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23,(7):171-182
《儒林外史》的主题,学界有多种说法,其中胡适的“批判八股科举”说最为恰切。但仅研究到此层面显然还不够深入,胡适归纳的主题是显性主题,还应该进一步探讨其含而不露的深隐文化意蕴,以不负作者的苦心孤诣。这深隐文化意蕴就是作者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皇帝朱元璋,即皇权,深入封建专制政体的核心部位。从“楔子”探究作者的深层寓意,从“荣身”者探寻作品的深层意蕴,从贤才遁世透视邦之无道,三个视角与层面皆指向封建皇帝朱元璋。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要害,与黄宗羲、顾炎武等启蒙主义思想家对君王和皇权的批判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剑德 《学术交流》2004,(9):152-154
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也是这个典型人物的总特征。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乖"内"韧"的性格是匡超人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未发迹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才形成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3.
伏漫戈 《唐都学刊》2004,20(2):95-98
思想特异、行为乖张、个性洒脱是奇士人格的主要特点。吴敬梓和曹雪芹一方面继承老庄哲学崇尚自然与魏晋名士违俗抗礼的传统 ,另一方面汲取明清人文思潮张扬个性的精神 ,创造出杜少卿和贾宝玉这样两个奇士 ,并且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奇士人格的文化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4):129-131
《简爱》是一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十分独特的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独立意识的逐渐形成,这种独立意识不仅仅是迫于生存压力和对爱情独立的追求,更是一种对人格独立和尊严的追求。同时,这种追求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作为后殖民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本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和由此带来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5.
评论优秀的讽刺文学作品时,人们常常看到“含泪的笑”这种说法。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手法塑造了众多集喜和悲、美和丑、滑稽和崇高于一身的不朽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末世人心不古,世风浇薄的痛心状况。寓庄于谐的手法使读者为《儒林外史》的诙谐和调侃解颐的同时,又为它的深刻和悲悯而感伤  相似文献   

6.
杜真强 《学术交流》2007,(5):162-164
张生形象在《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三部作品的动态发展中不断演变,其表现为:一、爱情萌动中的张生形象逐步完美。二、爱情发展中的张生渐趋刚毅和执著。三、爱情结局中的张生越来越忠贞。三部作品中张生形象意义的不断推演,反映了三个时代对爱情、婚姻以及礼教的不同态度。张生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代言人。作品中越来越明显的进步思潮,张生越来越主动自觉的爱情追求,是这一系列作品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客体,张生也因此成为耀眼而又典型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7.
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男主人公在中国当代文坛是个异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是王小波小说的主题,王小波通过对存在于荒诞之中主体的超越精神的展示赋予这种反思以可见的形象.在关注个体生命惨重精神创伤的同时,做出大面积的自我拯救,以理性、智慧、科学作为据点超拔乏味的现实社会.男主人公仰望星空,思想独立,精神自由,在群体间无理性、智慧受辱的背景中依然寻得存在的意义、创造的意义,获得人之为人的快乐,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罕有而又亟须的精神维度:自由精神、理性精神和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8.
张涛 《社科纵横》2006,21(7):124-125
虞博士出仕而超脱,身仕而心隐,把道家精神渗透于儒家生涯中,对世俗采取不执不拒的“大隐”态度,是一种儒道互补的文化心态。他在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观基础上,表现出乐天知命的“天怀淡定”,其性格核心是中庸之道。他的中庸心理状态,和谐平宁,淡泊自足,却缺少冲破平衡宁静而发奋追求的内在动力,这与西方文化传统所哺育的个体人格精神,各有长短利弊。  相似文献   

9.
虽然在白嘉轩身上浸透着儒家文化精神,但他毕竟是一个农民,农民的本性多于或显于儒学的理性,二者既非同一事物,又非完全对立,而是在统一中偶尔表现出矛盾来.他对白鹿的向往,他深沉的土地情结与农本意识以及他对劳动的崇拜、家庭(族)意识等等,都是农民本性的最真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6):113-115
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米切尔的小说《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题材,塑造了一个具有巨大人格魅力和鲜明思想个性的资产阶级新女性形象斯嘉丽。她脱胎于旧世俗和新文明的夹缝,在困境中勇敢抗争,执着追求爱情,在厄运中追寻真实自我,彰显生命欲望,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陈彦辉 《学术交流》2005,(8):149-153
春秋时代是中华文化的滥觞时期。春秋行人是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他们以其特有的知识、智能、思想艺术在春秋时代政治、文化、艺术舞台上一展身手。春秋行人形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勇敢无畏的行人,如郑国子产、鲁国叔孙穆子等,一类为无礼、无识、无智的行人,如齐国庆丰、卫国孙文子、晋国籍谈等。如此众多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开创了描写人物的范例。春秋行人以其善辩的辞令、大义凛然的品格取得了世人的认同,他们生动鲜活的形象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石寒 《日本研究》2003,(3):82-85
《落洼物语》作为日本10世纪末物语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本身并不带有多少蓄意的女性意识,但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的透镜,我们却观察到它谈到了在那个特定时代切关女性生存境况和被动的角色定位的问题。“虚构物语”《落洼物语》是由流传的民间故事加工润色而来的,在其中沉淀有父权制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烙印,其中“落洼”、“继母”和“阿漕”等几个女性形象都在其它传统文本中找得到典型的对比研究对象,由此可以发现传统男权文化文本在话语形式上对女性的扭曲、重塑和压迫。在具体展开论述之前先概括一下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13.
文化权是一项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也是中国宪法所规定的一项公民基本权利。正确解读宪法上的文化权,对于促进公民文化权的实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宪法所规定的文化权包括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权、文化生活参与权和分享权、文化成果受保护权等内容。宪法上的文化权具有主观权利与客观法的双重性质。国家对公民的文化权负有尊重的义务,并负有给付义务、制度保障义务、组织与程序保障义务以及保护义务等保障义务。国家应当在积极保护与充分尊重之间取得恰当平衡,切实保证每一个公民充分享有宪法所规定的文化权。  相似文献   

14.
李碧云 《唐都学刊》2011,27(1):107-109
《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是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经典之作。自从该篇小说问世以来,人们的主要焦点几乎都集中在男主人公瑞普.凡.温克尔的身上,而对女主人公的探讨大多局限于贬义的层面上,即"悍妇"形象。从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和集体无意识的视觉再次解读温克尔太太的形象,力争还她勤劳、能干、务实、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真实面。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与张贤亮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都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刻画了在特殊社会历史时期落入生活困境的两位具有魅力、引人深思并富有诗性特质的女性形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苔丝形象仍然摇曳于世界文学画廊之中;尽管时空变换,黄香久独具风姿的形象仍然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熠熠生辉。她们在和谐、美丽、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内心充盈着女性的浪漫情怀与欲望表达;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她们的性格发生了扭曲与异化;在经历了生活的挫折与不幸后,她们仍然追求真挚爱情与灵魂的高贵。作者在作品中也将自己内心的苦闷进行了悲剧性的宣泄,体现了对女性命运的了解之同情,突出了中西方文学中女性苦难命运的主题。作者在演绎女性悲剧人生的同时,从女性立场出发,对女性情感中的浪漫与感伤及女性生活的现实作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阐述,从而印证了中西方作家共同的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刘合行 《唐都学刊》2005,21(5):25-28
《资本论》围绕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一最终价值目标,考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从伦理的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过程,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伦理思想,展望和构造了未来社会新的伦理关系,蕴藏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因此《资本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7.
宋江“杀惜”是“水浒故事”的重要情节,也是宋江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点。《宣和遗事》中,宋江因情而“杀惜”,之后主动上梁山落草,表现了宋江的重色与冲动,亦显示其极强的反抗性。元杂剧“水浒戏”中,宋江因醉酒而“误杀”阎婆惜,表现了他鲁莽的特点;宋江又有自首情节,这又显示了宋江的反抗性有所削弱。《水浒传》中,作者对宋江“杀惜”进行了巧妙改造,阎婆惜已不再是娼妓,而是宋江的外室,由于阎婆惜一再威胁宋江,宋江在情急之下无奈杀之。这样,宋江的性格不再是重色与冲动,而是稳重与隐忍。这种改造是因为作者要把宋江塑造成忠义形象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狐女意象起源于原始初民的自然崇拜,上古时代多带有神灵色彩。汉魏六朝由崇拜极致过渡到渲染其惑媚之力,从神灵之狐转化为妖兽之狐,至唐代渐融入人性成分,但人性与妖性并存。他对狐女形象进行了全新的改造,蒲松龄笔下的狐女体貌美,才智美,性情美,这种美集中并且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美,深刻体现了人们对人性美特别是女性美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说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已经远远不再是传统中的狐女了,她们已经升华为人性美的化身,这也使得狐女形象第一次从普通的市民阶层的传奇故事中走到高贵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一大群五彩斑斓、摇曳生姿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性,但大多数是狐妖狐媚、精灵古怪,她们以内在美著称.而我认为其中三类最为动人:一类是痴情女性,一类是知思必报型,一类是才智型.本文通过这三类女性形象来探讨其背后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杜贵晨 《求是学刊》2012,39(3):116-120
《儒林外史》在题材上是一部写明代以及清代的“儒林小说”,它源于史家“实录”精神的高度“写实”的文学成就,虽使其有“足称讽刺之书”之誉,但“讽刺”仅其“写实”效果的一面,又系读者“受性”自得,而非作者有意为之.《儒林外史》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写实”,而非“讽刺”.《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纯粹的“儒林”题材“写实”风格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