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王霞  江剑敏 《领导科学》2005,(24):42-43
政府招标行为中的权力寻租问题,一直是群众关注最多、反映最强烈的一个腐败问题,也是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解决政府招标中的权力寻租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权力寻租产生的条件权力寻租的产生有内外两个条件:外部条件是信息的非对称。在招标开始以前,权力寻租可以利用信息不完全,即招标的信息不是提供给所有符合投标的企业,而是把信息作为寻租的资本,造成来竞标的企业只有那么几家;也可以利用信息不充分,在一个复杂的项目中,只提供给愿意寻租的一些企业更加详细的关于该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及具体限定…  相似文献   

2.
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壮大地方财力,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还不彻底,在非税收入管理中还存在许多漏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权力寻租行为。权力寻租行为不仅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会严重损害政府形象。本文利用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去发现非税收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权力寻租行为,并对非税收入管理中的权力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对策及建议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3.
未定稿     
《领导文萃》2010,(11):9-10
<正>权力寻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首都师范大学经济系程世勇认为,从我国政府支出规模来看,权力寻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监督机制不健全或监督成本过高增加了公共权力交易和腐败的可能性。在政府公共支出领域,由于部门条块分割,固定资产投资等大量公共支出缺乏监管。在行政许可和审批领域,部  相似文献   

4.
政府寻租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双重体制并在,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对政府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治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卢正刚 《领导文萃》2010,(14):132-134
<正>长期以来,我国腐败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执行性的腐败,即政府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法规的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有意降低或者提高标准以谋取私利。一般来说,从事这种腐败行为的官员主要利用法律法规赋予他们的自由裁量权,在法律规定的上下限之间给行贿人方便。直到郭京毅案曝光,人们才窥知权力寻租的高级形态:"政府俘获"。  相似文献   

6.
<正>近一个时期以来,各级政府都在围绕简政放权,制定并晒出权力清单。权力清单的实质是明晰各级政府、政府各职能部门、公职人员各岗位的职责与权力,逐步形成权责清晰、程序严密、监督有效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以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相互推诿、监管缺位、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突出问题。制定权力清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巨额政府订单既是刺激经济的核心措施,也是“权力寻租”的巨大目标。在危机下,若政府仅仅是送出巨额订单而没有构建良好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与监督机制,则很容易造成财政的浪费,使资金用不到实处,因而必须加强对我国政府采购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8.
国有资产监管中的寻租行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代价是围绕政府活动可能产生寻租行为。在国有资产监管活动中,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往往伴随着政府及其监管机构的创租行为。有专家在分析转型经济中政府的创租机制时,把租金的来源分为政府无意创租、政府被动创租和政府主动创租三类。政府无意创租是指政府及其监管机构为解决市场失灵而干预经济时产生的租金,该租金产生于政府良好的主观愿望,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副产品出现的,往往是出乎政府预料之外的。政府无意创租所引发的寻租活动属于事后寻租,如为了促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曾实行企业管…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权力寻租现象是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而愈演愈烈,一些政府的官员或企业的高层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力,达到寻求或维护其既得利益目的。笔者浅要分析我国权力寻租行为的特征,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谨防经济体制向权贵资本主义蜕变所谓权贵资本主义(也称官家资本主义),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官僚资本主义",即"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样的体制对于权贵资本和特殊既得利益集团来说,是最理想的。各级政府不断强化资源配置的权力和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使寻租  相似文献   

11.
目前,政府既是旧制度的供给者,又是新制度的创新者。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改革主体,这种角色定位的冲突使政府可能产生失范行为。政府失范行为在各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产生原因可归结为权力寻租、道德迷失、缺乏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2,(9):124
想用政府的强力管控来遏制腐败是一种不可能成功,却十分危险的处方。因为政府权力的扩张必然造成寻租基础的扩大,而寻租基础的扩大又不可避免地造成腐败的蔓延。于是,就会陷入一种政府扩权和腐败蔓延的恶性循环,把社会推向溃败的深渊。  相似文献   

13.
城市拆迁中政府角色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政府角色定位的必要性城市拆迁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实际上是政府如何处理自己与拆迁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在整个拆迁法律关系中找准自己位置的问题。由于对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的性质缺乏正确认识,长期以来,政府在城市拆迁中的角色定位和权力配置等问题模糊不清,对民事行为干预过多,对行政权力约束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角色的准确定位,不但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约束政府的治理行为,而且有利于密切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通过扩大公众参与,增加市民在城市拆迁中的发言权和参与机会,并平衡拆…  相似文献   

14.
公务员报考热凸显权力约束偏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热衷于报考公务员,无疑为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创造了一个有利的人力资源环境,但同时也要警惕一些人等待权力寻租的心态,因而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就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腐败与公共权力伴生,难以根治;腐败与自然界腐烂机理相似,但导致腐败的原因比腐烂复杂得多。腐败是政府官员及其代理人运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必然损害公众利益,甚至国家的整体利益。从公共权力、与群众关系、执政宗旨、权力寻租和执政规范五个方面能够判断政府官员及其代理人是否腐败。调查数据表明,公众不太相信通过执政者的执政素质提高能够减少腐败,认为应该通过外在力量减少腐败。虽然腐败难以根治,但仍要不懈努力地治理腐败,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完善治理腐败的措施:对公共权力使用的奖惩、直接对公共权力约束、防腐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缘于经济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严重滞后,行政权力变本加厉地压制和干预民间经济活动,造成广泛的寻租活动基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政府之所以要牢牢控制土地供应和土地价格决定的权力,决不能全部归因于部分官员的"腐败寻租",除了"无所不能"的"霸权"心态作怪之外,问题的死结在于政府已经被深度"套牢"在土地财政的"战车"上。  相似文献   

18.
现代政府采购制度之所以得以逐步建立与完善,是由于公共财政支出管理追求效率、市场经济运作、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以及布坎南的寻租理论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该制度具有节约财政资金、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竞争有效市场的建立和推动政府廉政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一些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其中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腐败一直保持着高压态势,但到目前为止,这一社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基本都和权力有关,这说明行政腐败问题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利用经济学权力寻租相关理论,深入分析腐败现象发生的内在机理,有助于从根本上寻找腐败的根源。一、权力寻租的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20.
权力自觉和权利自治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两大主题,其中权力自觉又是权利自治的关键依托,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诉求。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权力自觉面临现实挑战:权力工具化,出现权力寻租;权力扭曲化,呈现权力任性;权力人治化,显现权力随性;权力懈怠化,浮现权力惰性。为此,必须推行阳光行政,督进权力自觉;完善考评机制,推进权力自觉;加强官德修养,促进权力自觉;培育法治文化,增进权力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