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中医现状的分析,认为中医对于疾病的认知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学文化水平的需要,提出了中医理论的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动力.针对中医的发展趋势,将中医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中西医整合阶段、中西医结合阶段、中医现代化阶段和现代化中医阶段(新医学).并提出了中医完整的诊疗体系--病下辨证理论及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就如何提高中西医结合男科学的教学质量,做了一些探索。 1根据学科特点。强调辨证分析 中医重临床,西医重基础。近年来,尽管西医在男科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于许多男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依然不清。在男科疾病诊疗过程中,辨证论治依然是指导临床用药的核心。因此,在中西医结合男科学的授课中,应突出中医辨证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着重把握慢性前列腺炎不同证型的特点。同一疾病,证型不同,治法迥异。要让同病异治、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深入学生脑海。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为目前临床中的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目前很多,但是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却种类不一,证候混乱不清,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循证学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有待提高,中医在高血压辨证分型证候和标准多样。临床医生、中医科研工作者梳理高血压辨证分型的标准和方法需要进一步严谨和专业。  相似文献   

4.
谈中医治学与成才之路——走出困惑,自信自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成为一个名中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自信自强,针对中医药的学术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治学方法.具体而言,学当求径,可从源到流,或从流到源;学精于勤,要做到精读、勤记、深思、熟背,多问;学忌门派,应博采众长;学要专攻,重视主干课程的学习;学以致用,争取早临证,多临证;学无止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外科明隐集》系中医外科学专著,为清代医家何景才所撰。该著作包含外科诸证病因方治等多辑录历代外科诸论,较大部分出自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其源在于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并参以作者个人临证经验而成。理论、病症并重,临床指导性较强,是研究中医外科发展的宝贵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6.
《喉舌备要》是广东现存最早的本地喉科专著,《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对其著录有误。该书部分论述和方剂出自《景岳全书》;部分症名借鉴《重楼玉钥》,但两书对各症的描述和治法不同。该书在喉病辨证、治则和用药方面,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临证经验:辨证重五脏配五行、五色,通过发病部位判断经络归属,咽喉形色各有阴阳,治则基本采用正治法;用药方面内服甘桔汤加减、外吹玉龙散是主方。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是一本中医特色鲜明、理论继承创新、学术临床并举的精品教材,用于中医儿科学教学,受到全国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以来,对朱熹文献学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端阶段,代表人物是白寿彝、顾颉刚和钱穆,他们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于后续的研究影响深远。第二阶段是朱熹文献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对于朱熹的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辨伪学和校勘学,而是拓展到了注释学、图书编纂学等方面。第三阶段是朱熹文献学研究的初步兴盛阶段。此时,对朱熹文献学的研究更加细致,研究的领域也扩展到了医学文献学、音乐文献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严可均所缉《全北齐文》十卷,是研究北齐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对《全北齐文》的一些篇目进行了考证。或为作品作年之辨证,或为相关史实之证误,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医学模式下的儿科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新医学模式对儿科教学的影响过去医学界一向着重于“生物医学模式” ,即重视疾病的病因和人体对疾病的反应 ,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及家庭社会环境对儿童疾病的影响。现代儿科学和其他学科一样 ,正在转向新的医学模式 ,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要求儿科医生不仅要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 ,而且在解决复杂的生命问题中需要综合各学科的知识。使传统的“治疗型模式”向“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模式”转变 ,因此 ,必须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研究疾病的病因及治疗措施。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不是对“生…  相似文献   

11.
对微观辨证整体化研究 ,认为目前一是应该对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对异病同证者及同病异证者的宏观症状进行循证医学研究 ;对异病同证者及同病异证者的微观指标进行循证医学研究 ;最终寻求宏观整体指标与微观整体指标的结合 ,从而使微观辨证升华到微观层次上的整体化水平。二是进行基因组学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寻找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基因组 ,从而实现中医证候研究的基因水平上的整体化。  相似文献   

12.
关于当前高等中医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当前高等中医教育在师资培养、中医基础学科建设、西医基础课程建设、学术氛围营造方面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要加快中医教学的改革,关键是要加强中医教师临床素质的培养;中医基础学科的发展要处理好学科与课程的关系、长远与当前的关系、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学科的分化应当是自然而然的,而不能依赖行政行为。要加强西医基础课程教学,以提高中医人才的科学素养。要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张扬学术个性的环境,重视中医流派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中医教育发展历史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教育的发展史就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的特色等进行探讨。强调师承教育作为中医独特的教育方法 ,在学校教育已成为主渠道的今天仍值得借鉴 ;教育内容在建国后已经充实了现代医学等自然、人文科学的内容 ,但当今仍需深化改革 ;强调医德是传统的教育思想 ,当前仍应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 ,使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中医研究方法入手 ,通过对中医妇科生殖节律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月经节律与调周法、生殖节律与心肾子宫轴及任督循环圈、中医妇科生殖节律理论中的数律学说三大理论体系形成的分析 ,阐明了中医妇科生殖节律理论的形成与哲学思维指导下的传统中医研究方法关系十分密切。指出中医妇科生殖节律理论的形成丰富了中医妇科学诊治的理论内容 ,对当今条件下中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提出中医妇科生殖节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仍须以传统中医研究方法为锲入点和原动力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来不断地完善与修正  相似文献   

15.
中医外科学自原始社会起,历经起源、形成、发展、成熟阶段,至目前的继承、重组、再发展阶段,从临床到理论,理论到临床,都体现了该学科的科学性。从中医外科学中体现出的科学性推论中医是科学的,现代化的中医能够为医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医药商业秘密则是对中医药信息和技术实行保护的有效措施.采取法律手段保护中医药商业秘密,首先要认定作为商业秘密权保护客体的中医药范围,其次要对中医药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与其他保护措施进行区分,最后梳理我国当前对中医药商业秘密进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中医药商业秘密保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对某省公立中医院收入结构变动特征及趋势开展分析,为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全省2015—2019年所有公立中医院医疗收入数据,采用结构变动分析和灰色关联法分析门急诊和住院的收入结构情况。结构变动分析显示,中成药、诊察、检查是门诊收入变动的主要来源,西药、卫生材料、化验是住院收入变动的主要来源。灰色关联法显示,西药、中草药和化验收入与门急诊收入关联度较大,手术、床位和治疗收入与住院收入关联度较大。研究发现,中医院西药收入占比偏高,中草药收入占比逐年增加;医疗服务收入涨幅较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滞后;卫生材料收入造成较多的住院收入结构变动。建议中医院自身加强经济管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继续推行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29年的中医存废之争,不是简单的学理讨论,而是中医界为谋求自身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抗争。这场论争不局限于中西医学理之是非,而是扩大到思想文化范围,甚至提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层面。尽管中医之生存危机并未根本消除,但在中西医两大阵营对峙、冲突与融合、调适过程中,中医逐渐走上了自我革新与科学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称《千金要方》)集唐以前中医治疗学之大成 ,于针灸一门亦可谓搜罗弘富 ,遍涉内、外、妇、儿各科。其所载妇人针方 91首 ,极简明、切用而易于掌握 ;所用穴位共 74穴 ,其中经外奇穴即占 2 3穴 ,大多为后世所不用 ,值得今人深入学习、研究。所治病种计 2 0种 ,涉经、带、胎产、妇科杂症各门。而《千金要方》本非针灸家之作 ,有此成就 ,实大不易。此 91方中灸多而针少 ,显示了孙氏对灸法的高度重视 ,在时下重针轻灸的情况下 ,《千金要方》中的灸疗思路及方法或可裨益今日之临床。  相似文献   

20.
提升中药高等教育质量是满足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药高等院校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人才培养、课程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尚存在不足,需在强化教师现代知识体系的构建,创新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整体提升中医药特色实践平台建设水平,夯实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中药高等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