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子 《老人世界》2013,(11):4-6
浙江临海最大的一家副食品批发公司的总经理不是一个人,而是钱家的四位兄弟姐妹,他们齐战商海,抱团创业。都说“亲兄弟,明算账”,他们不但没有明算账,还实行起了标准的“糊涂账”,大家不分功劳大小,平分股份,平分利润。他们不光生意在一起,6户人家还全都生活在一起,跟着70多岁的老父老母同住一个屋檐下,四世同堂,吃着“大锅饭”,所有生活开支“公款报销”,其乐融融。老大钱海欧幸福地说:我们这种新式“大家庭”,调出了世上最浓的家味。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出现了“婚前财产公证”的概念,一时之间,支持者与反对者展开了辩论,其中心便是“夫妻该不该明算账”。以传统的眼光看,夫妻也要明算账当然是有悖常理的,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女人几乎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存在的,她们恪守着这样的信条:生是你家人,死是你家鬼。而男人更是理所当然地把女人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归于名下,这时结成的夫妻在思想观念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女人和男人是隶属关系,一切财产(包括女人在内)都是男人的。在这种环境下,夫妻之间根本涉及不到算不算账的问题。在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之…  相似文献   

3.
有许多人长期上访,变成“老访民”,变成“缠访户”。很多人会觉得那是不理智的执著,为一个事情搭进很长的时间,远不如早早放弃来得划算。不过,这是回头算账的话,所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罢了。  相似文献   

4.
不识字,打算盘可溜啦。家里的大小账姥姥三下五除二就都扒拉清楚了。为什么我妈上学选择了做会计?莫不是因为他们家有个算盘。有个会算账的姥姥? 姥姥说她吃了一辈子小亏,占了一辈子大便宜。她活得很知足,用她的话说:“一辈子没有大幸福,小幸福一天一个”  相似文献   

5.
《现代妇女》2009,(2):4-4
由于工作太忙没时间寻找伴侣,所以加拿大的科学天才勒同(Le Trung)花费14000英镑制作了一个“完美女人”——机器人“爱子”。勒同希望将来爱子可以充当“妻子”的角色,一天24小时照顾他。据悉,这个“美女机器人”可以打扫房间、记住主人爱喝的饮料、读报纸、甚至还可以帮勒同算账。  相似文献   

6.
我家AA制     
夏寒 《女性天地》2006,(11):38-38
亲兄弟,明算账,那两夫妻要不要明算帐呢?两个人,总有一个挣的钱多点,一个挣的钱少点,一个花得多点,一个花得少点,最后会因为这些起冲突吗?这就要取决于夫妻双方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了。——编者  相似文献   

7.
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最牛卖肉翁”称秤时丝毫不差。遂宁这位67岁的肉贩割肉、称秤、算账、认钱、记账五大功夫样样精准。  相似文献   

8.
乌可力的童年是苦难的。父亲乌兰夫是职业革命家,长年奔波在外,下落难明。乌可力和姐姐云曙碧、哥哥布赫、弟弟乌杰从小就是“野孩子”。除了由母亲云亭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之外,父亲只能给他们以革命的影响,而无法进行耳提面命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公平的呼唤     
公平的呼唤李克贤党中央虽有明、又规定,对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可有的单位置若罔闻,把离退休老同志当包袱,极尽刁难。在职职工浮动工资,他们没份;过年过节分物资,他们没份;这种那种津贴,他们更是无缘。有的单位,职工的奖金比离退休同...  相似文献   

10.
因为我经常因公务出国,知道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的“吃文化”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也知道西方人在“吃”的方面比较吝啬,亲兄弟明算账也是常事,当然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不同是主要原因。尽管在欧美诸大国访问时,我的肚子多次受过“委屈”,来挪威后可以说也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然而,挪威人在待客方面的表现还是令我大吃了一惊。  相似文献   

11.
另类词典     
粱占生 《老年人》2005,(8):11-11
重庆工商大学为新生开设“算账课”,粗略一算,每个大学生每年要花费家里1万多元钱,有的甚至高达二三万元。这些学子得知自己一天的花销是父母十几天乃至几十天的生活费时,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位大学生说:“算完账的那一刻,我心如刀绞。”有的竞忍不住哭了。  相似文献   

12.
影子悬崖     
琴台 《女性天地》2014,(7):46-48
1时钟又转过一轮,六点了。公司里空空荡荡,出门时,花白头发的保安从角落里站起来:“您又加班了。”杨子明笑着点头.在这个四五十岁的保安眼里,公司的杨副总应该算得上劳模了每天最早一个到,最迟一个归,只有杨子明自己知道,工作根本没有那么忙。  相似文献   

13.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好命”,诗人自然也包括在内。作为“世人”,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命”;作为“诗人”,他们希望自己能写出好诗、好文章。可是,许多诗人(这里的“诗人”一词是一个泛称,同时也用于指写其他体裁作品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与俞平伯——中国文坛上的两位巨匠,在他们为中国文学、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友谊篇”.叶圣陶与俞平伯的友谊,可追溯到1918年,那时的他们,风华正茂,意气方遭,新文化运动把他们和一大批有志青年团结在一起。在三十年代沉寂多年的文坛上大声疾呼,为“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真实”而创作,成为“流文化运动”的先驱.ig22年,他们与朱自汉、刘延陵创办了新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新诗袂志“诗”月刊,这是“五四”运动以来出现最早的诗刊.此后,他们共同组织“朴社”.合作出版了社文集《剑路》……为…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称谓与精神共存,有一种气质与青春同在,有一种经历与人生共辉,那就是“当兵的人”。当又一个“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部分老军人,聆听他们的“兵谣、兵梦、兵之路”,见证他们的“铁马、铁剑、铁营盘”,感悟他们的“军心、军魂、军人情”。说起那段经历,他们尤感自豪。脱下军装,他们时常怀念军营、怀念战友、怀念那如歌如泣的军旅生涯……  相似文献   

16.
逮捕作为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其适用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关系到打击犯罪的准确,关系到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而正确适用逮捕措施的关键就是确立一个恰当的逮捕证明标准,笔者通过分析域外各国逮捕证明标准的特点及我国逮捕证明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度可能性”的逮捕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无处不在,胜利不能宣扬,失败了无法解释,他们都是天才演员,永远隐藏着自己的真实面孔。他们有一个特别的名称——“红色特工”。在这些“红色特工”中,  相似文献   

18.
人类历史上,总有一种人虽然被官方和法律视为“强盗”与“匪徒”,但是在民间却长期流传着他们的传奇故事和歌谣,他们是公平和正义的化身,除暴安良,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几乎每一个大陆的每一个国家都或多或少有他们的身影。不管他们是佐罗(Zolo)还是罗宾汉(Robin Hood),不管他们以什么面目出现,都会得到民众的欢迎和拥护。  相似文献   

19.
母亲节     
《中国社会导刊》2012,(15):F0002-F0002
5月13日是“母亲节”,北京20多名志愿者来到北京月坛街道敬老院,为这里的才人们表演节目、陪他们聊天,让他们度过一个“儿孙满堂”的幸福节日。  相似文献   

20.
杨生文  强音  劳木子  邓琴琴 《职业》2012,(14):10-13
“对不起,我们没在办公室,在外面开会。”“不好意思,今天我们在学校调研。”“对不住,对不住,今天到苏州学习了。”在一个星期之内,记者三次拨打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办公室的电话,都未能找到他们,只能与他们用手机通话。给记者的感觉是:似乎,他们永远在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