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计划经济体制是用计划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配置,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资源,不可避免地要实行计划配置.我国在建国初期用行政手段干预劳动力市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统一行政计划调配和调剂劳动力就业、实施统一工资制、排斥农村劳动力及固定工用工制度的劳动力计划配置体系;劳动力计划配置必然导致用人单位冗员,引致劳动者的低效劳动,并通过限制制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力配置的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配置方式也必定市场化,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大力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体系.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边际生产率较高的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通过构建生产函数分别估计了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边际生产率,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按照市场规律配置农业劳动力,指出提高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是提升其他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回顾以往文献,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地区劳动力逆城市化配置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阐释模型设定、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从地区层面和分省两方面对回归结果进行初步和进一步经验分析。得出结论与政策启示为从整个地区看,东北地区劳动力逆城市化配置现象与其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人口城市化步伐与就业实现严重脱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以及城镇持续高失业率有着密切联系;从分省层面看,人口城市化与乡-城转移劳动者的稳定就业相分离以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就业条件改善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劳动力市场化并不充分,低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素质障碍和信息障碍,高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政策障碍。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求劳动力市场重心下移,让市场走近广大农村,便于低端劳动力低成本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促其有序流动;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从政策上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促使高端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同时这一体系也有助于巩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激发广大低端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主要劳动力流动和劳权个人所有制是人力资本均衡配置的基础 ,人力资本均衡配置是部门经济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当前我国落后地区的用人单位劳权所有制及配制机制等都是导致主要劳动力非均衡配置现状的原因 ,要实现落后地区主要劳动力的均衡配置 ,就要建立与完善主要劳动力区域市场 ,改善落后区域主要劳动力面临的制度环境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经30多年,劳动力配置从一种扭曲状态转为另一种扭曲状态,即从改革开放早期的农民工"找工难"与大学生"不愁嫁",变为目前的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这两种扭曲现象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存在的一些"顽疾",启示我们:要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妥善解决各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立足经济的长远发展,突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限,统筹考虑所有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才能矫正当下劳动力配置的第二次扭曲,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7.
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冲突为研究对象,从自组织原理的视角探讨企业高层团队冲突的内涵与特征,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论等角度透析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的微观机理与效应,并提出自组织的三大原理——涨落原理、恰当原理与协同原理。  相似文献   

8.
中国劳动力市场化并不充分,低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素质障碍和信息障碍,高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政策障碍。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求劳动力市场重心下移,让市场走近广大农村,便于低端劳动力低成本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促其有序流动;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从政策上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促使高端劳动力农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同时这一体系也有助于巩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激发广大低端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浙江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贡献率及劳动就业弹性的动静态指标的测算,对浙江三次产业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浙江的第二产业劳动力效率要明显高于第三产业的结论,提出浙江应继续以发展第二产业为战略重点,以第二产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住房供求梯次配置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住房的多元属性所决定,一般价格均衡理论无法客观地解释住房供给与住房需求的非均衡关联关系。从中国国情特点和现实发展条件出发,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分析基础,建构了"住房供求梯次配置体系"。该体系对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深化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维护住房分配的公正性等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与政府鼓励迁移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影响系统演化路径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的迁移损失越小,越有利于劳动力迁移;劳动力城乡相对收入差距的大小对劳动力迁移有重要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以后获得的无形效用和福利越大,对劳动力迁移的吸引力越大;农村劳动力迁移过程中政府总成本支出与额外收益之差对其采取何种策略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庞大系统工程。它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关系着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和农村经济繁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总和受教育年限、总和就业年限指标测量目前劳动力潜在的供给特征,并应用微观人口仿真模型分析了近期内供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和变动趋势.研究表明,未来5-10年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结构处在变化转折阶段,变动趋势是:供给规模增长将转变为惯性增长;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老化趋势不可逆转且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4.
论文根据我国GDP增长和农业发展的趋势 ,应用农业比较生产率分析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人口数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之间差距的关系 ,其主要结论是 :若每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6 5 9万人 ,在 2 0 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与 2 0 0 0年相等 ;若每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为零 ,在 2 0 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 3.4 8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 ,对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成为导致当前我国就业压力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说 ,加快以扩大就业为前提的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为此 ,应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放宽农民就业限制 ;适当加快吸纳劳动人口较多的中等城市的发展 ;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 ,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利用1980年至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延边劳动力市场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延边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其生存水准,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说明延边经济发展未出现刘易斯转折点附近发生的经济现象,经济发展并未发生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7.
18.
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工业化发展的逻辑 ,农民大规模地工人化应在失业人口显现之前完成 ,然而由于中国的特殊性 ,农民工人化过程与失业显现同时出现 ,给中国现代化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也使问题的解决变得尤为困难。那么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定情况下 ,只有通过政府、社会以及农民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能切实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文章在回顾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基础上 ,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做了分析 ,并就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因素。蒙古族作为少数民族,在国家现代化浪潮中不仅持续保持滞后局面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人口过剩导致的"富余劳动力"现象,这是由诸多原因促成。本文将对引起蒙古族村落富余劳动力出现的历史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那些人为因素较为全面的剖析的基础上,把减少人为阻力、理性防止不必要"耗能"为归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