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学术传统的重要奠基者,他的学术成就的取得不仅与他早年所打下的深厚扎实的国学根柢有关,而且更与他对西学的广泛深入的接触和吸收分不开.正是他这种广博、深厚的学术素养,造就了他在现代学术史上融会中西、贯通古今、截断众流、卓然独往的学术风格和治学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八十年代以来,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各国经济的迅速起飞和发展,在文化领域以研究儒学、国学和传统文化为基调的文化热也在逐步兴起。进入九十年代后,文化讨论与研究进一步升温,特别是近一两年来,方兴未艾的文化热正形成新的声势,并大有从学术界扩及全社会、从东亚迈向世界的趋势。 文化讨论及由此兴起的文化运动在东亚各国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已经反复进行过多次。但由于时间流逝及历史潮流巨变产生的遗忘效应,前人讨论过的老问题往往又被后人重新提起,使之不免产生重复之感。①但对历次文化讨论的内容加以对比就不难发现,讨论的主题仍有很大变化。如果说早期的讨论多侧重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陷于两者孰优孰劣、是否可以调和、以及哪种文化更为可取的论争,那么,近期的争论则更偏重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重新认识、发掘、定位,以及对其社会功能和意义的重新解释。但无论是早期还是近期的争论与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往往过分集中于文化本体的研究,即过分集中于对少数儒学巨擘的论著和思想的对比分析,而很少将文化问题置于整个东亚现代化的大背景中,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互动中加以研究。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展开的儒家文化讨论中这种偏向尤为明显。应该指出,就国学和思想史研究的状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融合,是两种文化间互动的体用关系的建构过程。体用关系有“原始典范”与“引申典范”之区别:前者是“用”依靠“体”、“体”创造“用”;后者是体用相互依靠、相互进入。文章分析了作为文化沟通与融合之动力的体用典范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对性与多元性,阐发了文化沟通通过互为体用、“从体到用、从用到体”引发新的文化创造力,创造一种和谐、综合的新文化;强调了建构框架和建立体用典范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东西文化视野中的中亚艺术──读三部中亚古代艺术译著仲高手头的三部中亚古代艺术的译著均系在东西文化交流视野中观照中亚古代艺术遗存的最新译著。一部是普加琴科娃、列穆佩著,陈继周、李玫译的《中亚古代艺术》;另一部是根据意大利学者马里奥·布萨格里和印度学者查...  相似文献   

5.
库尔特·冯尼格的小说《时震》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小说,小说延续以往小说的黑色幽默风格,但将关注的焦点移至文化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时震》中的艺术特色,包括滑稽模仿、互文性特征、拼贴、后现代的叙事法等。  相似文献   

6.
东西冲突中的现代小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冬梅 《学术研究》2003,(4):106-109
小城镇在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广泛的基本存在图景 ,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时代 ,小城镇位于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中介位置 ,使它在与二者的对比中 ,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中与西、城与乡共存互渗的文化品格。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 ,便以它丰富、感性的文本资源 ,描绘出了现代中国独特而意蕴深长的小城文化。  相似文献   

7.
萨尔瓦多·达利的绘画艺术多与梦幻、奇异、非理性等术语发生联系.通过对感觉的"拼贴",在"拼贴"的感觉中,实现其绘画艺术作品中的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利画作中的日常生活元素在非理性内重新组合,作为一种视觉性的意象与超现实主义的客体,突破理性对真理的遮蔽,进入超现实主义所宣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看法.在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中,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率先注意到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于东西文化的影响,并以战争所导致的西方文化危机来为中国传统文化辩护;而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反对派起初没有意识到这一时代问题.真正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是瞿秋白,他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导致现代科技不合理应用的根源,并主张以革命的方式改造社会制度以化解现代技术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一东亚的崛起引起了人们对东亚传统文化及社会功能的重新估价,这是由西方现代化转向东方模式的一种人文反思。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按照唯物主义观点,经济是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文化因素并不直接对经济、社会发生作用。文化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它以价值观念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意识,从而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因此,对文化机制的考察应该与社会结构,尤其是制度结构、政治结构结合起来。东亚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表现为东亚文化主体机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西方文化以怎…  相似文献   

10.
李艳丽 《社会科学》2013,(3):183-192
繁荣的晚清小说成为近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在1903—1907年集中出现的一种冒险小说,至今还湮没无闻。此类小说主要来源于欧美及日本,两种来源的小说风格迥异。前者表现出科幻、游历的特点,后者则带有鲜明的军事、殖民色彩。那么,这些作品如何被统归于冒险小说?晚清以何种基盘来接受这一类型小说?以海洋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东西方冒险小说,在跨越了海洋的边际相遇时,呈现出的并非文学的较量,而是文明的对抗。它反映了西方对处于上升趋势的东方的恐惧,形成了以黄祸论为背景的对峙格局。  相似文献   

11.
陈晓阳 《阴山学刊》2006,19(3):74-78
西方文明兴起较晚,当希腊、罗马文明兴起之时,近东已有上千年的文明.因而西方文明不可避免地受到古老近东文明--苏美尔、巴比伦、埃及、波斯诸文明的影响.尤其是近东各民族的宗教和神话对希腊、罗马乃至基督教的影响甚为久远,经由他们的融合吸收、加工提炼,最后成为今日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郭剑敏 《阴山学刊》2004,17(4):41-43
文化全球化需要多元文化的共同参与,东方文化有责任与西方文化一同来维护全球文化的生态平衡。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发生、发展保持着先行的位置,但这只能说明其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具有领先性,并不足以说明其全部文化的完美性。东方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哲学与精神有其自身的魅力,同时,它必然会随着东方文化现代性的发展而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发出光彩。  相似文献   

13.
从古希腊开始的艺术摹仿说在西方一度占据主导地位,它强调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再现,可以协助人们认知世界.但现代主义先锋派却认为一切现实主义的艺术再现都不过是审美幻象,其背后隐藏着不光彩的意识形态控制意图,在让人陶醉于舒舒服服的再现内容的同时,也把人变为社会驯服的主体.因此,先锋艺术均有着强烈的反再现主义精神,并把艺术上的反再现与政治上的反叛联系起来,但其政治上的悖论也由此表现无遗,彻底反再现的艺术实践与其激进的文化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4.
郑军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12-116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期刊,其主旨以传播西学为主,向中国人传播了大量的有关西方的史地、哲学、司法、天文、工商业、文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鸦片战争后,它更成为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撰写有关西学著作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因此,可以认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艺是文化的最直接的构成要素 ,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文艺创造要真正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艺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从中外优秀的文艺传统中吸收营养 ,深入生活 ,深入群众 ,不断进行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东亚法文化的视点与课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今日世界虽然出现国民国家危机,但不能接受无论什么民族与社会均经过相同发展过程的西方普遍历史观及其人权论;应以跨文化视野建立以儒教及汉字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法文化。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曾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有着十分深刻的思考.他曾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这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作过深入的分析,并倡导以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他特别强调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先进性和文化的世界互通性,主张以开放的姿态对待世界文化.他的东西方文化观对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中思维方式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从伦理型与认知型,整体性与分析性,具象性与抽象性,“涡轮式”与“直线式”,后馈性与前瞻性等方面,对中西思维差异作一小结,使学生们能通过思维差异体会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1833年8月,德国籍新教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广州创办了一份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打开西方与中国自由交往的通路.该刊以传播西学为主旨,针对中国闭关、禁教、妄自尊大、愚昧落后的现实,向中国人展示西方的文明;以独具特色的编纂手段,尽量使刊物中国化,以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趣味,同时,又保持了西方近代刊物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正义问题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热点和争议的中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正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内涵.本文试着从古希腊时期--近代--当代这样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粗略探讨一下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正义观,力求探索到其中的思想轨迹,使之对我们的思想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