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高既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又是一个美学范畴。它是一种体现着一定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大真”、“大善”,它以客观存在的“强有力”与“不同凡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从而独具“非常”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的西南边陲,有一块神奇的古裂谷带,它的名字叫攀西古裂谷,简称为攀西。地质学家说它是“地球的伤疤”,生物学家说它是“生物大观园”,经济学家说它是“聚宝盆”,德国教授说它是“一本教科书”。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激励着几十万建设大军。我带着神奇的目光,考察了一个月,仅一孔之见,发点议论。  相似文献   

3.
<正> 动词后附助词“着”(“V着”)。是现代汉语重要的语法现象。“着”的使用,与它所附着的动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动词的意义和类型来研究“着”字,自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时,“着”字的运用也受着句子构成符要素的影响。“着”字所体现的语法意义,是整个句子内在的语法关系的反映。因而,研究句子中与“V着”相关的成分,同样有助于对“着”字的认识。本文试考察“V着”前的修饰成分。出现在“V着”前的修饰成分,是比较复杂的,有些直接修饰限定“V着”,有些  相似文献   

4.
《朱安党人》是巴尔扎克用真名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艺术巨厦《人间喜剧》的奠基之作,既是他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也是他十年创作准备和二十年创作全盛之间的“接合点”。因此,它残存着荒谬和失误,更包含着真理和成功,拖着过去的尾巴,又启示着未来的光明。回头瞧,它是巴尔扎克莽撞学步的“终点”,向前看,也是他阔步前进的“起点”。在作家创作道路上,它作为一个“过渡”、“质变”和“转折”而引人发生兴趣。剖析  相似文献   

5.
形而上学不可能因为任何新的发展而做出任何扩展,它有的只是方法的改变。形而上学对于人来说具有一种逻辑上的永恒在场性:想不明白时,它就是一种隐性的“存在”着的“无”;以为想明白时,形而上学对于人(尤其是哲学家)来说就是一种显性的“存在”着的“无”。“存在”在笔者这里就意味着它的不可消解性,“无”则意味着即使它虽无法证实或证伪但却对人类生活有着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大作为。  相似文献   

6.
“继续”一词,几乎所有的语法书都认为它是一个表示动作起止、始终、延续的动词,主要依据有三: 第一,从构形上看,它可以粘附“着”、“了”等词,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如:①同敌人的斗争在继续着。  相似文献   

7.
报纸的“读题时代”有主客观两方面的生成原因 :主观上 ,标题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有着强烈发展的“内驱力” ,它的产生就预示着它将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功能和形式。客观是通过主观起着作用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不屈不挠”的“力” ,它才能在与其他媒体的抗争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新生长点。本文认为报纸下一个生长点就是“读题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日本民俗文化“芸能”按其内容可分为神类、田类、风流类、祝福类和外来类五种类别。从“芸能”中可以看出日本民众的观念和意识 ,它反映了日本民众的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民俗“芸能”是历史的积淀 ,它仍保留着古代“芸能”的原始面貌。在研究“芸能”艺术史方面 ,它是宝贵的历史资料。民俗“芸能”和民间的信仰密切相连 ,民族信仰支撑着民俗“芸能”。日本民俗“芸能”起源于祭祀或者源于宗教 ,这也证明宗教信仰同“芸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能愿动词的范围和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愿动词是动词的一种,有些语法著作中把它叫做助动词。这里想就它的范围和功用谈一些看法。一能愿动词的范围是根据它的语法特点划定的,为了说明它的范围,有必要先简单地说一说它的特点。第一,它不能带词尾“了”“着”表示时态,也不能带“起来”“下去”之类表示趋向的情态。第二,它不能重叠。第三,它后面不  相似文献   

10.
华人的每一次迁移,都伴随着华族文化的迁徙。东南亚华文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它守成着中华文化的“根”,显现出浓烈的“文化乡愁”色彩;另一方面它又经历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文化心态的流变。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土壤”和“地理环境”里生根、开花、结果,需要一定的创作时间和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1.
忏悔与后悔     
布赖恩胳膊底下夹着一只火鸡前去忏悔,说:“原谅我,神父,因为我有罪。我偷了这只火鸡给我的家人吃。你愿意拿走它,并澄清我的罪过吗?”“当然不,”神父说,“既然忏悔,你就必须将它还给它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无疑是一定的“质”和“量”所决定的。离开了这些待定的“质”和“量”,就无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正是由于这些“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才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的客观的“度”。在实践中,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否科学地把握它,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成功,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度,具有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人对徐志摩诗歌的印象,往往都是与他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一类咏叹调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说它飘逸,如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说它清丽娇媚,“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说它温柔轻盈,象在半空中娟娟飞舞的雪花,“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说它那一声声咏叹调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又漾着“甜蜜的忧愁”……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小说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第一部作品《智血》中,“眼睛”这一意象贯穿小说始终。奥康纳赋予“眼睛”高度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求知求真的激情,引导主人公认知自我。它也象征着通向超越世界的心灵之眼,照亮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之路。但并不是所有的“眼睛”都能获得心灵之眼的视觉。要想获得心灵之眼就必须牺牲肉体之“眼”。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发展了关于“和”的哲学、“和”的道德、“和”的治国(管理)思想,构成了完整的“和”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和”思想最能说明这些问题。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个复杂的东西,作为一种世界观,它反映着人们对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思维方式。因而,把它简单的界定为“精神的鸦片”、“颠倒的世界观”,恐怕不一定很客观,正如恩格思在《布鲁诺.鲍威尔和早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发展变化”、“民本”和“自强不息”等重要思想。在根本上,它体现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的蓝图     
画家用他那细腻的笔墨描绘着精美绝伦的画卷,栩栩如生。我用我那人生的画笔描绘着人生的蓝图,缤纷多彩。无邪之笔“哇噻!好大一条黄蟮哦!”我蹲在地上看着这个长长的、很漂亮的东西,扭着“S”舞向我游来,正当我看的入神时,爷爷一把将我拉开:“小心!会咬人!”我才不信咧——它这么可爱,这么漂亮!第二天,趁爷爷不注意时我又偷偷去找它了,它还没走哪!嗯,它一定是在等我。看见我来,它兴奋极了,又扭起它的腰肢,跳起了“S”舞,我也学着它扭起我那肥嘟嘟的身体。我绕着它,它绕着我,我们都好快乐。那时的我6岁,我用一颗如清泉般的心去画,画了一幅清…  相似文献   

19.
淮滨方言语气助词“唻”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和“着唻”一起用,在某种意义上,它相当于普通话的“了”。本文从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句类分布,以及与普通话“了”的比较等方面分析语气助词“唻”和“着唻”的用法,以期对了解淮滨方言特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吹牛的公鸡     
白兔:“老鹰太可怕了,我在洞中听到它的叫声,腿都发抖!”小鹅:“是啊,我老远看到它,一身毛都吓得站起来。”“老鹰真有这么可怕?”听到它俩谈话的公鸡,高昂着头,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你们太胆小怕事了,要是我碰到老鹰,非把它头啄碎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