会审美需求的变化;媒体深谙这种变化,将偶像形象作为一种“生产性文本”进行构建,以获取最大范围的粉丝和流量;不同粉丝群体对其进行不同的意义解读并促进意义的传播。从“阳刚之气”到“雌雄莫辨”,女性中性偶像形象的变迁植根于社会变迁的土壤中,并由媒体和粉丝共同书写。  相似文献   

18.
张琳 《现代妇女》2013,(10):25-26
笔者认为,女性身体的解放对女性解放以及全人类解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透过分析马克思《巴黎手稿》这一经典著作,发现马克思对“女性身体”做出如下阐释:第一,从国民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女性身体异化的社会状态,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女性身体”沦为“机器”、“商品”和“被消费”的境遇;第二,从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阐发“女性身体”的存在应遵循“感性原则”,认为“女性身体”是有“生命的、现实的和能动的”存在.这样的一种阐释,或多或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逐步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但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定位的束缚,造成知识女性在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中的种种困境,因此,对知识女性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关系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