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譚正璧先生最近出版了“話本与古剧”(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我对于其中第二篇“醉翁談錄所錄宋人話本名目考”第三節傳奇类所考証的“惠娘魄偶”一則(二十三頁),有些不同的意見。譚先生說:“惠娘疑为倩娘之譌,所叙即为唐人陈玄祐离魂記故事。元人趙公輔和鄭光祖均有迷青瑣倩女离魂雜剧,佚名有王家府倩女离魂戲文?痹圃啤O燃俣ā盎菽铩笔恰百荒铩敝F,随即判断“所叙即为唐人陈玄祐离魂記故事”,并引  相似文献   

2.
白朴是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卓越的戏剧作家。他的杂剧《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简称《东墙记》),写的是青年马文辅与董秀英的爱情故事。对于这部杂剧的评价,历来意见不一,归纳起来,问题有三个方面:一,不是白朴的作品或不是白朴的原作;二,有蹈袭、剽窃《西厢记》之嫌;三,内容平淡,写得不  相似文献   

3.
"离魂"是古代小说戏剧特殊构思模式,是文坛高手佳作叠出的渊薮、妙笔生花的竞技场。六朝小说《搜神记.庞阿》写石氏女因慕美男庞阿而魂游,成为"离魂"构思滥觞。而许多名作中描写因情痴离魂者,都是女性。为什么"离魂"有单一性别趋向?源于封建宗法制"三纲五常"、"男女有别"的世情。文章以为,《聊斋志异.阿宝》写男儿因情痴而魂游,将千百年被颠倒的历史又颠倒了过来,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古代小说中男儿离魂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和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在各自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和《红字》里都使用象征手法来烘托爱情主题,尤其在景物象征上,两位作家都分别赋予了自然现象和植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就这两个方面的景物象征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对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爱情主题的烘托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白朴《东墙记》对《王西厢》的影响李玉莲,王岳红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曾作杂剧16种。流传至今者尚有《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3种和《流红叶》、《射双雕》的残折。其中《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已是各种版本的文学史、戏曲史等著作必以一定篇幅大时...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宝玉的结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离魂记》到《牡丹亭》、《聊斋志异》都存在一个兼顾爱情与亲情的传统,《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宝玉也不完全否定这个传统,所以我们不宜再从反传统的角度出发对宝玉出家作太多毫无保留的、非理性的肯定。贾宝玉出家不完全是由于爱情的失意,他也没有完全断绝对家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离魂记》、《柳毅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在两宋及其后的禅林中也广为流播,并以各自的关键情节"倩女离魂"、"柳毅传书"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禅宗话头或公案,进而又产生了不少颂古之作。就两个话头公案的生成而言,前者与士大夫的参禅密切相关,后者则代表了下层信徒的悟道路径。至于颂古之作,大多属绕路说禅,即主要用遮诠法。  相似文献   

8.
(一) 如果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将会发现在漫长的文学发展中,有许多传统的主题和方法,经过上千年无数次的演变,经过历代作家的共同努力,终于从萌芽、发生、发展到成熟、到高峰。一步步完善起来,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突出的特点。离魂就是我国古代叙事性文学中的传统主题与创作方法之一。“离魂”就是活人的灵魂离开肉体。最早写离魂小说的是晋干宝《搜神记》中的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倩女离魂》和明传奇《牡丹亭》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借“魂”的意象来实现女主人公对礼教的叛逆和对爱情的追求。两部作品中的“魂”意象都是主人公在极度压抑人性的环境中的寄托和反抗,是主人公二重人格的体现;“魂”成为主人公本我冲动的外化形式和情欲宣泄的载体;两部作品中的“梦”意象是“魂”意象的补充,“梦”体现了“魂”的欲求,由“魂”的活动引起的“梦”是主人公愿望的达成,“魂”与“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亚历山大·小仲马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期间的重要作家。《茶花女》是小仲马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小说所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玛格丽特是《茶花女》中一名混迹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妓女,但她始终不屈不挠地追求爱情和幸福。不幸的爱情让玛格丽特失去了对生活的最后希望。当纯真爱情的美梦破碎后,悲剧的女性只能通过选择死亡来  相似文献   

11.
<正> 元杂剧中的《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和《倩女离魂》四个爱情剧以男女恋情为题材,从家庭、婚姻等关系着眼着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封建盛世的风情画,同时也深刻地表现了与城市市民阶层生活相适应的新的婚姻观。因此,剖析这四个剧本的深邃内涵,不仅可以形象地了解封建礼教的腐朽和虚伪性,还可以从社会演进的角度,来理解当时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生活中的心态和行为,及其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我国先秦时代,男女恋爱和婚配比较自由,没很多束缚。这从《诗经》的有关诗作就可  相似文献   

12.
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是元代的四大爱情喜剧之一,是我国古典戏曲的优秀作品;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以其出色的成就,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墙头马上》的基本情节是:墙头看花的李千金与马上买花的裴少俊相爱,自主结合,私奔长安;两人在裴家花园同居七年,被裴父发现拆散,后来少俊应试得官,裴父到李家赔礼,方得团圆。其主题思想是:通过裴李爱情故事的曲折描写,热情地歌颂了男女婚姻自主的合理性,猛烈地抨击了戕害青年身心的封建礼教,鲜明地表现了青年追求理想爱情与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通过对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四部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的分析研究,从审美理想、人生理想和对理想人物的塑造三个方面阐释雨果浪漫主义小说中的理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方政 《东岳论丛》2004,25(1):104-108
创作初期,田汉剧作中情感与理性互相纠缠,他往往在情感的抒写中插入理性的"教训",借人物"宣讲"作者的社会见解、艺术见解和爱情见解。反映工厂、农村生活的作品中,他想努力表现题材的现实性和主题的社会性,但创作过程中又渗入了过多的情感色彩。1927-1929年的创作则是情感与理性的反复:抒情剧表现的是不知路在何方但又倔强地探寻出路从而不知所措的迷惘,观念剧则离异突兀、情节离奇、内容无序。"转向"之后所写的社会鼓动剧,其社会意义明显高于审美意义,内容大于形式。从《秋声赋》到《关汉卿》则做到了情感与理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比了《牡丹亭》与《仲夏夜之梦》异同和特点 ,论述在以梦幻描写爱情的情与理矛盾中 ,牡剧着重揭示情与礼法之理的矛盾 ,讴歌人间的至情 ,抨击扼杀人性的“理” ,仲剧侧重情与认知的理性的矛盾 ,既颂扬了爱情的神奇魅力 ,又指出它的弱点 ,显示了前者反封建理学的进步性和后者对爱情二重性的浪漫主义现实性 ,这种东西方艺术遗产正是我们推进现代文艺创作情理观的思想瑰宝。  相似文献   

16.
<正> 李调元《雨村曲话》云:“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王国维在《录曲余谈》中称《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为元剧三大杰作,而其《人间词话》则云:“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这些看法虽然有的失之偏颇,但《梧桐雨》作为元杂剧的一部优秀作品,却是普遍地为世人所首肯. 然而,曲于《梧桐雨》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比较通行的看法是:作品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李杨爱情,一方面揭露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一方面又  相似文献   

17.
反讽在西方小说中源远流长,而为中国传统小说所缺乏。直到明清长篇小说的创作,作家才开始较自觉地运用反讽艺术,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在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中,作家创造性地运用大量反讽手法,对中国小说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人物刻画方面,反讽特色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窦娥冤》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关汉卿戏剧创作最活跃的时期是在入元以后,他至少写了六十多个剧本。其中被钟嗣成的《录鬼簿》著录了五十种,被近人王国维《曲录》著录了六十三种,现存十八种。《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尤其是剧中“法场”一折,具有非常强烈的悲壮气氛,成为元杂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合的范例。因此,它能在戏曲舞台上长期演出不衰,拥有历代观众。  相似文献   

19.
李朝威的《柳毅传》是唐传奇中一篇优秀名作。这篇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形式上说,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别具一格,是中唐传奇中的佼佼者。唐传奇取材于婚姻爱情的作品很多,其中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去反映这个社会问题的作品有《霍小玉传》、《莺莺传》和《李娃传》。这些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都取决于其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态度,她们或以顺从维护而取容,如李娃;或以反抗而被践灭,只留下一阙哀怨的悲歌,如霍小玉、崔莺莺。《任氏传》是一篇特殊作品,他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以人狐的恋爱去表现非礼教的倾向,但任氏、郑生、韦崟的生活,格调不高,且小说以任氏不得善终为结局,只可视  相似文献   

20.
《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刊登刘溶写的题为《两结合创作方法自古已有,革命浪漫主义不应忽视》一文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虽是两个流派,但二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文章列举我国浪漫主义作家屈原、李白,郭沫若和现实主义作家杜甫,关汉卿等人的作品情况,同时认为,现实与理想是一切文学作家必具的两个因素,不过不同的作家对现实与理想各有所偏重罢了。文章说,从文学作品的实际表现来看,现实主义的创作不能机械地照抄生活,而必须依据主观要求有所取舍,因而不可能没有理想成分;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想象,也不能随意地纯凭臆造,必须向客观存在寻求题材。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曾提到:“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酌奇而不失其真”意近浪漫主义;“玩华而不坠其实”就有点现实主义的意味。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他所说的“理想”,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