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志远 《社科纵横》2011,26(2):101-104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个人意志与外部力量相冲突的角度论述阮籍人生的悲剧性,并且认为他是用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不惜采用自攻自破的方法,将时人心目中诸如功名、富贵、亲情、长寿等等价值体系一一批驳推翻,进而提出直击生命本体的追问,揭示了孤独和彷徨两大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2.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生在魏晋易代之际,其<咏怀>诗,隐而不显,寄情遥深.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等古代文艺理论专著都给予阮籍<咏怀>诗充分的肯定,尤其是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的<诗品>将阮籍<咏怀>诗列为上品.本文从史的角度结合<咏怀>诗的具体篇章,对阮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做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元代是组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元代初年,民族交融的加剧,诗人们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凄风苦雨,组诗或写丧乱现实,或抒乡关之思,或感遗民之恨,或显田园之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遗民心态".进入中期,社会环境出现了承平的气象,文人唱和的风气活跃,使得组诗主题向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转变.到了后期,社会危机严重,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之下,讽喻时政,关注民瘼,成为组诗创作的主旋律.在形式上,"自和"形式的出现,七言体代替五言体成为主流,竹枝词、纪行体、题画诗的盛于文坛等,共构了元代组诗异于前代的新识.  相似文献   

4.
自面世以来,《露茜组诗》即以其神秘的气质吸引着读者,人们对于露茜的身份众说纷纭,不一而足。而这个谜团的存在,仰赖于各种诗歌技巧如语气的不一致,主体的变化等,通过分析这些元素,可以解读诗歌总体神秘感的构建。本文试图结合前人研究,深入文本内部,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破解《露茜组诗》中神秘感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阮籍《咏怀》诗的意象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咏怀》运用各种方式组合意象 ,主要有象征、对比、叠加等方式 ;《咏怀》的目的在于咏怀 ,所以许多意象本身具有议论性质 ,有助于咏怀。而这些意象的组合与意象的特点则充分显示了阮籍诗歌个性化、心灵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翟莉 《社科纵横》2008,23(9):171-173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在诗歌集中表达了诗人观察自然时所发现的深刻的人性及其深奥意义.本文试图从文艺符号学的视角对华兹华斯的诗歌进行赏析,以凸现其诗歌主客体双向流动与建构之中的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之诗中之诗、顶峰之顶峰.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人间极盛之景及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蔓景的赞颂、对人生哲理的求索之意,抒发了珍惜人间春华之时,憧憬幸福生活的情怀,特别是使人陶醉的良辰美景,更是,以诗中蕴含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邵之茜 《唐都学刊》2003,19(4):11-14
<古诗十九首>这组东汉文人五言抒情短诗之所以具有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来在诗坛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不仅在于它特殊的美感风韵和卓尔不凡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在于它所积淀和包含的丰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给人们提供了有益的精神文化养料,从而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强烈共鸣和喜爱.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实际地位,其自伤自怜和游子思妇的两大主题取向表现了<古诗十九首>的儒家文化底蕴及其在特定时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蒋重跃 《求是学刊》2007,34(3):128-131
所谓正统观,在古代中国,指的是关于天下最高统治权之合法性的观念。“正统”(关于“正统”一词的含义,可参见拙作《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一词出现较晚,大概是在汉代,但关于天下最高统治权之合法性的思想,据可信的资料,则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书》、《诗》中的天命思想是其代表。一研读今文《尚书》,可以看到,在商代,就有王朝合法性的意识形态,那就是最高统治的合法性可以溯源于天和天命的思想。《盘庚》三篇是关于商朝迁殷过程中商王盘庚对部众的几次训话,以文告的形式保存…  相似文献   

10.
姚明亮 《社科纵横》2009,24(4):113-116
通过对《诗经·国风》中描写先民恋爱诗的绎析知道:先民们从人类第一次理性觉醒中暂时获得解放,人们能够坦诚面对自己本真的情感,能让本真的情感以恋歌的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并在受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上古习俗的支配下,以一种略无障碍的形式流淌于文学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11.
12.
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郭其云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三首同题的《望岳》诗,分别咏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时间各不相同,登泰山之作是青年时期所写,而西岳诗是杜甫四十多岁时的作品,南岳诗则是诗人晚年漂泊荆湘时完成的。三首望岳诗,虽...  相似文献   

13.
除注释方法、文献考订及艺术评价外,李壁《王荆文公诗注》在评价王安石方面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王安石之变法,遭到南宋朝廷严厉清算,北宋亡国之罪亦被归咎于此;李壁从王安石变法的"本心"出发,对其忠纯为国的精神表示同情之理解。王安石之学术,理学家为争道统斥其为"异端邪说",进而全面批判王安石;李壁注虽也受理学思想影响,但却并不因此否定王安石的学术及其他。王安石之人格,南宋兴起了将其"小人化"的批评风潮;李壁则通过诗歌笺注为王安石辩诬,并高度赞誉了荆公的道德和品格。  相似文献   

14.
王萍 《唐都学刊》2010,26(4):66-69
王昌龄是一位有自觉理论追求的诗人。他的诗论《诗格》,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反思与总结;他的诗歌、尤其是其七绝,是在诗论指导下的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佳作。王昌龄在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景、景语、意语、意句等崭新的概念,明确地提出了作品内情景相兼(融)的看法,以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分析诗歌作品内部情景构成的比例,从而指导后学者的诗歌创作。王昌龄的诗歌,是在诗论思想指导下的有意识创作;王昌龄的诗论思想,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诗歌与诗论相互印证,从而共同构成了王昌龄文学成就的双璧。  相似文献   

15.
严奉利  郭杰 《社科纵横》2008,23(3):102-104
<诗经>中的祭祀诗歌反映出的祭祀先祖礼仪既顺应了天命,又契合了人伦;<楚辞>中的祭祀诗体现出"乐神"、"娱己"的原始精神,既使自然美渗入了人的精神美,也使人的精神美找到了具象的表征物.两者都使人与天地自然达到了高度和谐和统一.两相关照,先秦时期的祭祀礼仪始终关注着"敬天"与"亲人"的主题."敬天"的形式和内容可能有变化,但其最终目的是"亲人".这样形成了"以天亲人"的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6.
构建独特的“诗道”体系,是《沧浪诗话·诗辨》的主要目标.而将“以禅喻诗”贯穿于“学诗”“参诗”过程而最终求得“诗道真谛”则是“诗辨”的本质.严羽关于“诗道”体系的建构,以学诗为基,以参诗为核,以辨诗为的,体现了其要言不繁,却体系完备的特征,如果只注意其以佛禅“喻诗”的特性而忽略其诗学体系,这对其诗论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7.
钱仲联,钱学增选注的《清诗三百首》,业经岳麓书社出版,这是根据钱仲联先生在五十多年前——即1934年所选编就的同名诗选集(曾由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出版),又按照今天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形势要求,为“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原所选录的篇章,“作了些调整”而编定的①。其中对顺治年间因科场案流放寓居宁古塔二十三年的吴兆骞三首诗的注释,有几处在年代、地理、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问题上感到不要,颇有商榷之必要。现提出来就教于注家与读者。先说《奉送巴大将军东征逻察》的第一条注释。这条注释中,至少有以下几点是不确切的。(一)此条注释在涉及到清代宁古塔的具体地理位置问题时,钱注为“康熙年间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在清代历史上,作为盛京以北“军事政治中心”的宁古塔城,上自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的天命十年(1625)派军队驻守起,直至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裁去宁古塔副都统,而改设为宁安府、县的近三百年间,不是固定在一个地点上,而宁古塔城的搬迁,正是发生在“康熙年间”。据清人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  相似文献   

18.
马小强 《社科纵横》2006,21(1):147-148
《人生的枷锁》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反映了小说人物和作者毛姆的人性,它所叙述的生动事实说明了以人为本观念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信用和虚拟经济的过分扩张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而是生产过剩的征兆,但它又会对危机起到一定的加速和强化作用.在微观层面上,由未来收入资本化而形成的虚拟资本虽然不具有真实价值,却能够通过与现实价值相交换产生巨大的投资收益,到危机来临无法进行这类交易时则会为其所有者带来损失.在宏观层面上,信用制度及虚拟经济运动在危机的酝酿过程中充当了杠杆,在危机的演化过程中成为先兆.  相似文献   

20.
张新民 《学术交流》2007,(1):171-173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从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雷雨》在借鉴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审美模式并与我国的悲剧艺术相结合以表现人物的悲剧,成功地塑造以命运悲剧为主要类型的侍萍的悲剧形象和以性格悲剧类型为主要类型的蘩漪的悲剧形象,揭示其对中西方悲剧艺术的吸收、融合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并探讨形成人物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