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不仅是古往今来的艺术家所追求、所讴歌的对象,也是一般人所喜闻乐见的。但是,光怪陆离的生活并不会屈从人的意愿,把一切都涂上美的光彩。事实正如雨果指出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美与丑是一对矛盾体的两个方面,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丑,也就无所谓美。既然如此,那么作为源于生活的艺术在反映生活时,是饰美避丑呢,还是真实反映?丑  相似文献   

2.
“丑”的问题,历来都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欧洲美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把“丑”的问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以后,就引起了一些颇难解决的问题:丑能否转化为美?丑在艺术中是否可以有其地位?丑是否能够作为审美的对象?丑与美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些问题是经常引起讨论的。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丑这一审美范畴有着不同的看法。下面试比较一下莱辛和罗丹在丑的问题上的美学观点。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主义文学家,其主要美学著作是《拉奥孔》。莱辛在  相似文献   

3.
三浦绫子是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1922年生于北海道旭川。1964年,她的处女作、长篇小说《冰点》在《朝日新闻》全国征文中得奖。她由此一举成名,此后一直从事专业创作。本文仅想以她的中篇小说《逃亡》、《临死还害人》、《在污秽的浊流中》和短篇小说《尾灯》、《壁音》为例,谈谈她用鲜明的对照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有比较、有对照,才能有鉴别。比较、对照原则是人类生活本身存在的一种规律,又是人们认识和评价生活的一种方法。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总是相比较、相对照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雨果在谈到艺术的对照原则时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相似文献   

4.
化现实生活中之丑为艺术之美,是就丑何以能具有审美意义而言。没有纯粹的美,也没有纯粹的丑,二者在现实生活中从来相互渗透。但美是人生积极的、正的方面,丑是其消极的、负的方面,丑是对人生正常类型的歪曲,人性总是倾于高扬美而隐避丑。化丑为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化丑为喜"、"化丑为崇高","化丑为悲"是化丑为美的几种主要形式。各种化丑为美的目的都在达到自由之境。有多少形态的丑,就相应地有多少种化丑为美之后的审美形态,更进而相应地有多少种不同形态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5.
进入近现代以来,人类的审美活动从美扩展到了丑,审美活动并不局限于美的人、事、物,而是扩张到了不美甚至丑的人、事、物。人类审美观念的这一变化也鲜明地体现在当代中国的审美趋向上。顺应人类审美观念的这一转换,当前中国的审美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之一就是,传统的审美诉求开始向下位移,"审非美"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景观,审美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审"非美"的现象。当前的"审非美"具体表现在:审美追求的中性化;审美趣味的媚俗化;审美取向的怪诞化。  相似文献   

6.
庄子立足于道的哲学高度,对日常层面理解的丑的否定性价值进行了消解,而把丑定位为天道自然分化、命定的万物之形的自然状态.从"以庄解庄"观之,庄子哲学中的美和丑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互为关联、相互转化的"对待"性关系.简单的以"庄子对丑的肯定"、"美丑相对性"、"丑中见美"等相关理论来评价庄子的话,就可能与庄子道之视域对丑的定位有隔膜之处.后世对庄子丑论的高扬,并非庄子思想的本意,而只是立足于价值分际立场的一种接受学诠释.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大革命”前,我曾经提出美丑具有矛盾性的看法。那时我认为,“美对丑相互比较而存在,相互斗争而发展”是“美的本质论”中一条最根本的原理,还就社会生活中各种对立的人物和事物进行了论证。现在这篇文章,是我以前的观点的进一步发挥,故名之曰“再论”。 我在《论美的实质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辩证原理》一文中曾经说过:美这个概念并不是事物矛盾的双方,而是矛盾的一个方面。矛盾的此一方面是美的,而矛盾的彼一方面则就是丑的,美就是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长期处在古典美学观念阶段 ,从现世人生或自然与社会规律的角度看待美丑 ,较早地以辨证的方法来分析和对待美与丑的关系、善与恶的关系 ,对丑是抱有一种宽容和包涵的态度的。明代以来 ,丑的地位上升 ,是伴随着个体意识的解放而发生的 ;然而传统的审美观念没有被丑的兴起所根本动摇。清代中后期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 ,美与丑的观念开始被置于学科的视野下得以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考察异化劳动时,提出了一条著名的美学论断:“劳动创造了美。”对于这一论断的理解目前存在着很大的歧义,相当多的论者都是把“劳动创造了美”的论断引申到一个具体方面去发挥,例如人类劳动同动物活动的区别,人的劳动的有目的性,以及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与美的创造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对“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本质对象化”的问题,更作了较多的论述,并引出了各自的结论。但是,对于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论断的理论前提和本来意义,即马克思是在什么具体条件和规定情况下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这种规定条件下的“劳动”和“美”的确切性质是什么;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引起足够的探讨。本文试图对此提出几点初步看法,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西方热播的、林林总总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中,"审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现象。"审丑"是一种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丑自身的独特的美,它拓展了人们的感性世界,具有美的事物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审美魅力,历来是文学家、艺术家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倘若"审丑"不是审美的手段而是终极目的,就背离了人类道德与社会价值观的要求。因此,如果西方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丑总是把镜头对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庸俗低劣,就不能鼓舞人们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来战胜丑。  相似文献   

11.
劳动创造了美并非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发生的基本观点,原始社会人类学会打造工具这一阶段在美的创造过程中并不具有关键作用。自然美先于人类而客观存在,与劳动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从远古时代起,原始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谋求生存权利的斗争中,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便产生了美的感受。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认识,对事物和现象的美与丑肯定或否定,作出审美判断。瀚如烟海的民间文学作品,记录了劳动人民的这种美学观点。认真研究一下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我们发现,人们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感等,以形象思维的方法,构成了美感的具体内容。在这些作品中,美与丑常具体表现为善与恶的对立,惩恶扬善,便是对美与丑的审美评价。在布依族民间文学中,善与恶的矛盾,惩恶扬善的鲜明爱  相似文献   

13.
正如今的年轻人,比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想出名。他们通过网络直播、真人秀节目、自媒体等平台,绞尽脑汁想把自己打造成"明星"。其中不乏走歪路的人,以自虐、扮丑、造谣等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吸引公众注意。这些人究竟怀着什么样的心态?据美国彭博社网站报道,数百万中国人在网上直播自己的真人秀。"直播的井喷"为渴望成为明星的少男少女提供了一条捷径,其中伴随着许多乱象。除了  相似文献   

14.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儒家的“中庸”与“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倡导“中庸之道”、“和为贵”,但在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等问题上,从来都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明确的,从未要人只说“是”、不言“不”。勇于说“不”是儒家的思想传统。“不”是“中庸”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5.
一考察与近代人们的审美文化活动互为因果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变,我们无法避开他们对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逐渐深化的认识过程,即对“丑”的审美意义日益切近的关注、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在我国古代,正如“美”相通于道德上的“善”一样,“丑”,被理解为“恶”。《说文解字》释“丑”()字:“可恶也。从鬼,酉声。”清代段玉裁更释云:“以可恶,故从鬼。”①《逸周书·度训解》②又释“恶”云:“凡民之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可见丑之本义在古人意识中是异相、可怕、致生人于死境的鬼一般的东西。《说文解字》还这样释“恶”字的上…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美学观从属于他的哲学体系。许多美学命题是由哲学命题中引申而来。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恶都存在差异性、相对性和相互依存性,以及对立面相互转化。老子的虚实相生、有无相生是他的美学原则。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柔性美和自然和谐美、“大巧若拙”的美学观点。老子社会美学观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相似文献   

17.
赵永平 《东岳论丛》2004,25(4):199-200
美学是研究美的一门学问 ,但从审美理论而言 ,丑可以并且应该成为美学中的一个范畴。《奥德赛》与《尤里西斯》在审美风格上有重大差别 ,一个表现生活的美 ,一个袒露生活的丑。《奥德赛》与《尤里西斯》美学上的巨大落差 ,浓缩了西方美学史上不断的美与丑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著名艺术家在作品中都有对“丑”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如果我们对这些栩栩如生的“丑”的艺术形象进行粗略分析,就会发现“丑”的艺术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丑劣、丑恶、丑态、丑威、丑相。这五类“丑”的艺术形象,在审美活动中,都具有各自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美学小议     
<正> 世界上美和丑是同时存在的,互相比较,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的。人在认识世界中,有对于美的感受,变成了美感,是各具慧眼,各显心灵,两千年来,各有发现,好个美美丑丑的大千世界。爱美恶丑大约是人类的天性。古今中外对美的赞扬和向往,留在言谈中,留在论著和诗话词话中。有的洋洋大观,有的片言只语,精辟的见地,智慧的闪光,各有独到。这种认识美、追求美、向往美的水晶般的思想,人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美学。又因为它对美评头论足,提到科学的高度,所以又把它叫做批评的科学。  相似文献   

20.
美和丑,是一对美学范畴。人们用美丑来评价现实生活和文学艺术中各种现象。 美,常常与现实生活中自由、进步、纯洁、和谐、完善、向上、朝气蓬勃等联系在一起;丑,常常与现实生活中畸形、怪状、病态、蛮横、庸俗、下流等联系在一起。 如果,我们这里暂不讲道德美丑的评价,而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