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3,3(1):117-127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在哪一个层面上与功利文学观形成对峙 ?道家文化资源在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 ?在“影响的焦虑”下借鉴西方审美文学观的本土性基础在哪里 ?审美文学观的东传过程中是否存在“有意误读” ?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认为审美文学观在传入中国以后 ,一方面与老庄一脉哲学的艺术心性论相结合 ,创造了本土特色的美文美论 ;另一方面 ,也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传统道德心性论的改写。审美文学观终究难免被压抑的命运 ,功利文学观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仍然占着上风。文章通过爬梳道家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关系 ,指证了道家文化作为审美文学观传入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分析了审美文学观被道家思想所“误读”与“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陈学广 《学习与探索》2005,1(3):157-161
在文学这一特殊的语义系统内,语言的能指形式不仅传达着直接意指的语义,而且还创造着含蓄意指的审美语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语言的审美感知。文学语言能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语义表现功能,便在所指层面的一般语义信息与能指层面的审美语义信息之间形成了语义的张力,从而使语言在文学中获得了“充分的自我在场”。唯其如此,强化并突出能指形式感性的、直觉的特征,是文学语言区别于非文学语言的至关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文学语言形成审美语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形态的音乐史研究中,人们已习惯于将审美价值视为音乐的核心价值,将音乐的历史看作被"审美"一词限定的历史,但在中国社会早期,音乐的价值却远远溢出了美的边界,几乎可以将中国人的天地人神之思一网打尽。就哲学而言,这种围绕音乐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道、气、风、声视为音乐的本源,从而将人工艺术与天地自然打通;二是将声律、音律或乐律理解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律法,从而将音乐秩序挪移为宇宙秩序;三是以道论、数论和气论为音乐进行本体论定位,从而使音乐的价值获得形而上的阐明。要而言之,在中国社会早期的观念中,音乐被视为世界存在的基本性状,它的哲学品格要远远大于美学品格。这预示着一种回归中国历史本身的音乐史研究,必须超越美和艺术的限界,将其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世界经验来看待。  相似文献   

4.
因为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中,汉语言文学属于最为基础的课程,而且在我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趋势下,在素质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教育属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教师需要对审美教育进行充分的利用,不断对学生的美学理论素养的培养进行加强。所以在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审美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入,不仅能够对学生分析评价文学的能力进行大幅度的提升,也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有效的教育。同时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属于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极其重要的目标,能够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对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充分的满足。  相似文献   

5.
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诉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现代性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显著差异的.从梁启超率先提出"革命"的概念开始,现代性的想象就与革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辛亥革命是一次革命现代性的实践,它所遗留的问题导致了五四启蒙现代性的发生.启蒙现代性的终极目标是与革命现代性一致的,但在实施的方案和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启蒙现代性在中国遭遇了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是外部的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其内在理路存在着重大缺陷,导致其自身的目标很难通过其自身的手段来实现,从而被一种新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现代性所取代.新的革命现代性规范了左翼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建立了一套新的文学话语,在现代性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左翼文学话语的内在构成并不是单一的.它的理论形态处于动态平衡中,虽有变化,但总的看是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它的文学形态在艺术成就上参差不齐,其中优秀的部分代表了一种追求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与审美性统一的特色鲜明的风格.在世俗化思潮风起云涌、文学的方向变得越来越含混的当下,左翼文学的历史承担意识、民族正义想象、社会公正的追求以及文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观念等,可以作为一种宝贵的遗产被合理地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冷战期间,美英读者在不同阶段.随着政治文化语境的变化,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作了别样的审视与言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世骧、白之、李祁等人率先考察了新中国诗歌、小说的形式特征,重点论析了它们与民族传统文学形式的联系.70年代,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的关注度较上一时期有所提升,蔡梅曦、黄胄、约瑟·威尔金森等的言说具有代表性,他们重点考察了文学修辞、政治意识形态和艺术价值的关系,整体评价较上一时期有所提高.80年代至90年代初,马若芬、赫格、许芥昱、戈茨等人以新的批评理论对"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作了颇具特色的解剖,深化了西方学界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党子奇  常海波 《社科纵横》2007,22(11):114-116
作为文学形象的二元理想形态,意境与意象都能使人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意境侧重于理想型文学,以抒发个人情志为目的,强调形象思维。通过情景交融与时空转换、虚实相生,诱发一个有无相生、韵味无穷的审美空间,使人的生命状态在现实的生存局限中高度自觉地解脱出来;意象侧重于象征型文学,以暗示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直接介入为特征。从而引发人们超越在场有限性的束缚,跳到意象背后的无限关联中去,在"去蔽"的同时使与之相联系的世界整体"敞亮"。  相似文献   

8.
新古典主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创作生态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经建  罗四林 《浙江学刊》2005,11(6):115-120
新古典主义(文学)是学界近年来已开始引起关注的话题.本文首先确认新古典主义是一种在"现代性"语境中生成的创作思维理念和艺术审美倾向;继而在与启蒙现代性和伦理实用(中心)主义的比较中,从审美现代性和道德理想主义的层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新古典主义创作进行艺术审美阐释和文化价值判断,力求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作为一种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古典主义现象.  相似文献   

9.
汪颖 《社科纵横》2008,23(7):150-152
伴随着中国积极准备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进程,以弘扬奥林匹克理想为核心和以"人文奥运"为主要理念的奥运热潮正在中国各地掀起.青年大学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主体,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成为品德、心智和体质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青年人在体育运动中走向完善,这是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为此,高校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应以奥林匹克知识教育、奥林匹克的思想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从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高校广泛、深入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7,(3):111-119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潮中,梁启超和王国维颠倒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抒情类型的文学,而轻视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上。究其原因,两人的认同向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西方文学及观念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所形成的影响仍挥之不去,两人在抬高叙事文学的同时,对于抒情诗词仍予以持续关注,且这一抒情情结也形塑着他们对于叙事文学的审美理想。两人其后都对自己的认识偏颇和矫枉过正进行了反省,对传统文学观的局限和西方现代性的偏误进行双重超越,打破了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二元对立,并在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中对其予以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文学虽然彼此相互影响,但各自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学发展中发挥作用,因而中日文学在文学主题、文学功能和文学表现风格上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中国文学主题偏重明志载道,日本文学主题偏重人情况味;中国视文学为经国大业,日本作家常以游戏心态对待文学;中国文学表现出雄浑壮阔的美学追求,日本文学则变现出纤细小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2.
依据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在人化自然活动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因而这种活动在使人的各种能力不断获得发展和提高的同时,也使人的审美能力不断获得发展和提高."人化的自然"具有各种形态,其中也包括审美对象形态.由于作为审美对象形态存在的人化的自然兼具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丰富形式和内涵.就使它对人具有综合的审美意义,因而其意义就更全面、更深刻、更强烈.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人、培养人,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人、培养人,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让审美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绚烂开放呢?  相似文献   

15.
一千二百年前,中国词传到日本,立即引起日本天皇及大臣的悉心仿作.从而使彼国诞生了流淌着中国血脉的新的文学样式——日本词学.日本江户时代著名词人野村篁园的《秋篷笛谱》中咏物之作就隐现着中国南宋史达祖梅溪词的影子.其不滞于物、形神俱肖的艺术形象,借物言志、以物喻理的思想寄托,取媒贴切、虚实得当的艺术手法,即可为例.这些都从一定角度反映出中国文学在域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中关于自然的审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中关于自然的审美倾向夏太生自然是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最重要的表现题材,在古代旅游文学作品中,用墨最多的是对自然的描写与反映。这种对自然美的发掘与发现,使中国古代旅游文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形成了明显的中国特色。历代旅游文学作家作品中所反映...  相似文献   

17.
陈鸿雁 《社科纵横》2006,21(12):101-103
20世纪初,古老的中华文明遭遇了西潮的强烈撞击,在矛盾与恐慌交缠中,萌生了风格多变的现代中国文学流派。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处新我交替的时代夹缝,被抛离了具有强大离心力的历史前进的轨道,心灵炼狱般的精神忧患“井喷”式产生,一批远离政治的小品文作家,以一支婉约之笔,将植根于中国哲理深蕴的情感内核赋予时代文化意识,以织梦型、洒脱型、自怜型的形式舒解着各自的精神郁结,独自低诉着一代文化人的存在方式,使文学的外在功能与内在审美结构呈现出开放而自由的全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的诗化——日本汉诗艺术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春 《唐都学刊》2005,21(1):33-37
超政治性是日本文学的传统.日本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虽在形式上完全一致,但它反映的是日本的文化及日本人的审美特征.日本汉诗中以田园风光、自然山水以及隐逸情怀为主题的诗歌,在民族心理、审美情趣、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杜梁 《求是学刊》2014,(3):124-129
新时期以来对"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质疑与阐释相互缠绕,引起了不同范围的论争。对这一命题学理逻辑的质疑与阐释,从生态文艺学角度提出的自然与人之关系的质疑与阐释,以及对于命题中"人学"理解的歧义与争论等,都既具有启发意义又值得进一步商榷。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困厄向我们昭示了新的阐释之维:一方面,追求自由与超越是人的生命本性;另一方面,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显现着人的自由性,因此人的自由与文学的自由性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是一个文学价值论的维度,从这个维度来理解文学,作家以审美创造的方式实现超越和追求精神自由,而读者则通过文学作品,以审美想象的方式实现超越并获得自由,"文学是人学"的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0世纪初期以来近70年的中国文学思想理论的发展和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进行了宏观考察和研究,认为中国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建构起多元开放的“人的文学”观念体系,到了30年代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又分化成两大主要理论体系,即以鲁迅、周扬、冯雪峰为代表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由于适应了中国急迫的社会政治革命要求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念,以朱光潜、沈从文为代表的非功利的文学审美理论,在唯物史观和艺术社会学范畴之外丰富了现代中国文艺思想。上述两大理论体系中一些真诚的理论家,在把握“文学-人”这个核心进行艺术思考时,不断突破自身的理论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对立面的某些理论思想,从不同的方面改造和发展着“五四”开创的“人的文学”的思想,构成了总体历史发展的多向分离和总体趋近的运动轨迹。这将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有两点历史启示:一是文学观念的建设必须以文学和“人”为核心,对于文艺规律的探讨不能偏离人所创作的这个文学主体;二是新时期文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应该向着历史的“新的综合”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