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文本不仅相对于古近代小说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且比照同时代的作家亦胜出一筹.这表现在,他与同时代的小说家一道努力着使文学回到为人生本身,共同为实现强国梦而致力于批判改造国民性,但鲁迅却没有在这人生与国民性层面止步,而是沉潜到生命本质的深处,呈示对"存在的诗性沉思",进行哲学的思考与回应,显现了其思想家的本色.具体来说,他在小说文本中对国人的前存在状态的批判,表达对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体认与超越飞升的祈盼,同时在小说中将人真正作为文学世界的表现本体,填补了中国小说的"人学"空场.鲁迅小说丰富的人学内蕴昭示了他对人与世界的哲学化的深思与憧憬,这使其文本能穿越时空,产生永久性的精神回响.  相似文献   

2.
当中国新文学家肩负启蒙的时代重任进入文学创作的时候,节日习俗便成为其透视国民性的重要场景.以鲁迅、沈从文、老舍为新文学中"习俗/国民性"的典型表现者,他们以丰富的节俗叙事传达了一个时代的愤懑情怀、深刻的文化焦虑和现代人性之思.同时,由新文学节俗叙事所承载的时代之重,也映照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3.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科学地认识自我,总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分析这个过程,是自我认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任剑涛先生所著《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谱写了一曲中国人理性地认识自我的新篇章。全书以中国国民性发展、中国国民性反思两个交叠的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为线索,对近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的中国国民性的认识史以及传统中国国民性的精神特质、社会规整、自在表现进行了剖析,勾勒出国民性的近代裂变,并对国民新魂的塑造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对国民性问题的理论思索是随着中国现代化历程而起步并展开的。作者概观百余年来中国人自我认识的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派是抗战期间勃兴的一个政治文化派别,本文拟从民族国家想象和民族主义叙述的角度,力图发掘其对中国历史的清理和抗战建国的论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独创处,尽量给其以合乎历史的评价.他们以欧西民族国家的历史返观中国的战国时代,既看到民族国家建国的必要,又注意到民族国家将导致战争不可避免的弊端,这是他们十分深刻的地方.同时他们又提出改造国民性的迫切,但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回到战国时代从中发掘出"力"的一面,这又与鲁迅等提出国民性的内涵明显不同.他们提出抗战建国,但又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而他们从民族国家的角度重构中国历史,也可视为回应现实的一种诉求,等等这些都使得战国策派既富有活力又充满争议.  相似文献   

5.
晚清及民国初年的一系列社会变革证明"立国"的前提是"立人",而"立人"的首要任务是改造国民旧有的劣根性.继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和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次掀起了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在这一主流话语的影响下,倡导"为人生而文艺"的文学研究会尤为致力于儿童文学的编辑工作,意在通过儿童文学来教育、塑造儿童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6.
道家思想与鲁迅的国民性关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保昌 《求是学刊》2005,32(4):103-108
被视为中国国民性具象的阿Q,其“精神胜利法”究竟是受到了道家文化的消极影响还是受到了民间道教的熏化?这个问题需要辩证。道家思想影响了鲁迅的国民性关切及其写作。  相似文献   

7.
张光芒 《学习与探索》2001,1(3):102-108
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框架中,救国、立国是一个似乎永远"在场"而又被抛弃的"上帝","立人"才是其思想建构的逻辑基点.立人的命题不但意味着从国民性入手进行启蒙的工作,同时又逐渐拓展到这样的深度达到能够超越一切羁绊的、真正自由的和理性的个体,即实现一种自律的创造的生命自我.这一过程蕴涵着中国现代启蒙文学思潮不断深入的独特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5):151-154
国民性批判和改造是鲁迅思想的一个基本课题,鲁迅一生不断思考、发展这一思想,通过大量作品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是希望"揭出苦痛,引起疗救的注意",以达到"立人"的目的。当前继承和发展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从以"破"为主转到以"立"为主,以扬弃的态度促进传统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既立足中国现实,又着眼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邃的理论内涵.他大力宣传西方先进思想,积极推动国民性改造,深刻分析了新民的根本原因和中国民性的现状,全面阐释新民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从而为推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培育一代新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南.他的新民思想突破了当时国人单纯追求物质和制度层面近代化的局限,从而把人的近代化问题摆上了突出位置,这为国人更加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益的探索.这对于今天我们推进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民性改造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但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毛泽东时期,而对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国民性改造是否是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主线、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及渊源、国民理想人格、国民性改造的路径选择、历史地位和作用等几个方面,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和深刻的理论研究框架.这无疑为我们拓展和深化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张建立 《日本学刊》2011,(1):132-146
中国的日本国民性研究,截至20世纪末虽滞后于世界同领域的研究水平,但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提供理解日本人的素材方面确也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虽依旧缺乏富有创意的研究论著,但在探讨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开创日本国民性研究新范式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民性研究是一种集基础性与对策应用性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今后若能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国国民性比较研究,将会在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方面,发挥国民性研究应有的学术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日本国民性研究,截至20世纪末虽滞后于世界同领域的研究水平,但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提供理解日本人的素材方面确也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虽依旧缺乏富有创意的研究论著,但在探讨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开创日本国民性研究新范式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民性研究是一种集基础性与对策应用性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今后若能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国国民性比较研究,将会在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方面,发挥国民性研究应有的学术优势。  相似文献   

13.
江南轴心期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林 《浙江学刊》2004,(6):120-124
中国民族在轴心期(约西周至战国前后)最重要的精神觉醒是"人兽之辨",即由于意识到人与动物的不同而把自身从它与自然的原始混沌中区分出来.江南轴心期所带来的最根本的精神觉醒则是唤醒了个体的审美意识,它使人自身从先秦以来的伦理异化中摆脱出来并努力要成为自由的存在.与轴心期一样,这同样是生命在巨大的悲剧与苦难经验中的产物.中国民族的审美精神是在江南文化背景中生产出来的,如同轴心期的诸子哲学一样,它构成了这个民族一切审美活动的"原本"与"深层结构".以后大凡真正的或较为纯粹的中国审美经验,可以说与江南轴心期的精神结构都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及其嬗变,深刻地折射出日本国民性的局限与缺憾。日本一直缺乏有关国家理想及信念的独立主张和明晰界定,难以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已的位置。日本民族强烈认同"权力至上",在国际社会既不能以德感人,也不能以理服人,只能恃强凌弱,屡屡生战生乱并无不以失败告终。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精神文化的自主性,尊重社会制度及发展模式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坚持将"和平"与"和谐"作为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在未来一个不会太长的时间里,中国再度赢得日本的尊敬,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反映社会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日国民性与现代化的比较分析辽宁社会科学院武斌本文所讨论的是关于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之于国民性关系的问题。现代化与国民性的关系,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国民性作为现代化运动的文化和社会心理背景,影响、限制、选择了现代化的目标和发展模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客...  相似文献   

16.
引言 关于农村、农民的现代书写,以知识分子敏锐感受到的现代性对乡土中国的冲击为基质,引入了国民性省思与现实主义关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伴随"劳工神圣"与"到民间去"的平民意识自觉,乡土文学与感时忧国、新民立人的时代命题相结合,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脉络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了以自然人性为宗旨的乡野边民的忆念与想...  相似文献   

17.
百年美学的兴起和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涌现出粱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康人格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浑然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令人景仰的风范。  相似文献   

18.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与我们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极大,故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想就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的本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和意义等问题,略抒浅见,就教于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19.
主张民主、推崇科学、追求自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从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来看,"五四"运动前后实际上是中国哲学初步成形的时期.在其基本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哲学工作者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地创造和转化了传统哲学与外来哲学,创建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学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五四"精神的缺位来寻找原因.中国的哲学工作者能够焚膏继晷,为中国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民族所创立、传承至今的游戏规则,对于该国家民族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等国民性格的型塑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游戏规则的视角来进行国民性的比较研究,在中国学界尚属新的尝试.本文通过对日本将棋和中国象棋现行规则的比较,对日本人将善恶标准相对化且唯强者是从等行为方式的特点、重视"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尽职尽责"的国民性格以及日中两国的社会流动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指出了通过古老的游戏规则的比较,来分析今日之国民性时所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