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士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社会的封建性决定了“不遇”是古代作家的必然 命运,但中国古代作家却又主动地不断的去重演前人的命运,其原因在于古代作家的心理结 构是悲剧性的。“士不遇”主题不仅包含着“士”的命运悲剧,而且也包含着人格的悲剧。 在传统政治人伦文化的影响下,古代文士对于仕途之“遇”的普遍追求,仕途“不遇”的共 同命运,文学创作的排泄、补偿,就成为“士不遇”主题之所以普遍产生的基本规律和基本 事实。  相似文献   

2.
陈军 《青海社会科学》2005,(1):89-91,95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典型人物 ,在古代男性作家一统天下的格局中 ,她冲破各种限制 ,表现出女性独特的自我情结。本文以李清照少女生活时期、婚姻生活时期和南渡之后的文学创作为例 ,挖掘女性对自然、人生、理想、国家等独立的见解和从中所表现出的自我情结。  相似文献   

3.
七、八十年代,台湾文学界发生了一场所谓“台湾情结”和“中国情结”的争论。在这场时断续时的争论中,有人认为:中国情结只是中国大陆去台作家的创作意识,与台湾乡土作家无关。我以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台湾乡土文学实际的。所谓“中国情结”,是台湾作家和人民在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共识的基础上,对祖国的挚爱和眷恋,它是中华儿女爱国意识的表现。这样的爱国情结,不仅时刻萦绕于大陆去台作家的心头,而且鲜明地表现于台湾乡土作家的理论和创作实践当中,陈映真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剖析了 2 0世纪 4 0 - 70年代中国作家的革命英雄情结的心理生成机制 :由于外在的文化压抑 ,导致了创作主体内在的文化心理焦虑 ,由此产生了文化认同和人格认同的心理需求 ,从而在创作主体的文化人格心理结构中形成了一种集体化的理想自我———革命英雄人格。其次 ,进一步分析了这种革命英雄情结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得以外化的主要文本策略———理想化运作 :在叙事文学中表现为创作主体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上对人物形象展开理想化塑造 ,在抒情文学中表现为创作主体的个体身份感的丧失和群体身份感的膨胀。  相似文献   

5.
"及时行乐"思想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不管呈现出怎样的差异,其创作个体共同的心理基质总是表现为对生死的忧惧与对生命时空的超越,而中国源远流长的哲学传统与文化心态,又深深影响着创作主体的情感与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在用现代感觉和新形式表现五光十色的上海社会的同时,也葆有了强烈的传统情结,这表现在其女性书写极力赞美传统的诗意女性而贬低都市摩登女性,在都市生活中频频向乡土田园回眸,在意象的使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沿袭传统,这种传统情结的由来一方面源自作者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人类对女性和田园的"集体无意识",另一方面源自新感觉派作家在都市生活体验中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小说"缀合"结构与传统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方的文学观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显现出一种"拼凑的、缀合性的情节",而缺乏有机、统一的结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叙事结构并非单纯的技巧或形式,它也意味深长地暗示出人对生活和宇宙的观照角度,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思维模式.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作家与西方杰出的小说家一样,都充分自觉地赋予其作品良好的秩序和有机性,只是秩序和有机性表现方式不同罢了,或者说,只是其结构形态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8.
早期新文学作家创作旧体诗的时代与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新文学作家创作旧体诗的时代与文化根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早期白话诗的不满、身世背景和早先经验的影响、传统的力量、年龄的增长和贵族情结.研究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早期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实绩、艺术成就和文化心理,从而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现代文学丰富多元的原生形态.  相似文献   

9.
文艺心理学认为:文学乃是作家内心情感外化的产物,任何作品都与作家的内在冲动息息相关,都要受作家心理的支配和制约.作家的心理虽然像那激荡的大海,其深难测,作家的情感虽然像那飘浮的云霞,色彩缤纷,但倘若仔细探索,却不难在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中发现最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心理要素.笔者认为,鲁迅创作心理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孤独情结.  相似文献   

10.
自恋情结与当前的中国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中的自恋已有所表现,且逐渐形成一种自恋情结。当下中国文学的自恋情结主要表现为身体自恋、精神自恋、自我迷恋与叙事自恋四种形态。这种新型自恋叙事伦理的产生,有其文化语境变迁、作家主体性嬗变等主客观因素。作为当下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自恋情结给文学发展造成了明显的障碍和伤害,成为许多作家创作的瓶颈;作品独立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深度和崇高感在作家心目中日益坍塌,文学的想象空间愈加逼仄,文学面临着创造力匮乏的危机。自恋的膨胀还使文学丧失了真诚,虚伪和矫饰横行,带来了病态的叙述、语言和浮躁喧哗的文风,并进而造成了文学生态的混乱。可见,只有自觉调整自恋心态,才能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这既需要作家自身的调整与提升,又有赖于整个社会、文化、文学和制度生态的多元协调。  相似文献   

11.
何镇邦在《南方文坛》2 0 0 0年第 1期撰文指出 ,90年代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大都有一个史诗情结 ,然而相当多的作品却走进了一种史诗的误区。这表现为 ,一些具有史诗情结热衷于写史诗的作家一方面对史诗的本质与特征不甚了然 ,另一方面又尚无能力去驾驭史诗 ,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 ,盲目追求所描写的事件的重大或历史的久远 ,甚至大都追溯至蛮荒时代 ;盲目追求宏大的叙述———艺术空间的无限广阔 ,场面的恢弘和叙述语调的高昂 ,因而在艺术上往往失之于粗疏或粗糙 ;在人物形象创造上追求英雄化 ,而往往又落入高、大、全的窠臼 ,这样…  相似文献   

12.
<诗经·国风>开创了比兴传统,其中"以男女喻君臣"的表现"弃妇情结"的抒写传统,堪称"风景这边独好",深受后世悲士与逐臣之青睐.屈原首沾其溉,他于<国风>传统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发扬光大,将"弃妇情结"之抒写传统更为自觉而广泛地运用于<离骚>等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士情怀,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抒写模式.<风><骚>"弃妇情结"抒写传统前后相续,同中有异.在表现手法、托寓寄情、意志情感、心理刻画、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情景结合、语言描写等方面,<风><骚>均呈现出由简而繁、由浅而深、由实而虚等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这正是屈原继承并发扬<诗经>比兴传统,使其诗歌艺术思维产生巨大飞跃的可喜之处.由<风><骚>所形成的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表现传统,开启了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之新径.  相似文献   

13.
童话的幻想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童话性"的重要表现.首先,童话中的幻想应该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又经过作家艺术化加工,融合了作家审美指向的一种幻想,它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愿望,是成人与儿童两者愿望的达成.其次,童话的幻想具有游戏性.这种"游戏"应该是作家与儿童读者两者之间共同的游戏心理的一种融合.我们说幻想是一种愿望性的想象.  相似文献   

14.
谈赵树理创作的农村“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情结”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长期淤积于心底的那些潜意识和无意识的感情形态.这种自发的感情形态,常常控制着作家的创作走向,制约着其作品的形态.对此,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容(1875——1961)说:“我把艺术家头脑中尚未成形的作品描绘成自发情结.我们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者大都将民初鸳蝴派哀情小说的风靡归结为与新文学趋同的反封建题旨,并在该层面迎合了市民的阅读心理,这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实际上,哀惨的故事与婚姻不自由的题旨嵌入了作家们对革命的悼亡和对现实的失望,并通过小说中病态意象的添加与"革命+恋爱"模式的设置呈现出来,构建起了民初鸳蝴派小说中的哭悼氛围。鸳蝴派作家以这种不被看重的文学样式确曾留下了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中国表情"。  相似文献   

16.
五四作家普遍表现出偏激情绪 ,其心理根源于作家们严重的焦虑和孤独与强烈的叛逆。而作家们的这种心理又是当时社会现实与作家个人经历、天赋禀性的产物。作家们的偏激情绪产生了激进的思想和激烈的言论 ,一方面以其狂飙突进的气势猛烈攻击封建传统与旧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潜在的农民文化心理的作用而不可避免地留下不少缺憾。同时 ,这种偏激情绪在文学创作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台湾现代著名客籍作家钟理和自幼受到汉学教育,在日据时期,是为数不多的能用汉语创作的作家。他秉承客家文化爱国爱乡的传统,其作品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乡土情怀和客家情怀。他的乡土意识中渗透着强烈的原乡情结,他用客家人独有的语言形态记录着客家人的生活景象,体现出客家人特有的民族心理、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台湾客家人文化发展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8.
“寻访不遇”是《全唐诗》中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学主题。“寻访不遇”,不仅是诗人的一种个人生活遭遇,也是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的展现。寻踪《全唐诗》中蕴含“寻访不遇”主题的诗歌文本,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文人这种普遍的“不遇”生存困境,也可以深入探析文人内心世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陈昶 《南方论刊》2008,(5):83-84
张爱玲的作品中没有政治与革命,没有宏大的结构框架,她的作品中承载了作家复杂的家族情结,她以家族为文化背景和参照系,着眼于家族中平凡的人物,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本文分析张爱玲家族情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强调家族情结对于作家创作心理的影响,并由此引出张爱玲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刘忠洋 《学术界》2006,(3):142-145
父子冲突是东西方文学共同的母题,但在对父亲的情感处理上,西方较多地表现为“弑父”情结,东方则表现为“尊父”情结,中国儒家关于君臣父子伦理思想是代表。不同的情结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精神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