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的哲学思想源于叔本华悲剧主义哲学观,哲学界普遍认为尼采和叔本华一样都是悲观主义拥泵者,还有人认为尼采是叔本华的对立面,他们之间相互反对。实际上尼采是以叔本华的悲剧作为自己探索哲学的起点,在接受叔本华的同时,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
阿尔图·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唯意志哲学的创始人,他以意志和表象的理论为基础,创立悲观哲学体系,提出人是痛苦的无聊的,人生是悲观的,并提出解除痛苦人生的两种方式。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虽然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但在其内容中却包含着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当代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术界认为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源头来自四个人:康德、叔本华、尼采、席勒。本文重在对这四个源头进行梳理,理清他们的思想与王国维的诗学的相关联处。但是王国维并不是西方思想的搬运工,过分夸大西方思想对他的作用是不正确的,王国维本身是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学者。  相似文献   

4.
婚姻的唯一伟大之处,在于唯一的爱情,两颗心的互相忠实。—罗曼·罗兰结婚是因误解而成立的。—王尔德婚姻是人生的一大考验。—易卜生恋爱是结婚的过程;结婚是恋爱的目的。—叔本华  相似文献   

5.
印度:不列颠人没看懂 今后50年的世界政治结构转型潮流,将被两道大坝拦挡住,一道是中国,一道是印度;先过中国,再过印度?而印度可能就是这个世界所要通向的最后一道无限:它有无限的不重样的身份,文化深不见底。18、19世纪,施莱尔马赫们和叔本华们就已这么认为。  相似文献   

6.
朱文杰 《老年人》2011,(4):49-49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但也有人说"亲密无间最美"。那么生活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会乐于被人接受呢?哲学家叔本华讲过这样一则寓言:冬天里,一群豪猪为了取暖而互相靠拢挤在一起。可是因为挤得太紧,各自身上的刺互相挤扎,又让它们痛不堪言,不得不相互保持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只要一个支点就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点燃和照亮了我们的生命、心灵乃至整个人类,世界也因为他们的奇思妙想而变的为之一新,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天才"、"大师"。但是天才也是人,他们的身上也有着许多明显的缺陷,有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哲学家叔本华不信赖人,也不相信上帝。他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是充分的矛盾结合体:他们掀起过“向科学进军”的读书成才热潮,却同时发出了“六十分万岁”的读书无用论宣言;他们曾自发组织起“马列学习小组”、“党章学习小组”寻求共产主义的真理,也曾崇拜过萨特、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追逐西方思潮;他们曾经走上街头为人民服务,也曾一次次冲出校门,酿成学潮……  相似文献   

9.
我向老人家们保证,我年轻并且尊重老人,我的父母与你们一样经历过“上山下乡”,经历过“斗资批修”,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经历过所有你们常挂在嘴头上的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没有你们,也就不会有我们。但是,这并不代表你们可以任意地对我们的做法表示离经叛道的批评。作为接班人的我们,需要的是拉一把的手,而不是推一把的手。当我在决定使用自己的语言的时候,请你们不要皱眉头。当我们需要使用叔本华和  相似文献   

10.
死亡,人生的终极,一道生命恐惧而又无法回避的难题;一个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不能不思考的问题;一个神秘而又现实、不能不猜又难以猜透的谜题;一个牵涉人类文化许多领域的大问题。自从人类诞生,它就伴随着社会发展。文学家巴金说过:“像斯芬克司的谜那样,永远摆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字——死”。哲学家叔本华断言:“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人类便几乎不会进行哲学思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对死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价值,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生存环境,对死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每当祭奠亡灵的时刻到来——中国的清明、冬至,日本的新年祭祖、彼岸会,欧洲的万圣节人们在祭祀同时,引发对死亡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去年的时候,我家不远的弄堂里开了一间咖啡店,也供应简餐。店门口有大大的龙猫玩偶,店内小小的,只有几张桌子。铺着素色的方格纯棉的桌布。店里面有很多大叶子的绿色植物和可爱的多肉植物。有一整面墙,完全是书,梭罗、卡夫卡、尼采、叔本华、宫崎骏、金庸,意识流,还有各种游记,很多期美版的《国家地理杂志》。店里到处都是很有艺术感的照片,都是店主去世界各地旅行时自己拍的,风景或者人像,每一张都有故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幸福能力1会做菜,会煲汤,会踏实过日子明依嫁给老公的时候,他还是大学里年轻的讲师,站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大谈犬儒主义和叔本华,台下的女生们多数是冲着英俊老师来的。明依全身心的投入和迷恋这份感情,那时候她当然不会去考虑讲台上气质非凡的男人名下只有一间20平方米的筒子楼宿舍。婚后的现状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如胶似漆的爱情可以弥补一切。小两口一起在公共用水间洗衣服,一人一头拧床单;在烟熏火燎的楼道里做饭,饭后老公陪着她边洗碗边聊天;周末手拉手去看场电影或是回婆家吃顿饭。明依觉得小日子虽然清贫,但不缺少幸福甜蜜,她把目光从简陋的家,朴素的衣裳,自己光秃秃的脖子、手指上  相似文献   

13.
家庭影院     
关于诱惑温情的森林中混进冰冷的火药气是种残酷的画面,我甚至闹上了眼,但我还是经不起情节的诱惑而继续着下去;偷猎者拥有皮靴、留声机、枪支,他们无法抗拒金钱的诱惑,哪怕背信弃义;猩猩群中长大的男孩泰山,不会直立行走,不会讲人话,更不懂和陌生人交淡该保持4英尺的距离,但当地意识到自己是人类,便无法抗拒亲近同类的不性诱惑,哪怕以牺牲猩群为代价……呵,这许多的诱惑!来自于哪里?人这种动物高级就高级在他有意识。意识让人类的身体进化、精神升华,进化和升华的结果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种种欲望的诱惑。叔本华有方言…  相似文献   

14.
女人     
我最喜欢同女人讲话,她们真有意思,常使我想起拜伦的名句:“男人是奇怪的东西,而更奇怪的是女人。”“What a strange thing is man!andwhat is stranger is woman!”请不要误会我是女性憎恶者,如尼采与叔本华。我也不同意莎士比亚绅士式的对于女人的至高的概念说:“脆弱,你的名字就是女人。”我喜欢女人,就如她们平常的模样,用不着神魂颠倒,也用不着满腹辛酸。她们能看透一切的矛盾、浅薄、浮华,我很信赖她们的直觉和生存的本能——她们的重情感轻理智的表面之下,她们能攫住现实,而且比男人更接近人生,我很尊重这个,她们懂得人生,而男人却…  相似文献   

15.
“爱情的海洋上,谁说只是顺民快帆;爱思千万缕,哪缕是苦哪缕甜,爱的浪潮,刚流进,C田,为什么就淹没了双眼……”《爱情与遗产》中的主题歌如泣如诉,悲悲切切凄凄惨惨戚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甜蜜爱情所负蓄着的痛苦。是啊,爱情有时真像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描述的那样:她容貌像天真的儿童,却是残酷而充满怨意的恶神。她带着杀人的弓箭,一对盲目、变化无常的翅膀。这是丘比特的特征。歌德在《浮士德》中说道;“被拒之恋,如置身地狱之火中,我真想知道,是否还有比这更令人愤怒和诅咒的事情。“不错,爱情受挫,就如同脚上拖着沉…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听到“认识你自己”,觉得很童趣,一下就记牢了。第二次看到“认识你自己”,晓得在但丁那本《神曲》上,觉得这句话好诗意,反复引来说去也不厌倦。又过了5年,才晓得这句话原先是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的神谕。再体味这句话觉得它像了磐石。它才压得住浮躁的人心,体现得了神庙的神圣和庄严。人们主宰自己的能耐要比主宰世界的能耐差多了,才使“认识你自己”成为不朽篾言。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这位给“人类盖上智慧记号”的巨人说人生是悲惨的、不幸的,根本不值得留恋,“人生是一曲悲哀之歌,只有死才能最大地解脱”。他反复告诫他的学生和读  相似文献   

17.
永恒的母亲     
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我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在其大作《围城》中作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描写:小说主人公方鸿渐自欧洲游学归来,受邀到本县中学校给师生讲演,讲题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他临上台才发现忘带讲稿,只得大胆老脸信口扯去,方说:西方文化思想正式跟中国接触是在明朝中叶,所以天主教徒常说那时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期,不过天主教士带来的科学现在早已过时,他们带来的宗教也从来没有合时过。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样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个是鸦片,另一个就是梅毒。这病明朝正德以后由洋人带入中国。叔本华曾说近代欧洲文明的特点,第一是梅毒。鸦片和梅毒这两样东西虽然流毒无穷,可是也不能一概抹杀,鸦片引发了许多文学作品的产生,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却从鸦片里得灵感。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讲演至此,全场惊骇哗然。校长立即板着脸登台消毒,记录的女生红头涨脸停笔不写,仿佛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鸦片、梅毒为舶来品,钱先生在此虽以小说戏谑笔调出之,却是斑斑可考的历史事实。李敖刻意求索,考实了梅毒自西东渐的传播历程,为中西文化交通史填补了这不可或缺的一章。眼下,通俗读物招摇上市,书名是出书者狠下功夫的点睛之笔,于是书摊读者就有福了。《影迷俱乐部》化为《玫瑰梦》;《赌徒》成了《情场赌徒》,《种马》摇变为《花花世界》。我们自然赶不上这样的时髦,如若我们为求题目效应而刊《梅毒》之文,那真是对本刊读者不负责任的轻薄和亵渎。我们着意的是,梅毒,作为一种西洋物在文化交流中所体现的意义;我们更注重的是,李敖的“西洋镜”中由梅毒现象而推导出的决截论断。想必读者不会轻忽和错看编者的良苦用心。应该如何对待外来的西方文化?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数百年来常议常新却仍缠绕不清的大难题。历代的文化导演们殚精竭虑,开出了数不清的药方,其中最获人心的莫过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令人丧气的是,效果总不怎么灵验,不知是药方本身不地道,还是病人根本就讳疾忌医一仍旧习的缘故。如今,国门日渐敞开,沉苛积身的病人的态度总算已经明朗,又该是考核旧方、寻觅新方的时候了。李敖的药方是否灵验暂且不论,但从中我们至少可以把握住这么点意思:对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主观愿望并不等于现实可行的实际结果,应该怎样和事实如何完全是两码事。不然,除非是自甘堕落,我们的祖先又何尝愿意引进遗害无穷的梅毒和鸦片?精华和糟粕杂糅,黄金与泥沙俱下,本是世间常态,为何一关涉文化交流就众口哓哓大惊小怪呢?其实,这个近百年来横亘于无数仁人志士心头的两难,说白了,只是一个极简单的利弊大小的计算。在梅毒进入中土的同时,不也进来了胡瓜、蕃茄、眼镜、钟表以及其后的洋枪洋炮?在面临令世人谈之色变的爱滋病威胁的今天,我们不也同时引进了可口可乐、民主选举、高速公路、地下铁道?买椟还珠,不付代价的交易是做不成的,不明乎此,那恐怕真是无药可救的糊涂虫。既然文化的移植和引进是整体的,我们就大可不必庸人自扰,与其半遮琵琶进退失据,还不如敞开胸怀全无反顾,认清我们的目标,轻装妙手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张利君  鲁旭晗  李凤红 《职业》2011,(23):151-151
一、教学内容回归——重拾英语教材职业性的内涵 大多数英语教材开发者都不重视教材的职业性,纵观"二次开发"的研究资料,基本上都是对教学内容的适度增删,对篇章顺序的适当调整,对教材资源的适当整合,对教学方法的适当改变,对教学过程的适当创新,对教学目标的适当调整以及对教材的活化实践等。  相似文献   

20.
宋明理学对"为学之方"一贯都很重视的。朱熹和王阳明关于对"为学之方"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上。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从理学与心学的角度探究了王阳明与朱熹对"格物致知"的各自理解,并探究了二人对"格物致知"理解的异同之处,从而得出了从最终目的上讲,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优于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