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女主人公汉娜的身体是贯穿小说《朗读者》的一条主轴,也成为其叙述中的关键符号.它既凝聚了米夏和汉娜的个体隐秘情感,又承担了历史反思与当代主体建构的宏观叙事.作品充分发挥文学虚构的自由空间,以欲望身体的延展,指涉德国战后历史反思中的痛苦与挣扎,宣告了对传统价值观的贬黜,是对一种长久统领战后的所谓反思理性的颠覆.  相似文献   

2.
历史反思和罪责问题的讨论一直是战后德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借助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成果,从文学与历史、历史与作家等关系问题入手对德国作家鸟韦·蒂姆的小说《以我哥哥为例证》加以介绍和分析,论述作家以文学文本叙述历史、反思历史的独特方式,揭示贯穿作品始末的主题——罪责与回忆。  相似文献   

3.
日本战后派文学是日本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自觉地接受《近代文学》的理论指导,在创作实践中坚持文学的社会性和实验性。社会性,使战后派文学对罪恶的侵略战争的“反思”更为深刻;实验性,使战后派文学走上了与当代欧美文学同步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海因里希·伯尔,作为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贯穿着“废墟文学”强烈的自觉意识。他早期作品往往把人的个性自由与战前法西斯主义、战后极权主义对立起来,以警惕德国再次被化为“废墟”,而这一主题竟成了他中后期作品的一贯基调。伯尔作品系列的“互生性”表述手法更是将这种主题在现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对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另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缺少反省和批判。实际上,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呈现出了复杂性、矛盾性的特点,其中既有对侵略战争的揭露与批判,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憎恨核武器、呼唤和平等积极思想意义,也存在着宣扬"日本受害论"和"反对战败"等需要清醒认识和给予批判的思想因素。中国学者是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矛盾的不同方面。战后日本文学的这种"矛盾性"的观点是日本作家自身的"矛盾性"和民族主义立场所决定的,也是战后日本社会发展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世纪之交,德国文坛罕见地涌现出大批家族小说.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家族小说在德国又重新焕发生机,其原因在于它与历史反思结合在一起,成为回忆文学的表现形式.由于回忆主体的不同,回忆文学形式的家族小说主要分为三类:反思二战历史的家族小说、德语犹太家族小说和表现移民生活的家族小说.家族小说已经成为当代德语文学中一种新的叙述模式,而这种叙事模式建立的背后不仅蕴涵着文学体裁的渐变,也反映了社会形势和学术思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杰出代表,伯尔选择了以写作的方式来反思社会现实的阴暗,并积极承担起对社会和民众的责任.他将"反抗的政治"与文学的想象力、与诗学结合起来,倡导一种"作家的政治".以此来反观当代中国作家和读者的现状,伯尔的写作姿态不失为一种警示.  相似文献   

8.
文学本质的历史反思靳义增,勾俊涛文学本质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命题,被称为“文学之谜”,自从文学产生之日起,人类就在不断地探讨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答案。本文无意去介绍关于文学的林林总总的定义,因为这种“反思”,除了给我们以支离破碎的知识外,无益于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上关注当代文学的人们,会深深地感到新时期的文学风貌大不同于以前了。文学发展了,丰富了,复杂了。各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不断出现,各种新的文学观念在萌生跃动。文学在遭受了一次社会历史的大断裂的振荡之后,与历史一起发生了转变。这一场转变发生在“文革”十年动乱结束之后,即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历史新时期。在社会思想解放潮流的涌动中,文学作为社会思潮的生动具体的表现,十分活跃和突出。“文革”本身是历史进步的一次大反动。十年动乱所造成的振荡波及到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的深处。“文革”后,反思意识具有社会的普遍性。在苏联或欧洲,“战后”(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一个特有的概念,战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极深,因此,反映战爭影响和心理、思潮变化的著作不可胜数。我们对“战后”这个观念很淡薄,因为中国经历了第二次  相似文献   

10.
德国小说《朗读者》是德国反思文学的一部力作,风靡全球,包揽众多文学奖项。它的成功得益于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写作技巧。作者在故事架构中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推动情节发展,小说爱情故事的背后蕴藏着对德国第三帝国历史和罪责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德国作为世界四大食品出口国之一,食品出口额在欧洲一直稳居榜首.其最主要的原因要归于业界对德国食品质量有口皆碑的赞誉,隐匿其后的则是德国健全的食品卫生法律制度居功厥伟的作用.无论是其食品卫生法律制度体系架构的严密性,还是具体操作层面的诸多实施方式都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政府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德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对于改善和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It is often assumed that cohabitation is much less stable than marriage. If cohabitation becomes more common among parents, children may be increasingly exposed to separatio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 proportion of cohabiting parents relates to their separation behavior. Higher shares of childbearing within cohabitation might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negatively selected couples among cohabiting parents, which could in turn improve their union stability. This study focuses on parents who were cohabiting when they had their first child. It compares their union stability within a context in which they represent the majority or the minority. The German case is well-suited to this research goal because non-marital childbearing is common in eastern Germany (60 %) but not in western Germany (27 %). The data came from the German Family Panel (pairfam), and include 1,844 married and cohabiting mothers born in 1971–1973 and 1981–1983. The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union stability of cohabiting mother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ir prevalence: survival curves showed that eastern German cohabiting mothers had a greater degree of union stability than their western German counterparts. This difference increased in the event-history model, which accounted for the particular composition of eastern German society, including the relatively low level of religious affiliation among the population. Controlling for unobserved heterogeneity did not change this result. In sum,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nion stability of cohabiting parents.  相似文献   

14.
在中德军火贸易中,李鸿章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促使清政府购买更多的德国军火,德国政府想方设法讨得李鸿章的欢心。在李鸿章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向德国购买了火炮、军舰、枪支弹药等大批军火。在向德国购买大批军火的同时,李鸿章派遣了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到德国去学习军事,并聘请德国专家到中国来担任教习,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促进了清朝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1989年柏林墙倒塌这一历史转折为背景,分别对德国转折文学的定义、代表作家和作品以及转折文学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同时还简要阐述了转折文学所反映的转折后德国的社会风貌以及转折文学给德国社会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德国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民主党、德国共产党和法兰克福学派在1933年至1963年之间处于中断状态。但这三十年里的历史变迁和若干学者的坚守、探索也为1963年后战后成长起来的德国青年一代学者重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了深刻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失去的三十年”使德国马克思主义传统发生了重大断裂,这对德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在重建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上,卢卡奇所奠定的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复兴。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德国马克思主义乃至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完整历史逻辑,为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方法论抉择和当代德国左翼理论的特征,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常乃德的世界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历史教学的参考书,常乃德在教学实践中,为青年自学编写了三本世界历史著作《法兰西大革命史》、《文艺复兴小史》、《西洋文化简史》。一类是抗战环境下撰写的德国史,反映的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候,爱国知识分子寻找强国之路,重新研究这两本德国史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爱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和现实对于他们的冲击所导致其史学研究的得失。  相似文献   

18.
战后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反对民族的分裂 ,并为德国的统一进行过努力。然而 ,他的德国统一思想与联邦德国倒向西方的外交战略是一致的。因而 ,他争取统一的努力反而加剧了德国的分裂 ,其原因主要是德国统一的主动权掌握在美苏手中 ,同时也与阿登纳依靠西方、敌视东方的统一政策有关。尽管阿登纳的外交战略使西德获得了主权、复兴以及稳定 ,但其统一政策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德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莱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创作于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德国。在书中,莱辛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深刻地揭示了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向当时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主义及其静观人生的诗画一致说提出了挑战,为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确立了新型的艺术理想,不仅在文学界,而且在美学界、艺术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拉奥孔》向死气沉沉的德国思想界注入了一系列清新的气息,不但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今天仍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德国政府《2 0 0 4年度联邦财政决算报告》和《2 0 0 5年度联邦财政预算》的剖析,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德国经济的状况。德国政府的两个报告所反映出来的经济政策,可以看出德国政府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设想,以及德国政府在处理经济问题时是否能够遵守欧盟制定的《稳定与增长公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