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 ,以蚕丝生产为基础的粤丝出口在量与质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一般 4、5月份第一造新丝上市 ,但质、量欠佳 ,对出口贸易影响不大 ;6月份第四造生丝质、量最优 ,形成出口交易高潮 ;前后多造蚕丝相继上市 ,使交易旺期持续到 10月份。同时在近代社会背景下 ,粤丝价格深受国际市场的支配和影响 ,并被欧美列强恣意操纵 ;其变化在宏观上形成由涨到落的趋势 ,微观上则呈现出波动频繁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南浔镇与湖丝贸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湖州的南浔镇在历史上显赫一时,这个江南巨镇从南宋理宗年间兴起之后,历数百年久盛不衰.湖州是著名的蚕丝产地,明清两代号称“湖丝遍天下”,而南浔镇就作为名闻遐迩的湖丝的集散中心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客商,镇上商贾云集、店肆林立;其市场规模之大、经济地位之重要,在明清两代罕见其匹,直至清末民初,江南市镇纷纷衰落之际,它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丝贸易受国际市场萧条的打击,遽然衰退,南浔镇从此一蹶不振.近几十年来,南浔镇及其四乡早已丧失了在国内外贸易中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地位.这种历史进程的回顾,其价值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现实的;不仅局限于南浔一地,而且带有某种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国际政治"两大势力"论,指出国联为国际强权者的联合,是"反革命的大旗"."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反复揭露国联的帝国主义本质,竭力消除国民党散布的对国际联盟的幻想,号召民众起来驱逐一切帝国主义出中国.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适时调整对外政策,在独立自主原则下支持国联并促其对侵略国家实施制裁,提出在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条件下可利用外资进行国防与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公共租界当局陷入了空前的统治危机之中,日本政府利用公共租界的统治危机以及上海外国侨民谋求改变上海现状、企图把上海建成自由王国的动态,悍然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与上海公共租界更是里应外合,大力推进上海自由市计划,并积极倡导召开圆桌会议,谋求上海成为自由市。然而,这一计划不仅遭到了上海各界民众以及国民政府的反对,同时也未得到美、英、法等国的支持。尽管自由市计划没有实现,但却影响深远。一.二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客观上转移了中国对收回上海租界的关注,使租界延长了寿命;而日本的远东宪兵威力也得到了上海公共租界的承认,日本在公共租界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美国对日本建议成立自由市的反对态度,使九一八事变后的日美关系更加恶化;一.二八事变后的第二年,日本退出了国际联盟。  相似文献   

5.
陈永革 《浙江社会科学》2020,(11):103-109+129+158-159
浙学是浙江大地上具有"现象级"意义的地域学术景观。南宋"浙学"之说形成之后,面向浙学的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估开始出现。从总体史上看,事实描述的浙学,乃是指创发于浙江的思想学术传统,既包括浙江思想文化产生、发展、嬗变的历史传统及其所构成的学术共同体,也涵盖这一思想学术传统与不同时期的浙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方式、人心习俗等相互作用的(地域)文化共同体。浙学并不是一个狭隘的、一地一派的固化概念,而是普遍性与地域性并存、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的动态概念。至于浙学的价值重估,则基于学术规范意义的反思与探索,在浙学研究领域呈现出古典浙学、义理浙学、历史浙学、文献浙学、文化浙学、生活浙学等众多形态。本文立足于浙学的总体史观,认为中国学术传统的生态结构向来具有地域特色,明确提出"浙学及其周边"这一具有变奏性的论述主题,通过对浙学文化"周边"形态及其构成内容的初步辨析,尝试提出一种有关"浙学"的历时性描述与价值论评估,再现浙学如何在地域、思想、社会、文化等众多"周边"聚集中演绎出浙江特色的思想话语、精神气质,如何在求通与变通、凝聚与包容、认同与扩展的历史脉络中,拓展成为浙江独特且富有活力及共识的历史记忆、文...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事变前,日本开始大量移民至华北地区,华北日本移民人数因而快速增长.在日本实施华北政策过程中,这些日本移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在日本侵略华北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伴随着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步伐而至,但同时又作为日本侵华的"先锋",为日本进一步对侵略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对日本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同时,主动缓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但在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中,倾向于支持中国共产党。1935下半年以后,由于对中国国内政局的进一步认识及苏联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发生微妙变化。及至西安事变发生,苏联对华政策急转,公开支持国民党,对中共施加压力,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苏联对华政策重心转到国民党政府方面,力促在中国形成以国民党为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8.
彭南生 《江汉论坛》2007,1(9):98-107
"九一八"事变前,以织布业、缫丝-丝织业为代表的中国乡村手工业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生产工具的改良与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农村手工业产品产量与质量进一步提高,区域外市场迅速扩大."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及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沦陷区市场丧失,生产基础遭到摧毁性破坏,乡村手工业从技术进步的、以区域外市场为依托的半工业化生产向一般商品生产、甚至向自然经济退化,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的良好发展势头被迫中断了.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福建事变,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注。从各自在华利益出发,日、英、美、法等列强国家和苏联纷纷采取应对之策。从《日本外交文书》所载关于福建事变的档案文献看,日本表面声称新政府不侵害其在闽权益取“静观”和“不干涉方针”,但暗中则积极准备并伺机进行干涉;英、美、法在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一旦危及其利益,则借口保侨,武力威胁;苏联为保障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维护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总体上支持南京政府,对事变肆意贬斥,横加指责。由于没有得到各国及时有力的配合和支持,孤立无援的福建人民政府迅速夭折。  相似文献   

10.
在这组概念中,"浙学"最早出现,但最迟为当代人所认知。"浙学"概念的嬗变,经历了两大阶段,一是宋代浙学,二是明代浙学。今日的"浙学",应理解为广义的浙江地区的学术文化,或浙江特色的学术传统。清以后,才开始出现以"浙东"为地域核心的学术术语。最早以"浙东"为地域核心的术语是"浙东学派"。接着是"浙东史学"与"浙东学术",均是18世纪的章学诚首先使用的。"学派"就是"学脉",强调的是学术发展的一脉相传性,而不是现代门户意义上的派别。必须从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二分角度,讨论浙学、浙东学术、浙东学派诸问题。它应是一个认知意义上的谱系建构问题,建构是记忆的重新组合,组合的标准与方式,是由建构者当下的语境与目的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张元济与浙路商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逍 《学术论坛》2001,(2):102-104
张元济不仅顺乎时代潮流力促商办浙江铁路公司之诞生,而且在"拒外债、保商办"的浙路风潮中充当了急流勇士,同时在浙路商办实践中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张炜 《兰州学刊》2007,(8):174-176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两起标志性重大事件,文章从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运用构架分析方法,对事变期间《泰晤士报》的相关报道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在这两次冲突事件中,《泰晤士报》的态度由纵容日本的侵略行径转变为对其行为的日益嫌恶,此时西方主流媒体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语境逐渐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13.
郑卫荣 《江海学刊》2020,(1):187-196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江南的辑里丝进入世界生丝市场,形成了外贸重于内销的市场格局。在世界生丝市场的牵引下,辑里丝的生产技艺不断革新,先后由手工缫丝到复摇丝经,再到机器缫丝;但由于国内生丝业态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辑里丝的技术改良既不主动也不彻底,导致近代辑里丝的生产与贸易没有产生质变。与日本丝业的崛起相对比,辑里丝的技术改良历程反映了中国传统手工业近代化转型的一个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的 "湖丝"贸易在当时国内外贸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极好的影响和声誉."湖丝"的成功,一方面有赖于其资源之丰、数量之多、规格之全、质量之优、技术之精,另一方面与其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和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前期,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申报月刊》紧扣"抗日救亡"时代主题,刊载大量文章,深入探讨日本侵华问题及其解决之道.该刊认识到日本的"亡华之心"与日本侵华问题的"世界性",并重点关注"东北问题",明确提出武力抗日、"自救为主"、寻求外援的解决举措,侧面响应了中共爱国救亡的正确主张,对激...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中,中国政府的不抵抗和国际社会的冷漠,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势头.1932年1月28日,日本进攻上海,发动"上海事变".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英美两国的外交调停,最终迫使日本回到谈判桌上,并在5月初与中国达成了<淞沪停战协定>,维持了上海的和平.该协定的达成,与英美两个大国的调处是分不开的.不过,英美两国调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绥靖日本倾向,也对本次调解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广军 《理论界》2009,(5):131-133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间,日本侵华战争从局部战争阶段扩大到全面战争阶段,其中,日本侵华政策经历了从武力吞并东北,到政治分离华北;从政治蚕食华北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两次演变.这个历史过程中,无论日本采取直接武力侵略,还是交替使用武力和政治谋略的侵略手段,都是日本灭亡中国的大陆政策的必然产物和重大步骤.  相似文献   

18.
日本继战后提出"贸易立国"、"科技立国"、"金融立国"、"信息立国"战略后,进入21世纪又推出了"观光立国"战略,并从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放宽出入境限制、加强与周边国家在经济合作基础上的旅游合作等方面加大了政策实施力度.日本旅游业出现的上述变化和日本国际旅游发展的新态势及特点,对黑龙江省进一步开拓日本客源市场提供了有利机遇.抓住机会,以经济发展促进旅游合作,以旅游合作推动经贸发展成为地方国际化时代黑龙江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受到世界瞩目,但1991年日本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日本经济崩溃以前,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出现了大量投机行为,从创新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投机行为的出现是原有产业陷入衰退的中间现象,产业衰退导致的实体经济利润下降才是经济泡沫化的根本原因,而“非生产信贷”的持续扩张最终引发了危机.中国应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构建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民收入,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稳定人民币汇率,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存异"与"趋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理论和政策方面明显的"存异"和"趋同"现象."存异"主要体现在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与政策取向之间的互不相容,"趋同"表现为两者之间互相吸收对方合理的理论并进行综合."存异"和"趋同"与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两大"转换"有着必然的历史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成经济理论的第一次大转换,即由新古典经济学向凯恩斯经济学转换.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的"滞胀"又促成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衰落.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互相接近,形成西方经济学"趋同"的发展方向.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发展演变趋势,有助于对其理论主张和政策的时效性形成清醒的认识,同时把握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