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白雪 《21世纪》2006,(12):44-45
在人们的印象中,留学生的业余生活就是打工、上网和泡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独自一人去泡书店。书店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精神粮库,也是现代城市的文化风景。更多的留学生通过书店,透过书香去近距离了解和感受他们身处的这个国家和地区。如果你现在身在美国,不妨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去探访一下我们这里所介绍的书店,相信,这一定是一次神奇的文化之旅。  相似文献   

2.
懿冰 《社区》2009,(29):7-8
只要去书店,无论哪家.都会发现读书的人比走动的人还多,不论是站在书架前边挑边读.还是坐在台阶捧着墨香扑鼻的新书,那如饥似渴的阅读形象经常提醒人们,这里是一座知识荟萃的殿堂。  相似文献   

3.
在爱尔兰的任何小镇、哪怕只是公车绕两分钟就能把中心商业区包圆的小镇,书店的门面绝对是显眼的,光是小镇就能看出他们对文学和作家的重视,每个旅游品商店都有书柜,明摆着书籍也是这里的特色风俗之一。但不管在哪儿的书店里,你总能轻易找到“爱尔兰文学”、“爱尔兰相关史文”的柜台。  相似文献   

4.
书店很小,是民房临街的一间改造的门市,我常去那儿买书。凭直觉.书店不太景气,总是只有两三个人在选书。老板是个魁梧的男人,但从他的言谈中。却能体味出儒雅,那些看书选书的,好像都和他熟悉了,有的根本就是去找他聊天的,他也乐于奉陪。  相似文献   

5.
史君 《今日南国》2014,(8):46-46
在塞纳河左岸,有一家“莎士比亚”书店,书店狭小而拥挤,但主人热情地欢迎着过路的陌生人,尤其是那些有志于文学的旅法青年.哪怕是那些尚未成名、穷困潦倒到连租书费都付不起的人,也可以在这里拥有一个床位,只要他们愿意为书店工作.  相似文献   

6.
文字的味道     
李永哲 《社区》2013,(11):24-25
暑假来了,我家附近的书店,成了爱看书的女儿休闲消遣的去处。星期天一大早,八岁多的女儿又扔下那句话:“妈妈.我去书店看书了。”我收拾完屋子之后。也来到了那家书店。  相似文献   

7.
《成才与就业》2014,(17):87-87
在书海苦苦作舟十余年,但“书的海洋”究竟什么样子恐怕只能在复旦得以一见。复旦本部校区周围的书店多到何种程度呢?据校友们说,那种感觉便是:来过复旦的人再去全国任何一所大学,都只想问,这个学校为何没有书店?就在去年,媒体报道过一位复旦大学历史系研二的学生陈天翔,最初他在网络走红,原因就是随手晒了一张寝室内的八千多册图书的照片。看来多年学在复旦,毕业之际开出了自己的私人图书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此外,这些书店分类齐全,并且常年3.5折,爱书的同学千万别错过!  相似文献   

8.
大概是从小喜欢逛书店的缘故,在台湾探亲数月,我去得最多的场所不是超级市场,不是旅游景点,而是各类书店。台湾的书店和大陆一样吗?台湾的书业发展走向如何?在逛书店中我渐渐品出宝岛所特有的书店文化。  相似文献   

9.
哈佛书店     
郑培凯 《社区》2013,(23):36-36
以前住在哈佛广场附近,每天进进出出,总要经过好几家书店,有空的时候就停下脚步,到书店里逍遥一番。夏天暑气逼人,走进去吹吹冷气,翻翻新出的书刊,就觉得进入了清凉世界,身体与心灵同时清爽;冬天寒风肆虐,走在路上,像鲁肃经历草船借箭一样,提心吊胆,承受四面八方嗖嗖射来的冷箭,看到书店在前,加紧在雪泥中踉跄的脚步。闪进暖气扑面的温馨,眼前是琳琅满架,顿时感到数千年文化暖流涌上心头,那种舒泰与惬意,真如古人用滥了的比喻——身在阆苑仙境。  相似文献   

10.
读者调查表     
大多数家长基本上是到书店把你所需要的考作文的那些辅导材料、书籍一股脑儿买齐,买完了堆在孩子那里,然后自己可能回身就打麻将去了,看电视去了……这时候孩子是孤独的,尤其是独生子女,上无哥哥姐姐,下无弟弟妹妹,他没有诉说的对象,孩子的情感体验,认识事理的能力,都需要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人不断地跟他交流,  相似文献   

11.
书店与读书     
正读书人最喜欢去的地方,大约就是书店了。书店是经销书籍、杂志的地方,不管你买不买书,都可以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随便翻看。喜欢且口袋里资金富足,顺手就买走;喜欢却无钱买,那就找个安静的角落,一口气把书读完。可以说,喜欢读书的人,大都有过这种阅读的经历。然而,这样的场景,这样的阅读经历,如今就要成为回忆了。因为在绝大部分城市里,已很难找到可以轻易走进去阅读、购书的书店  相似文献   

12.
江泽涵 《社区》2014,(14):6-6
回乡第二天下午,我又来到阿七婆家。三间小屋,九柜子书,12张矮桌,座无虚席,有的人都蹲门槛了。20年了,阿七婆还坚持开办书屋。这里本来不是阅览室,而是书店,不,应该说是小书摊——只有一钢丝床的书摊。  相似文献   

13.
大概是在初中毕业考上师范那年,到县城去面试的时候,在书店买了本厚厚的《古文观止》,那个假期背诵了其中的王勃《滕王阁序》,那时就牢牢记住了其中的两句:“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相似文献   

14.
田慧 《华人时刊》2010,(8):16-19
很多个性书店创立都是因为创办者的一个梦,一个关于书、关于文化、关于理想的梦。基本上每家个性书店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美丽与哀愁。虽然大部分个性书店经营困难,但它们对于中国的全民阅读推动力,不可小视。"让人们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可以永远停泊的港湾",单是如此,个性书店的创办者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就足以让人感动敬佩。  相似文献   

15.
西流 《社区》2013,(29):10-10
因为自己爱买书,也就爱看别人关于买书藏书的文章。看得多了,觉得大同小异,兴趣就淡了。在书店里见过一次《藏书:因鲁迅而展开》,翻了翻放下了,不是内容不好,而是价格太贵,而且纸张不好。想着这样的书去图书馆借来看看就行了。谁知几次去图书馆查,都还没到,想来是新书没那么快。忍了一段时间,忍无可忍,于是上网买了一本,打过折后,还要三十多元。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学术连锁书店经营的概念与组织形式,学术书店连锁的政策,经济,技术环境,潜在竞争者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学术书店连锁的优势所在,阐述了学术书店连锁需要的问题,对专业书店的连锁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记得是一九七五年,我走进纽约唐人街一家书店去搜购沈从文著作.没有料到书店老板这样对我说:“沈从文?谁也不读他的书了——他已是个老头儿.”等到惊魂初定,我就猜想,沈自己国家的书店老板会怎样回答我的提问,以此来聊以自慰.想来回答会是:“沈从文,谁也不读他的书了——他是资产阶级.”或者,“他只会描写旧社会.”甚至说:“他还在信仰上帝.”当时中国的书店里买不到沈从文作品(实际上那家唐人街书店里倒能买到).我知道沈在台湾倒受到重视(他的作品曾被查禁,因而非常珍贵),但一位图书馆长听说我在搜岁沈的著作,信口说了一句:“沈从文?他是共产党——他没有到台湾来.”我对自己说,这真是一份绝妙材料,可以让鲁迅写成小说,因为鲁  相似文献   

18.
许永礼 《新少年》2011,(11):24-24
周末的一天,骄阳似火。我带儿子上街去买习题试卷。从书店出来,儿子嚷嚷着要吃手抓饼。于是,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步行街的一角,找到了一家食饮摊点。  相似文献   

19.
书的变迁     
孙少山 《社区》2011,(5):9-9
一个孩子趴在书店的柜台上发呆,你知道他在想什么?现在你肯定猜不出。这是半个世纪前的情形,那时候的书店是不能进入的,只能是你在柜台外面看.要买什么书叫售货员给你取。现在这样的情形永远不会有了,只要你有时间可以进到书店里随便读什么书都行。  相似文献   

20.
文德来兮     
几年前去台北访问,那里文友赠我一本印刷精关的《捷运诗选》。早知道台北有“公车诗”(在公交车上张贴、散发的诗传单),是台北诗歌界和市政有关部门合作推动的一种“环境艺术”,想不到如今有了地铁(台北人叫捷运),这一公益诗歌形式又有了新进展。仅举诗集中一首题名《捷运搭乘须知》的小诗:“这里禁止吸烟/但你可以恣意吞吐你的想像与情思/这里禁止饮食/但你可以尽情享用窗外流动的盛宴/这里张扬速度/但不禁止你心思意念的缓慢和悠闲/请认清列车的路线与去向/搭上梦想的电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