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停战 《社区》2013,(12):55-55
奶奶辈会持家的主妇,总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节俭的方法各式各样。现如今,不少80后的持家主妇们也奉行节俭主义,更加合理巧妙地安排生活的细节,被称为新节俭主义,请看她们的招数。  相似文献   

2.
宋代吴县范氏家族虽然一门三相,但一直保持着节俭固穷的家风。这种家风的形成是基于范仲淹早年忍贫苦读的经历和其生母谢氏未及享受荣华便与世长辞,具体表现为克己自律、节俭持家和教子节俭。范氏家族秉持节俭固穷家风的原因有三:节约钱财以周济族人和贫寒士子、俭能养德远祸以及居安思危为子孙作长远打算。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国古代的勤俭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勤劳美德的内涵包括克勤于邦,自强不息,吃苦耐劳;节俭美德包括俭以立德,以俭持家治国和不奢不吝等思想。勤劳和节俭美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蓝草十七 《社区》2013,(24):54-54
时下,在80后工薪族里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收入不菲,可花起钱来却精打细算,日子反而过得更健康、更舒适,这就是新潮时尚的“新节俭主义”。他们的这种消费模式,是对过度奢华浪费的摒弃,是一种轻松快乐的“简单生活”。在日常消费上,他们崇尚花尽量少的钱获取最多的愉悦,将每一分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我的朋友慧茹就是一个“新节俭主义”的铁杆拥趸。慧茹说,在如今物价飞涨,生活“压力山大”的消费环境下,许多人感叹消费和省钱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其实只要巧用心思,完全可以做到节俭与消费两不误,用有限的银子过个性而精彩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上了岁数的老人都有节俭的习惯,他们大多数注重家庭的节约生活;同时,在消费方面也是算计来算计去,生怕从自己的手上浪费一分钱;他们有的还想方设法为子女攒钱。节俭的生活习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过度节俭,就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生活方式的研究在我国取得了很大成绩。它为我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改变生活观念,变革生活方式,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诸种原因,在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非科学的论点:一是“没有主义”论,即认为“生活方式没有‘主义’之分”,甚至“认为生活方式的社会性质主要是由生产力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生活  相似文献   

7.
佚名 《社区》2010,(3):24-24
上了岁数的老人都有节俭的习惯,他们大多数注重家庭的节约生活;同时,在消费方面也是算计来算计去,生怕从自己的手上浪费一分钱;他们有的还想方设法为子女攒钱。节俭的生活习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过度节俭,就会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助长一些“啃老族”。做子女的如果看到家里的老人有以下行为,可千万不要任由其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8.
清教主义作为美国文化思想的源头,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在世俗生活方面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深远。由于宗教教义和历史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清教在美国社会形成了"以勤劳、节俭和禁欲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并以此塑造了美国的国民特征。然而,到了19世纪末,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重大变化,美国的主流思想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德莱塞小说《嘉莉妹妹》忠实地描绘了好逸恶劳、奢华靡费与金钱至上的消费文化思潮在美国社会逐步抬头的趋势,而以清教主义为主的道德传统则日渐式微。对此,有人提出重塑价值观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9.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三个半月以后的1932年1月7日,美国政府发表了“不承认主义”。“不承认主义”究竟是不承认,还是承认了日本侵略所造成的既成事实,学术界对此很有争论,但“不承认主义”是否承认了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这一简单事实,却似乎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不承认主义”没有阻挡住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独占,它的失败是否就能证明这只是它对日本的妥协抑或绥靖;“不承认主义”是美国对中日两国的表态,那么,它对中国的意图又是什么?本文试图结合“不承认主义”和美国制订“不承认主义”的过程,对上述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不承认主义”承认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合理性”“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一个阶段,美国事实上默认了日本的行动。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美国逐渐对日不满,但它对日本的不满并不是出于对中国的同情,“不承认主义”并没承认日本的行为是对中国的侵略。  相似文献   

10.
非理性主义(Irrationalism)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歌尔是这一思潮的著名先驱,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交的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及弗洛伊德主义是这一思潮的进一步发展,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存在主义是这一思潮的巅峰状态。非理性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思潮它的命运是多蹇的,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传统哲学家特别是理性主义哲学家的冷淡和拒斥。事实上,非理性主义也就是在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现代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它是对理性主义的反动。记住这样一个事实有助于我们深入地把握非理性主义的实质,我们的分析也将从这种对立入手。  相似文献   

11.
穷人的出路     
朱金花 《21世纪》2000,(6):54-54
贫穷并不只是由人均所得来判定,它还与政治和教育等因素有关,所以也就相应具有多重挽救措施。减轻对穷人的剥削似乎比不断增加财富更能合理地说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进步性。如果我们头脑中没有“穷人未来到底能够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种意识,我们就无法真正去了解穷人将来前景会是怎样的。那么,穷人到底能不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辨识一下哪些人应算作穷人。在对穷人进行判定时,我们应注意到,在权威主义体制下,公民所受到的种种剥削。我们还应看到:家庭主妇受压制,受男权主义压迫;儿童由于没有机会上学…  相似文献   

12.
从来没有哪座花园像圆明园那样,承载了如此严峻的文化语义。它生前曾是皇帝私人享乐的喜剧,而在死后却转向了无尽的公共悲剧。从花园的废墟里,诞生了崭新的国族信念,它逾越满汉之间的深仇大恨,转型为一种全新的大中华国族主义,进而成为20世纪后半叶的核心价  相似文献   

13.
消费讲节约与扩大消费需求是并行不悖的,它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也是消费者必须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消费讲节约的最深层意蕴是承继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俭文化.  相似文献   

14.
所谓勤劳节俭,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品格,作为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生活,节约财用。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勤俭兴邦,奢侈覆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说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出”就是说俭朴是品德的全面体现,是道德的根本。奢侈是万恶之首,也是万恶之源。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向以勤俭为美德。崇尚俭朴、提倡廉洁、反对奢侈,摒弃浮华、…  相似文献   

15.
《老子》俭的思想内涵丰富,呈现为节俭消费、简约生活、自我约束的内在修养等3种表达方式,它既是形上之道的具体要求,又是修身治国的必由之路。而"无知无欲"、"知足知止"、"自然无为"等是《老子》节俭思想的3条基本实现路径。《老子》节俭思想对抑制消费主义的泛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增进个体身与心的调和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从宏观层面对消费价值、消费行为、消费制度形成了系统认识,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演进时期:萌芽与艰难探索时期、发展与体系完善时期、丰富与系统创新时期。思想萌芽阶段确立了节俭建国持家的消费理念、统筹兼顾积累消费的消费方针等;艰难探索阶段提出了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消费政策、按劳分配制度和正确运用商品经济规律的思想。发展与体系完善时期提出了节俭和适度消费、发展差异化和多样化消费、优化消费结构的基本观点。丰富与系统创新时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纬度实现了消费思想的系统创新。  相似文献   

17.
崇尚节俭是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节俭,认为节俭具有富国、养民、养德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的功能,并提出了限制统治阶级的生活消费、裁减冗员和减少冗费、谴责上层统治者和富人的生活奢侈现象等各种主张。在当代,节俭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促使人们自身不断完善的条件。因此,重温我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节俭经济伦理观仍然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哲学在当代人眼里是一个颇为令人迷惑的话题。20世纪的前半叶,新黑格尔主义曾有过短暂的复兴,但随后就遭到半个多世纪的唾弃。其理由:一个是说它为极权主义提供理论根据,一个是说它故弄玄虚,尽忽悠人。但尽管如此,当代哲学家们受惠于黑格尔的还真不少。在法国,稍有名气的哲学家都与黑格尔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如伊波里特、科耶夫、萨...  相似文献   

19.
虽然日本早就成为经济大国,可是日本人的节俭意识却很强。就拿家庭主妇来说,她们过日子的小窍门处处体现了生活的智慧,让人受益不少。  相似文献   

20.
法官的释明权虽然是法官职权行使的具体表现 ,但它却不是职权主义的表现。这是因为 ,作为厘定当事人和法院权利行使界限的释明权 ,在职权主义中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它也不是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交错 ,而是当事人主义内在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对于正全面转向当事人主义的我国来说 ,就要转变对当事人主义的片面看法 ,建立完善释明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