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词书编篡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一部字词典,特别是大型字词典,出现某些失误在所难免,但这些失误若不加纠正,就会影响字词典的质量,贻害读者.本文仅以几部常见的大型语文词典(如《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等)在释义方面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为例,谈谈对词书释义的一些粗浅看法,供编词典和用词典者参考.文中所引材料,多是在编写《汉语大字典》过程中随手摘录的,现稍加归纳,列为八  相似文献   

2.
释义,无论词典的释义,还是专书注释、语文教学中的释义,都应当解释词义。但是在已经出版的汉语词典中,却可以看到不是解释词义的释义。例如,《辞海》和《辞源》对“燎”这个词的释义: 燎,炙也,谓炙衣使乾也。《后汉书》:“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旁空舍。……对灶燎衣。”——《辞源》  相似文献   

3.
“更”这个字在我国古笈中,词义很多,出现频繁,古汉语方面的大字典如《中华大字典》就收有十六个义项。清人编的《经笈纂诂》是集古代典笈注释之大成的书,凡“更”字的旧注几乎全部收入,这在字书中所收“更”字词义算是最多的了。旧版《辞源》《辞海》由于它是以收复音词为主,“更”字的有些词义散布在有关的复音词目之中;有些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4.
台湾新编《中文大辞典》,是大型的汉语词典,自问世以来,以词目丰富、义项周备、引证详尽著称.当然,它作为一部成于众手的巨著,象其他大型工具书一样,不可能没有失误.昔《康熙字典》成书,王引之作《字典考证》,纠正其引书(讠为)误凡二千五百八十八条,而《康熙字典》的错讹远不止此.今检《中文大辞典》己部“已”字,巾部“帝”字,干部“平”字、“翰”字,幺部“幽”字,弋部“式”字等部分词条,每见其释义、引书亦颇有失误或可商兑者,因略作考索、核对;择若干条,以原词条为目,不另作归纳,汇而成篇.有些词头,义多事繁,拟另成专篇,兹不具.惟《中文》多本日本《大汉和辞典》,其错讹失当处,亦多袭《大汉和》,或辗转相袭其他旧时辞书如《中华大字典》、《辞源》(旧)、《辞海》(旧)等而致误,为避免繁复,不一一说明.至于本文错误的地方,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由于书成众手,内容广泛,难免失误。以“力部”为例,可以发现其失误表现在以下方面:字形方面,由于不识俗字以及一些字之间的异体关系而导致正字不清、异体未明,如肋、彪,劬、助等;注音时由于未以反切拼读规则和语音演变规律为依据而造成一些字的注音与所引《广韵》、《集韵》反切不符,如题、劫等;释义方面,有些引证欠妥,如勃、劲。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察今篇》有这么一句话:“见人方引嬰儿而欲投之江中。”其中,“引嬰儿”之“引”是怎样一种动作?旧注本原无解释。中华书局出版的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释此“引”为“牵”,而中学语文课本选入此文时,亦把此“引”字注为“牵引”。此实不妥。许慎《说文解字》:“牵,  相似文献   

7.
成语词典作为一部语言类工具书,其核心功用是释疑解惑,体现词典这一功用的核心部分是具体的语词释义。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张林川教授主编的《中华成语全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全典》)以“突破”和“实用”为总的编写原则,除了成语典故的概述和典范例证的选用之外,最能体现这部词典价值的正是它在释义上的突破。一、精当的单字、单词释义成语是由单个的字、词组成的,这些字、词承载着深刻、厚重的成语内涵。要真正理解成语的含义,首先必须疏通构成成语的单个的字、词的意义。《全典》充分重视单字、单词的解释,对于疑难字词…  相似文献   

8.
大型辞书引例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句是书证的一个方面。它与注疏材料相配合,对义项起着直接的证明作用,同时又在辞书所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向读者提供关于这个字或词的直接语言材料,丰富读者的知识。法国《小拉鲁斯插图新词典》有一句格言:“一部没有例句的词典只是一堆枯骨。”叶甫盖尼耶娃主编的《俄语同义词词典》,不仅词义解释详尽,而且附有大量俄语标准语的例句。加拿大杜百胜教授编写的《古汉语虚词词典》,每个虚词一般均有七八个例句。书中若干例句是西周青铜器铭文。人们对于中型、尤其是大型的字、词典,绝不会满足于许多枯骨式的义项。那些提供了较为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的辞书,如《词诠》、《诗词曲语辞汇释》,能使读者发生很大的兴趣。目前我国正在编写的《汉语大字典》,规定每一义项下可引三至五例,是值得欢迎的,我们高兴地看到,《汉语大字典》的姊妹篇《汉语大词典》不仅单字义项,就是词目的例句也比较丰富。 如何使每一例句都能发挥作用,如何使例句不是简单的数的重复,却不是容易处理的。引用例句、大体上应当遵守三条原则:一是用法的典范性,二是例句的多样性,三是例句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9.
一 研究文籍随文释义与词典义项,首先必须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词典义项,也就是词典释义,是词典解释字,词义的特有方式。它为人们阅读和注释文籍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古代许多训诂学家注释文籍,援引词典释义疏通文句的例子很多,如《史记》司马贞索隐,曾多处引用《说文》、《尔雅》以为注,李贤注《后汉书》也常常直接引用《说文》。文籍的随文释义,是训诂学的一大方面,在古代,名目很多,如传、注、笺、疏、诠、训、诂、解等等,今天通常称为注释。它与词典的关系极为密切,如  相似文献   

10.
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线索,利用“形用义音序五者互相求”的考字方法,对大型字书收录的20个疑难字进行了考释。考释内容主要包括字形讹误者、俗讹字未与正字沟通者、异体字认同失误者、音未详或注音错误者、义未详或释义错误者、同形字未加别异者、已有考释尚可补正者。  相似文献   

11.
在原型范畴观的指导下,使用释义因子理论,对比《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和《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共有心理动词义位的释义内容,发现这两部词典都比较重视义核,而且客体因子比主体因子的凸显度更高,程度因子在释义中的作用突出。在此基础上,对以上两部词典中的“希望类”心理动词义位加以封闭研究,发现它们在释义上呈现如下特点:从释义因子类型的选择来看,普遍重视义核,但对某些附属因子的关注度存在差异;在释义配例上,两部词典基本贯彻了“同场同模式”的理念,但《牛津中阶》对附属因子的选择要比《学汉语》更有针对性,对学习者来说词义区分度更高;从同义词群内部核心成员的释义精细度来看,发现以上两部词典中充当义核的词往往是典型群内部词价最高者,其释义精细度也更高。最后,建构了心理动词的宏观释义模式,提出释义因子理论在词典释义、多义词义项划分以及易混淆词辨析等五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线索,利用“形用义音序五者互相求”的考字方法,对大型字书收录的20个疑难字进行了考释。考释内容主要包括字形讹误者、俗讹字未与正字沟通者、异体字认同失误者、音未详或注音错误者、义未详或释义错误者、同形字未加别异者、已有考释尚可补正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证明,《唐本》:“匮也。从木,声。一日木、木名;或曰:,木枕。”此当为许慎《说文》之原说解。《中华大字典》和《汉语大字典》等字典辞书井引有讹脱的大、小徐本“”篆说解为释义的根据,而不据引正确的《唐本》“”篆说解,均宜据《唐本》改正。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释义有三个方面值得商榷:第一,使动义不宜用“【A】使A”释义格式;第二,象声词也应尽量释义;第三,释义所用词语词义应尽可能是词典所收词语词义。  相似文献   

15.
(一) 《诗经》和《周易》中的“汔”字,古注、今注及词书释义分歧很大。《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毛传:“汔,危也。”郑笺:“汔,几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引此诗,杜预注:“汔,其也。”《后汉书·班梁列传》引此诗,李贤注:“汔,其也。”《孔子家语·正论》引此诗,王肃注:“汔,危也。”朱熹《诗集传》:“汔,几也。”《康熙字典》用此例,引毛传、郑笺、孔疏后曰:“按诸家反复相训,是汔为几也。左传昭二十年引此诗,杜预云,汔,期也。然则期字虽别,亦是近义。”旧《辞源》用此例,释义为“几也,一曰其也。”旧《辞海》用此  相似文献   

16.
“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仅郭沫若《卜辞通纂》就收录“允”字27个(其中“允其”一个).从字形上看,允字下从儿(人),上从(?)省会意,表示人不二心之意.故其本义为信任、诚信.《说文解宇》:“允,信,从儿(?)声.”《方言》:“允、谌、恂、展、谆、穆,信也.”《尔雅》:“允、孚、亶、展、诚、亮、询,信也.”可见先秦时期允字的本义与甲、金文中允字的意义是一致的.允由信任、诚信义引申出公平、恰当、答应、诚然、确实、果真、的确等义,并派生出允当、允诺、允协、允洽、允许等词.先秦时期允字是否有虚词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允字无虚词义,以《辞海》、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为代表.一种观点以为允字有虚词义,可作助词、语气词使用.此说始自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沿袭其说的主要有《词诠》、《辞源》、《汉语大字典》等.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对允字作了如下解释:一、“允犹用也”二、“允犹以也.”三“允发语词义”.《词诠》归纳为:一、“语首助词,无义.”二、“语中助词,无义.”《辞源》允字第四项释为“用以、以.”《汉语大字典》允字第五、七项则以为“⑤用以、以”“⑦助词.用于句首.”允字在先秦时期是否具有虚词义呢?  相似文献   

17.
择取《醒世姻缘传》中“插”、“主腰”、“的当”等词语,主要对照现代青海方言活的语言材料,从词义方面对部分现行词书的解释的缺漏、失误等不足进行了补充和订正。  相似文献   

18.
高开贵先生著《名物“胜”义考》,载《华中师院学报》83年四期,认为世行之字、词书如《辞源》《辞海》(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等,对于作为名物的“胜”字的释义,“都是不够准确的”。于是“面对大量的语言事实,运用概括的原则”,反复辩难,提出了新的观点: 一、“胜绝不仅为妇女所专有,也不只用作首饰,更不限于戴在头上;” 二、“胜,人们使用它,往往表示得志、得意、人胜人的意思。”“名物字‘胜’的词义,本来是由胜利的意思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9.
“朕”本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朕”的本义,受《说文》及《段注》影响,多释为“舟缝”,以至权威性辞书,像《汉语大字典》等也保留此说。遗憾的是,遍查所见古代文献,“朕”当“舟缝”讲,无证。笔者借助词义“同步引申”规律,考察“朕”词族系统,研究“朕”字源流关系,参考《尔雅》释义,认为“朕”本义当为“给予”无疑。形成本文,所得启示:形义关系固然重要,但从语言本身解释语言才最为可靠。形义关系该利用,但切忌拘泥被释字形体本身,必须考察其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形容”是语文辞书中十分重要的释义提示词。不过当前并没有关于“形容”使用的规范和标准,且“形容”在辞书的编纂、修订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发现,词目在释义时使用“形容”与否和音节数量关系不大。“形容”主要用于提示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也可用于提示非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在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使用“形容”提示词义,能够使释语与词目词性相匹配,或提示由词目特殊结构或词义派生带来的非字面义。在非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形容”也存在两个提示功能,即提示拟声词词目的词义和提示拟声词以外的其他非形容词性词目的性质、状态义。今后在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时,不表形容义的非形容词不宜用“形容”提示词义,非形容性释语形容词、词目具有特殊结构的形容词以及拟声词词目则宜使用“形容”提示词义。此外,应将“用于形容”调整为“用来形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