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年夫妻老来伴”。年轻人追求爱情,老年人也一样,可以说谈情说爱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再婚老人同样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可不少老年人再婚后,由于对对方性需求缺乏必要的了解,导致性生活不和谐,继而影响夫妻感情的发展;也有的再婚老人,尽管有一定的性要求,但因诸多顾虑,在性生活方面不愿主动,以致逐步丧失了性兴趣。殊不知,适当的性爱是有益中老年健康长寿的。那么,再婚老年人应该怎样对待性与爱?怎样让性爱丰富自己的婚姻生活且永葆青春呢?  相似文献   

2.
老人再婚有利于身心健康和长寿,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今不少老人再婚后很快便“再离”,其根源在于不少老人认为,“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人再婚不过是找个老伴而已,用不着像年轻人那么复杂,去谈情说爱,因而往往草率行事,省略了这一过程。据相关的调查,许多老人再婚后,夫妻生活并不美满,甚至再次离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初只顾了“找老伴”,而忽视了“谈恋爱”。  相似文献   

3.
大军 《老人世界》2014,(1):22-24
现如今,不少单身老年人希望找到一位称心的老伴儿,一起走过晚年时光,老年人再婚日益得到社会尊重。可是,现实中不少再婚老年人却也遭遇了种种法律困境,比如财产、赡养、继承相关的种种纠纷。法学人士称,这也成为当今老年人再婚案例诉讼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4.
老人再婚如何确定婚前的财产权?编辑同志:我舅是离休干部,舅妈前年病故。舅新近打算再婚,女方是位退休教师,已离婚多年。由于是老来再婚,他们都有顾虑:一是怕因财产问题引起同子女的纠纷,二是担心婚后双方因财产处理问题发生争议。请问,老年人再婚前应怎样确定各...  相似文献   

5.
陈杰 《老年世界》2010,(13):6-6
老干部投身民族和人民解放战争,戎马倥偬,青壮年时期很少有时间享受爱情、婚姻、天伦。退下来了,本应该欢度晚年,可是,往往又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和丧偶,成了孤独鳏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干部选择了再婚。而当好老干部再婚的参谋,也成了他们身边服务人员应尽的职责。服务人员应该当好老干部再婚的参谋。  相似文献   

6.
吴民 《老年世界》2008,(20):25-25
再婚动机要端正——老年人再婚,一般主要出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然而,由于老年人的经历和生活环境等与初婚不同,再婚心理较复杂,因而再婚动机也千差万别。有的想在经济上找个依靠,有的是想找个“保姆”型的老伴,也有的想通过再婚得到遗产、改善住房条件、解决户口进城或为子女就业等,这都导致了再婚夫妻感情基础不牢固。其实,对任何人,婚姻的幸福,都需要有爱情做保障。  相似文献   

7.
因婚姻基础等问题,现在很多再婚老人的婚姻被称为“闪婚”,即结得快、离得也快。人们都会说“好聚好散”,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老年人再婚离婚,房产分割有许多难点。尽管《婚姻法》里已规定了哪些财产算夫妻共有财产,哪些属于个人财产,但区分起来往往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8.
楚哥 《老年人》2004,(11):6-6
社会的开放和发展进步,使得老年人中再婚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然而赡养问题却又困扰着许多再婚的家庭.君不见,一些为人子女者制造事端,以各种借口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由此导致家庭矛盾纠纷不断,使得他们再婚的父母烦恼丛生,甚至老无所依,落得晚景凄凉.再婚家庭为何会出现赡养难的问题?再婚老人应该怎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作为子女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本刊策划编发这组报道,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再婚的心理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什么年龄,不管什么原因,再婚都是对原来夫妻关系的改变,也是新的夫妻关系的确立,而且还是家庭成员关系的重新组合。因此,面对再婚,男女双方都需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和调适的过程。特别是老年人,生理上、心理上有着与年轻人明显不同的特点,对待再婚问题更要慎重处置。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老年人再婚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社会的宽容度也越来越大。但是,老年人在再婚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仍然很多,来自心理方面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同样是离婚或者丧偶,年轻人再婚似乎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心理负…  相似文献   

10.
水江川 《老年人》2004,(11):7-7
社会的开放和发展进步,使得老年人中再婚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然而赡养问题却又困扰着许多再婚的家庭.君不见,一些为人子女者制造事端,以各种借口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由此导致家庭矛盾纠纷不断,使得他们再婚的父母烦恼丛生,甚至老无所依,落得晚景凄凉.再婚家庭为何会出现赡养难的问题?再婚老人应该怎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作为子女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本刊策划编发这组报道,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呈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解决老年人特别是丧偶老人的孤独和照料问题,己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一大难题。因此,老有所养、老有所伴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社会宽容的氛围下,越来越多的丧偶老人选择了“搭伴养老”,他们把“搭伴养老”、“走婚养老”和“代际婚姻’’等再婚方式作为自己继续构筑新家庭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速,老人再婚现象日渐增多,但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中,无配偶的达35%,有再婚意愿的达37.6%,但真正再次步入婚姻殿堂的只有6.9%。看来,想要老有所“伴”并非易事,通往红地毯的道路阻力重重。于是“银发同居”现象悄然流行起来。那么这种有别于传统婚姻的搭伴养老方式到底是时髦,还是无奈?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开放和发展进步,使得老年人中再婚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然而赡养问题却又困扰着许多再婚的家庭.君不见,一些为人子女者制造事端,以各种借口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由此导致家庭矛盾纠纷不断,使得他们再婚的父母烦恼丛生,甚至老无所依,落得晚景凄凉.再婚家庭为何会出现赡养难的问题?再婚老人应该怎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作为子女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本刊策划编发这组报道,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丧偶的比例在扩大、丧偶老人想要再婚的比例在增多、但老人再婚的比例并不高、老人再婚后的离婚率却很高。和老年人再婚有关的种种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老人再婚,是丧偶老人十分关心的一个难题,成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点,也是老龄工作中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张勇 《老年世界》2008,(23):30-30
老年人再婚,一般出于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然而,由于老人的经历和生活环境等与初婚者不同,他们的心理较复杂,因而产生再婚心理动机也千差万别。有的为了摆脱生活的不便,有的出于经济拮据与生活的压力等,也有的想通过再婚得到遗产,改善住房条件,解决户口进城或为了子女就业等。婚姻的幸福,需要有爱隋做保证,只有从爱的需要出发而产生的再婚动机,才能通过再婚得到幸福。  相似文献   

16.
都说再婚难,但我国再婚人数这些年来正逐步增多,1999年全国有120.2万对夫妻离婚,但再婚的也有100.5万对。不过,再婚者的离婚率却高得惊人,上海有20万老人再婚,却有高达50%又离了婚。哈尔滨市曾做过一项统计,发现老年人再婚后离婚率竟高达40%。在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中,再婚者离婚的就占离婚总人数的20%以上。再婚者离婚的原因除了感情因素以外,一是因为子女,二是因为财产。这两个因素如今已成为制约人们再婚的一个主要障碍,有许多再婚老年人遗产纠纷案例,都是因为很多子女阻挠父母再婚,他们就怕继父或继母将来会分到遗产。如何妥善处理财产与伴侣、子女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再婚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在经济与伦理观念的双重压力下,很多人对再婚顾虑重重,有的干脆放弃再婚的机会,有的为了能够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到一起,同时为了得到太平,宁愿只付  相似文献   

17.
严书 《老年世界》2010,(17):14-15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67亿老年人,其中60岁以上丧偶的老年人有4500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丧偶或离异老人选择了再婚,追求晚年幸福。这些再婚老人的赡养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相似文献   

18.
章法 《老年世界》2009,(6):11-13
尽管近20年来,我国老年人再婚稳定率已由15%上升到50%以上,但由于老年人姻亲关系复杂,社会关系多,加上《民法通则》《继承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民事法律中,对于婚姻家庭关系的规范要求……老年人再婚,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了。  相似文献   

19.
上海一读者问:现在有再婚意愿的老年人很多,但不少老人心里都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尤其是担心子女会干涉甚至是反对。请问,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遇到子女或其他亲属干涉其再婚或婚后生活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金秋茶坊     
《老年人》2001,(3)
儿女干涉父母再婚违法   据《解放日报》报道:在我国近 1 3亿老年人口中, 60岁以上丧偶的老年人有 4500万,这个数字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老年人再婚,越来越多地受到儿女的干涉,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子女暴力干涉父母再婚的现象。这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为此,《婚姻法 (修正草案 )》第二章第三十条对老年人再婚问题作出了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婚姻法 (修正草案 )》已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于 2001年 1月 11日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