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本文从乡土写作的"侨寓"状态及由此决定的"想像性"叙事特征入手,通过对三十年间乡土想像景观的梳理与总结,认为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想像总体上可以解析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生死场"式的,另一种是"后花园"式的。通过对这两种乡土想像模式的比照分析,从异乡与故乡、地方与国族等层面出发,探讨了中国现代作家乡土写作中理性与情感、主题与文体的悖论性纠缠,从而触摸到他们面对乡土时幽微复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
维柯的文化诗学将人文科学置于自然科学之上,因为人文科学遵循想像的逻辑,这种逻辑是对人性全面而真实的体现,这就要求人文科学应该脱离技术理性的分析逻辑,而成为一种建立于综合方法之上的人性科学。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去蔽"与艺术的"出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期特邀方汉文、张荣翼、吴兴明、冯黎明、彭修银、郑博超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希望能借此推动文艺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研思。  相似文献   

4.
李国俊的《现代性批判的技术理性之维》一书,以技术理性批判的角度探讨现代性问题,从而厘清了现代性与技术理性的内在关联,进而提出关于现代社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这种探索很具有理性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为文本依据,对当代社会的技术理性如何导致发达工业社会极权主义和形成单面发展的意识形态作了深刻的剖析,分析了马尔库塞挑战单向度"意识形态"的方案,客观评价了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理论价值和缺陷.  相似文献   

6.
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原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在技术理性吞噬人文精神,消费逻辑抑制创作欲望的今天,我们探讨江南文化之于中国美学的独特贡献和诗性内涵,揭示民族审美机能的历史发生及其现实活动机制,不仅是为了打捞文明的碎片,更是出于穿越现代性的内在需要,给日益祛魅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生活世界浇注些许澄彻通透的诗意活水和创化原能。踏上江南的回乡之路,不啻是一次精神世界的返魅之旅。  相似文献   

7.
从公共行政学产生之日起,它就是一门务实的科学,工具理性是这一学科的精髓.然而,在法默尔看来,公共行政的理性是它的现代性标志,在后现代的视野中,公共行政所需要的是想像,这一见解是有价值的.进入21世纪,危机事件的频发,特别是2008年开始出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都表明人类进入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工具理性对于工业社会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建构起来的公共行政是充分的,但是,对于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治理则是不充分的,从而要求突出想像价值.  相似文献   

8.
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原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在技术理性吞噬人文精神,消费逻辑抑制创作欲望的今天,我们探讨江南文化之于中国美学的独特贡献和诗性内涵,揭示民族审美机能的历史发生及其现实活动机制,不仅是为了打捞文明的碎片,更是出于穿越现代性的内在需要,给日益祛魅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生活世界浇注些许澄彻通透的诗意活水和创化原能。踏上江南的回乡之路,不啻是一次精神世界的返魅之旅。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哲学与欧洲哲学不尽相同,它的哲学思想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俄罗斯哲学不缺乏标新立异和创新精神。新的俄罗斯需要新的哲学———自由哲学,这种哲学具有批判现实、启蒙大众的功能,通过这种哲学使俄罗斯真正步入现代社会之路。新的俄罗斯哲学应当承担其重新认识西方现代性的重任,塑造自律精神、技术理性精神。俄罗斯哲学中并没有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哲学,因此,新的俄罗斯哲学要完成对东正教的祛魅任务,要从苏维埃社会主义传统中发掘出经验和教训,智慧地解决传统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语境下乡土想像的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语境中,中国知识分子洞察到了现代性对于乡土的种种负面效应后,选取了新的乡土想像方式来表达对现代性的犹疑,这主要有三:解构宏大叙事,完成了乡土想像的后现代性转向;重构一种乡土"小历史",着重探索乡土的人性与文化;对生态性乡土的新向往,旨在重建人与生存之根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辛亥百年之际,电视剧《辛亥革命》本着"让历史启迪未来、用激情感染灵魂"的主旨,运用大历史视阈与小历史节点相结合的史学取径及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并重的文化范式,精确刻画和定位精英群体,大力歌颂和弘扬辛亥国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12.
历史叙事实则体现了写作主体的精神动态,通过历史叙事呈现,我们可以洞察主体意识形态走向。鉴于台湾文学史的特性以及两岸相隔的现实,大陆的台湾文学史写作更突出了距离对视中包含的种种政治文化想象,通过考察历史叙事提供的言说疆域版图,一方面可以探掘这一想象空间的多面维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学科的发展建设。本文选择刘登翰、杨匡汉、黎湘萍以及朱立立等所撰写的几本台湾文学史著作为样本,试析大陆学者台湾文学史理论视野的位移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变动。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文学界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作者概述归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在对农村和农民的想象和表述的文本中呈现出的三个特点:社会历史与政治理想渗透主导下的现实主义,缺乏一种丰富的含蕴意味和自由想象的召唤;民族国家文化建构中的现实主义,缺乏一种清醒自觉的批判精神与反思诘问;当下功利诉求严重的现实主义,缺乏一种面向未来的超越的形而上的追求与诘问。同时指出在新时期对“三农”问题的表述和叙写时应予以努力推进的方向:创作主体应有直面现实尖锐矛盾的勇气,发现叙写真实农村与农民;作品中应有严肃冷静的思想探索和深度挖掘;倡导一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4.
曾繁亭 《齐鲁学刊》2007,2(1):108-111
与反对浪漫主义的历史情境相适应,自然主义奉“真实感”为最高原则,反对流于“夸张”与“幻想”的“杜撰”与“虚构”。但自然主义并不反对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想象,其对“纯想象”的反对,正是要拯救和解放真正的文学想象——将其从“玄奥”、“观念”的高空拽回真实生活的大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包含历史想象,没有历史想象就没有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马克思的历史想象是立足人道主义,包含审美因素,诉诸实践的。历史想象、人道主义、审美和实践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融为一体。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诗性预构与理性阐释的成功结合。  相似文献   

16.
张志忠 《文史哲》2006,1(1):80-86
20世纪80年代至今,现代性理论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也导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由革命-政治性叙事话语向现代性-文化叙事话语的转型。在这一转换中,“十七年文学”以及作为其渊源的30年代左翼文学,却被许多研究者认为不具备现代性而受到冷落和摈弃。实际上,中国的现代进程,具有独特的中国现代性的品格,在相当长时段里,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为中心的。相应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命题,是对现代民族共同体和未来中国的独立强大的热烈想象,以及热切认同和赞颂。这一特性与世俗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反思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胡慧翼  温儒敏 《河北学刊》2008,28(3):101-106
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文代会"),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史观,确定了"两条路线斗争"的文学史叙事线索,派生出一种新的文学史系统。"文代会"对纷纭复杂的文学史现象作了梳理,其中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结论对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中国文艺生产与管理体制的形成,是以"文代会"为发端,并由此获得理论支持。"文代会"显示了一个特殊年代对于文学传统的理解力,同时也表现出难于超越的历史局限性。随着时代变迁,"文代会"的思想、观念和概念有些已被摒弃,有些则在文学史书写中延续下来,甚至存留在"集体意识"之中,至今还影响着人们对新文学历史的"想象"。本文试图从几个最有影响的概念作为切入点,考察这一带有界碑性质的史事。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史的命名到写作,文学史中的历史思维一直左右着文学思维,历史一直作为文学的线索思路,研究方法,切割依据甚至对应形式而存在,而对文学本身的感悟力,想象力,审美力却强调不足。文学史中文学感的缺失是当前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当前洪子诚及陈思和的文学史写作中仍然没有突破历史思维建立起真正的文学思维。文学史写作中应以人怎样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为总主题,以提高人的文学感悟力,想象力和审美力为总目标.以文学自身的演变规律为总方向,以生态的而非进化的观照为总思路来建构文学思维。  相似文献   

19.
论想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想象的基本含义是飞离在场。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经康德到胡塞尔和其它一些现当代哲学家关于想象的观点的发展史是一个由贬低想象到重视想象、由贬低不在场到重视不在场的过程。本文从三个层次(回忆与联想,创造的想象,幻想)论述了想象在认识中和在审美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强调,审美意识的最高境界在于通过想象,以在场的东西显现出无限的不在场的东西,从而使鉴赏者玩味无穷: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认识在于通过想象,把无限的不在场的东西与在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体,科学家也需要有非凡的想象力,包括幻想。  相似文献   

20.
钱锺书先生认为“文史不分”的内涵在于:“文”对“史”的补充(即以文学的开放性想象来弥补有限史料的空缺之处)、“文”对“史”的揭示(即以文学作品中虚拟的真实来揭示史书的隐晦之处)、“史”对“文”的校正(即以严谨的史学来对过于文学化的历史想象作一定的纠正),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史”互释或者单纯“文”对“史”的润笔的作用.这样“文”的作用就得以空前彰显和提高,同时在这种背景下,“史”的精髓与内涵也得以充分挖掘,两者内涵皆获得了一种真实且充实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