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按劳分配是一种假说》(载《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假说》)是一篇颇有深度的新论,读后深受启发,情不自禁亦想发几点旁论.首先是,新颖的观点建立在充分论证之上.仅仅提出新颖的观点并不难,几乎只要有足够的胆量即可,而对新论进行充分论证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难看出,作者在探讨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经典著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态度确是严肃的.提出的论点具有相当的深度与力度,这应归之于《假说》的论证来自对实践的发掘与升华.这种学风值得赞许.其二,《假说》并不象某些文章那样,断章取义地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思的话作为论据,而是在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思  相似文献   

2.
按劳分配是一种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恩格斯多少年来,按劳分配被看成社会主义的分配规律,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其实,按劳分配理论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预测未来社会时所作的科学假说,是理论上的论证和逻辑上的推导.这一假说有其赖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而马克思对这些条件的构想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导致经济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实社会中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那些条件.一旦超越了特定的时空界限,按劳分配永远不能实现.它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  相似文献   

3.
张庆仁同志在《按劳分配是一种假说》(《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二期)一文中坚持认为按劳分配规律面临“五大矛盾”而不可克服,因而它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假说”。我认为其论难以成立。 一、不同的劳动可以交换 张文认为“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是不能通约的。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是不同质的  相似文献   

4.
张庆仁同志在《按劳分配是一种假说》(以下简称《假说》,见《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要建立商品经济分配理论,无疑是完全正确的,因为随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必将引起分配方式的相应转变;但是,《假说》认为按劳分配不能实现,就不正确了,而且有些提法与事实不符,值得商椎.本文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按劳分配理论的由来和发展《假说》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固守按劳分配",他们承认按劳分配后,就"突破了"按需分配;1894年,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肯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按劳分配规律、按劳分配原则这几个概念,既有相同之点,又有不同之点。相同之点是它们都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不同之点是,按劳分配规律是经济基础范畴、是客观的;按劳分配原则是上层建筑范畴、是分配制度、是主观的;按劳分配是按劳分配规律与按劳分配原则的统称。我们在讨论按劳分配的阶级属性的这篇文章中,谈的是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6.
《光明日报》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五日第三版,发表了陈文华同志《刘希夷时代考辨》一文(以下简称《考辨》)。该文根据《国秀集》目录上“广文进士刘希夷”一语和刘希夷的两首诗,就断定刘希夷“是盛唐时人,而不是初唐时人”。并进而推测“刘希夷及第之年可能是肃宗上元二年(761),而不是宋之间及第之高宗上元二年(675)郑益榜”。近来翻阅一些有关刘希夷的资料,发现此况距事实较远,愿提出与陈文华同志商榷。 现存《国秀集》口录上确有“广文进士刘希夷”一语。《考辨》一文指出:“广文进士,即广文馆进士。据《唐会要》卷六十六云:‘广文馆,天宝九载七月十三日置,领国子监进士业者。……’……希夷既称广文进士,则其及第之年必在天宝九载(750)后。”这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仔细查阅《国秀集》  相似文献   

7.
谢先仁同志在《概念三问》(下称谢文,载《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5—6期)一文中认为,虚假概念“不能称之为概念”,“作为一种具体的概念形式”,虚假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它也就无所谓有没有内涵和外延的问题”。谢文的这种观点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8.
关于怎样理解“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个命题,张江明同志在《要充分认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在唯物论中的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一文中,针对一些与他不同的意见,重申了他认为这个命题“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的主张。现在提出两点质疑与张江明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9.
读了严立贤同志《按产量分配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形式》(载《江汉论坛》1983年第9期)一文,颇受启发。但也感到有些提法似乎欠妥,特提出来,向严立贤同志请教。一个问题是:劳=产量吗?产量与劳动是有密切联系的。没有劳动,就谈不上劳动产品,更谈不上产量,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否就可引伸出劳=产量的结论呢?  相似文献   

10.
读了曹顺庆同志《质朴平淡与浓烈奇特》(《江汉论坛》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曹文)很受启发.然而把质朴平淡作为"始终居主导地位,成为中华文艺与诗学的最突出的特色之一"的看法,我以为与我国古代的审美意趣、文学创作,乃至民族性格,并非完全相符.一我国古代不乏崇尚浓烈奇特品格的艺术作品.如青铜彝器的狰狞兽纹和繁文缛节的装饰,建安时代的所谓气雄力坚,真骨凌霜,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就是些明显的例证.每当时代发生重大转换之际,社会也就更崇尚浓烈奇特的品格和雄伟刚健的诗风.龚自珍、魏源诗歌之所以在清代中叶开一代诗风,是因为他们诗中的钟鼓鞺鞳之声,能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明代东原人罗贯中,明代各种版本均有明确题署。明代浚县人王越曾任兵部尚书,写了一些咏叹三国史迹的诗词,但他从来没有使用过化名,而且他卑视“野史小说”,认为优伶们的插科打诨和坊间传闻等都是“小人”所为,他一生从未从事过小说、戏曲之作,所以更不会是《三国演义》之作者。考证《三国演义》的作者,必须以真实而直接的文献证据为基础,若以想像作推导,是不科学的,只能是“想当然”的臆想和猜测。  相似文献   

12.
<正> 读了刘长林同志的长篇论文《论信息的哲学本性》和《相互作用与信息形态的发展》,很受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提出来与作者商榷,并就正于读者同志们。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教育理论研究中有一种反对教育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制约并为其服务的观点,这种观点借口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主张教育应以发展人为主,提倡“人的教育”,这就引发了所谓“教育工具论”与“教育本体论”之争。我们认为,“教育本体论”其实不过是历史上“为教育而教育”论调的翻版而已。值得关注的是,“教育本体论”的论调还有一定的市场,“教育终极目的论”便是其一。  相似文献   

14.
本刊第二期发表了邓广铭、李培浩同志的文章《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这篇文章通篇没有什么新的史料,而对人们所熟知的一些史料,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怀疑,甚至全盘否定,以求其符合自己的主观论断。然而作者对于自己据以立论的主要史料——《折可存墓志》竟都不曾细读,以致在关键问题上作出了错误的理解,因而就使其结论经不起推敲了。  相似文献   

15.
常谢枫同志在《美也是一种使用价值》(刊《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一文(以下简称常文)中写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钻石的审美功用直接称为使用价值,把审美价值看作是使用价值的一种分态。”并指出中国美学界在两千余年美学史上“美用相关质不同”信条之下“要象马克思那样把审美价值毫不含糊地称为使用价值,仍旧感到困难。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美学界才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从不提及。”常文并没有引述赖以立论的作为唯一理论依据的马克思有关论述的原文,也没有对原文加以剖析,以理解其本意。这样,这一命题的理论基础是否坚实便成了问题。实际上并不如常文所认为的那样,中国美学界“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从不提及”。  相似文献   

16.
何伟同志在《学术月刊》1987年第10期上发表《论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的一致性》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就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问题提出了“等量劳动互换转化为等价互换”的观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可贵的探索。如果进一步对等量劳动相交换采取等价交换这种形式做出理论的说明,或许就探索到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然而,  相似文献   

17.
劳动者的工龄问题是按劳分配理论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孙大浩同志《按劳分配中劳动者的工龄问题》一文,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经济现实出发,肯定了工龄在按劳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对的。但我觉得孙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错误地理解了按劳分配中工龄问题的客观依据,没有对工龄问题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说明。我也是对按劳分配中工龄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供理论界的同志们讨论。  相似文献   

18.
<正> 骆承烈同志的《周公行三辨》(《东岳论丛》1983年第4期)一文,说周公行三,乍看似有道理,但仔细推敲,感到理由不足,结论值得商榷.骆承烈同志依据后于《史记》的《列女传》与《白虎通》的说法来推翻《史记》的周公行四说,就很难令人信服.这不仅是晚近的史料总不如古远的史料可靠,更重要的是司马迁提出周公旦行四说,是于古有据的.《孟子·公孙丑下》云:"周公,弟也;管叔,兄也."这项先秦史料值得重视.从哲学思想讲,太史公虽然"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是非颇谬于圣人"(班固语),但作为一个伟大的历  相似文献   

19.
《人文杂志》一九八○年第二期,刊有史国瑞同志的《评义和团“反封建”说》一文(以下简称“史文”),其中提出了义和团镇压白莲教说。这是关系到评价义和团运动的一个重要问题,必然要引起读者的注意。但是,倘对文献材料进行一番全面的分析,就不难发现义和团镇压白莲教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一、从引文谈起。 “史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义和团既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就 必然恃武力反对或镇压其他组织的反清活 动。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九○○年七月中旬, 围攻北京公使馆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形势  相似文献   

20.
对原始社会的婚姻和两性关系做系统的研究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在这一课题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成果硕著。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把这一成果公诸于世,并做了集中的、精辟的说明。但是,由于原始社会早已做古,可供研究的典型活例已极少见,实地调察困难重重,而人们提供的某些材料又多真伪混杂,零散片断,所以,恩格斯论证原始人类两性关系的某些叙述乃至某些判断都还不可能是绝对真理,也不应该看成为最后定论。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和理论的发展,恩格斯的论述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正。 杜玉亭同志的《基诺族的恋爱特点与原始社会的爱情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