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众多传统节日的国度。我们把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影响重大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七大节日统称为全国性传统节庆。这些节庆之所以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完善,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因此,充分认识全国性传统节庆的历史演变与现实价值,努力挖掘传统节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对传承和弘扬传统节庆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端午节习俗的边缘化和我国传统节庆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并发挥着特殊的民俗功能。然而,现今的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却在慢慢衰落甚至消亡。端午节文化衰落是其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传承传统节日中优良的民俗文化,必须建立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机制,加强传统节庆文化的创新与开发。  相似文献   

3.
欢乐中国年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在冬尽春来的时节,人们就天时之便,举行各种仪式,重温家庭亲情,协调人际关系,祝福美好生活,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是我们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从殷商时期到如今,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绵延几千年的传统理念却亘古未变,人们对春节激情不退、期待不减、祝福不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手机节日祝福短信的娱乐性、“耍贫嘴”现象和机械复制性等文化特征,认为手机节日祝福短信在快速便捷地传递祝福信息的同时,也以虚幻的电子传媒空间代替了情感的直接沟通,以娱乐和搞笑代替了真诚的祝福。手机短信解构了节日的神圣性,对传统的节日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使传媒时代的人们变得浮躁和空虚。  相似文献   

5.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透视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和春节 ,除夕及春节期间的传播习俗既涉及内向传播 ,也涉及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如守岁、祈如愿、家人团聚、拜年和节日期间的社区文化活动以及贴春联等 ,都包含着丰富的传播内容 ,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传播功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节日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传统节庆活动。传统节日在传承一个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文学艺术、传统道德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保护好传统节日遗产,应坚持民间事民间办原则、原真性保护原则、活态保护原则和整体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节庆的儒学化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传统节庆在其臻至完善的历程之中,受到儒学的渗透、影响.形成儒学化的倾向。表现为,传统节庆文化之中,团圆渗透孝道,祝福氯氟仁爱,欢庆饱蕴乐观,对称孕含中和。  相似文献   

8.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认同和跨文化传播竞争力,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起源与形成差异的梳理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认为西方传统节日大多是建立在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而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这种起源与形成差异成为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要使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包括对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进行改造,并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9.
传统节日是活的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结晶,近年来关于传统节日文化淡化的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传统节日、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实践还存在着诸多困难,本文从传统节日困境产生的原因和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着手,提出了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都有了法定假日后,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人民群众过好节,并使传统节日文化深入人心,则需要充实和建构传统节日文化体系,增强传统节日的现代性文化内涵;尊重和推广民众创造的有益的新节俗,鼓励民众拥有个性化的过节方式;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民众开展丰富多样的节庆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有效融合对于继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对"传统"的概念梳理入手,指出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存在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的运作手段,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从而探寻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的三种具体路径.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为重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出了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意识已逐渐淡化,而热衷于西方的节日.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高校教育的失误,商家、媒体的争相炒作以及社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薄弱等.因此,提高大学生传统节日意识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商家媒体、高等院校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调查大众传媒对利川市土家族节庆民俗文化的影响,发现由于受众在媒介接触内容、接触目的以及对媒介的依赖性程度上的不同,使他们在对传统节庆民俗文化变迁以及接受外国节日的态度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媒介接触行为越多,对待非本土文化的态度就越趋于开放,在行为上也更容易进行模仿.  相似文献   

14.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层次,但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生命文化一直被掩埋和遮蔽.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载体,我国传统节日仪式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特点,但狭义的真正的仪式比较欠缺,呼吁创建真正的节日文化仪式.在传统节日的电视传播中,除去文化内涵、文化仪式的不足,还有电视仪式特别是其中节目仪式的缺失,这大大影响了节日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保护好传统节日,能促进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达成人心与精神的和谐,从而产生社会和谐的强大文化动力。传统节日保护也有利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鉴于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体系的实际情况,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给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土洋节日之争”体现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形成的文化冲突,其背后所隐藏的身份焦虑导致了人们对本土传统节日文化和外来节日的不平衡发展和文化自卑心理。从文化价值维度讲,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具有男性特征、高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而西方的节日更多体现弱男性特征、低权力距离和个体主义。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也冲击了传统的中国文化,进而在社会中产生了身份焦虑。这些都体现了转型期中国民众对多元文化包容心态和驾驭能力的缺失,也暴露了全球化态势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的失衡。  相似文献   

17.
对20个省份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民的精神生活环境和条件良好,农民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城市居民,且他们对未来生活有更强烈的期待和信心。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精神生活中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他们接触较多的是传统传媒,更注重中国传统节日,近一半农民所谓的宗教信仰是非正式的世俗化的。而是否信教与年龄无关,且城乡无显著差异。农民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价,更多是考虑到依赖于物质生活的文化生活,同时对心灵生活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8.
开拓传统节日的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传统节日由于处于受抑制的位置,而没有顺利完成适应现代生活的演化,整体上呈现习俗减少、功能弱化的状态.现在要繁荣传统节日,应采取有效措施从三个方面增强其现代性:提炼宣扬传统节日的现代文化内涵,开发打造节日纪念物,加强拓展节日的娱乐性与公共性.  相似文献   

19.
舞龙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人在节庆日中表达喜悦和祝福的最常见的一个传统节目是舞龙 ,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来源、造型、舞法等都蕴涵着龙文化的底蕴。本文结合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来探究龙的原型。认为其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 ,龙是炎黄的图腾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从而挖掘出舞龙文化的意义 ,是龙的传人对龙的崇拜。这一民间信仰自古至今从上层到民间都得到认可 ,一直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视野中的我国传统节日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跨文化的差异及传播角度,分析中外节日的多元共存。我国传统节日自身有必要顺应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吸纳西方文化元素和思想精华;同时应保护和传承作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我国传统节日,复兴民族文化与传统,努力维护我国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发挥传统节日的积极价值及健康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