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古城益阳的资江两岸江堤上,孩子们又放起了心爱的风筝。风筝在蓝天上翱翔,孩子们仰着苹果似的脸蛋,笑逐颜开。他们叽叽喳喳地夸赞着:“还是刘老倌做的风筝好!”刘老倌名叫刘志杰,是一位85岁的长者,一位大器晚成的风筝专家。他在旧社会的苦水中泡大,解放后进益阳市湘中锅厂当了一名铸锅工。1976年他大病一场,不得已退休了。闲居的日子,他身体不好,这里病那里痛,十分苦恼。一天,他看到小朋友在操场上放风筝,眼睛立刻亮了:自己小时候是个风筝迷,现在何不重温旧梦也放风筝呢。说干就干。回到家里,他马…  相似文献   

2.
放风筝     
今天上午,我和爸爸来到公园放风筝。一到那里,我就迫不及待地放了起来。本来我觉得放风筝很简单,但在我手里风筝一点也不听话。于是,我很不开心地把风筝给爸爸,可在爸爸的于里,风筝一下子就飞上了天。看着爸爸放风筝的样子,真是帅呆了。  相似文献   

3.
正选择性关注个别老年人的负面行为,有失公正。公交车上"故事"多网络上,对老年人特别是坏老人的"吐槽"绵延数年,生生不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在小区花园放着震耳欲聋的音乐跳着广场舞;明明是他走路不小心撞了你,却大声斥责你:"为什么不让着我"……摊上了"扶老人反被讹""碰瓷老人"等热门话题,网络中的老人就不仅仅是令人讨厌了,简直就是妖魔鬼怪般的存在,"老人即地狱",唯恐避之不及,"以后看到老太倒地别说扶了,只要看到的都有罪"。  相似文献   

4.
等待     
翟杰 《老年世界》2009,(5):12-12
正在家中写稿,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邻居郑大爷。我连忙请他进屋,寒暄几句后,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信纸,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他告诉我,这是写给远方女儿的信,拜托我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过去。我笑着问他,怎么不通过邮局寄发?老人摇摇头,说不知是什么原因,给女儿写了好几封信,都石沉大海。我又问,怎么不打电话?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老年社会工作者内奥米·费尔发展出一个开展老年痴呆症(也称失智症)病人的工作方法,即验证疗法。这一方法所基于的假设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受需求的驱动,也就是说,即使老人说的话对他人来说没什么意义,但实际上老人所说的每句话都是试图与照顾者或其他人沟通。这一方法尊重头脑混乱的老人感知的世界,运用他所感知的现实,而不是照顾者或工作员感知的现实,来了解老人想表达什么。验证疗法的基本原则是,如果老人没有明确表达想要搞清时间或空间方面的情况,就不对其加以引导,也不同老人争论现实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6.
李铭 《女性大世界》2006,(6):158-158
公司门口有一片很大的草坪,草是夹杂着些许灰尘的深绿,每天从哪里经过,都不骨什么特别的感觉,来来去去,直到有一天,几个孩子在那里放起了风筝才发现那里竟然充满乐趣。蓝蓝的天空映着五颜六色的风筝随着风在天上肆无忌惮的飘荡,地上的孩子也在疯狂的毫无目的追着风筝瞎跑,  相似文献   

7.
他拴着她,像扯风筝一样,若即若离,又抓得住;他没想到,她也像他一样。拴上了另一只“风筝”。  相似文献   

8.
现在许多志愿者都经常为老人献爱心、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而老年人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志愿者在服务时需注意一些事项. 在与老人会谈时,如需进入老人的房间,需两个或以上探访者同时参与服务.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在老人财务遗失时发生误会,因为有时老人记忆力不是很好,贵重物品一时忘记放哪了,找不到,便会对来访者产生误解.这也是对探访者的一种自我保护. 和老人聊天时,可陪坐于老人中间,切勿提及老人的个人隐私,如配偶、子女等,以免勾起老人不愉快的往事.应尽量让老人自己讲,我们认真听,适当回应几句.因为老人愿意讲的,一般都是他比较开心、自豪的事情,如遇到听不懂的语言时,多面带微笑,点点头来回应也可.  相似文献   

9.
每个老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激荡百年史”,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丰碑;每个老人都是阅历深久的活化石,知道关于长生不老的梦想是多么可笑、荒唐;每个老人都是一部绝不轻易打开的秘籍。  相似文献   

10.
春风和煦,鸟语花香。全家老小一起到广场或野外去放风筝,可谓一大乐事。风筝,古时南方叫鹞,北方称鸢,有南鹞北鸢之说,还有木鸢、纸鸢、风鸢、纸鹞、鹞子等多种称谓。放风筝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用竹、木制的风筝,据《朝野载》云:鲁国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这是关于风筝的最早的记载。到了汉代,纸的使用已较为普遍,纸做的风筝随之出现。“风筝”一词始于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的李邺。明代陈沂在《询刍录》中云:“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复于鸢…  相似文献   

11.
在非洲一个叫撒拉的小镇上,有一位叫布基的老人,布基的一生都过得很不愉快。究其原因,无非是他人生的许多目标都没有实现。因此,布基的一生,都是在极为郁闷与烦恼中草药度过的。好在,在布基临死前一段时间里,他终于认识到,其实自己的一生,他并不比旁人少多少,甚至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世上还有很多不如他的人。这时他才醒悟到,  相似文献   

12.
彭菊生1897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生,住湖南宁乡县青华铺乡长槐村。他身高1.74米,一生务农,是作田的好手,干起活来能一个顶俩。他克勤克俭,虽有三子五女,但日子过得并不差。老伴过世得早,他总想着老伴。如今,晚辈个个孝顺,家中的一切都不用他操心。老人不喝酒,不吸烟,一日三餐,荤素随便。据家人说,他特别爱吃红薯,有菜没菜都能吃饱。他性格直爽,心地善良,生活中处处谦让。也许劳动惯了,如今年过百岁,他仍然要去田间地头走动。老人思维清晰,记忆力和心算能力不减当年,得空还喜欢打打麻将。百岁庄稼汉彭菊生@李明玉  相似文献   

13.
这天清早,玛丽去楼下拿报纸。突然看见一个流浪汉模样的老人朝她的信箱走去,拿起《纽约时报》匆匆浏览后又放了回去。一连几天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放飞心情     
我是在"非典"时期卷入放风筝大军的。天安门广场、幽静的公园,哪儿人少我去哪儿。一是觉得满天鲜艳靓丽的风筝非常好看,二是因为放风筝活动最符合"安全卫生""不亲密接触"和"空气流通"等"非常时期"的"非常原则"。我喜欢风筝刚刚从手中放飞的感觉。看着我手里漂亮的"京剧大花脸"飘飘悠悠地晃着大脑袋冉冉升起,就像一个有灵魂的生命告别我飞上蓝天去遨游。你松一松线,他就顺着风儿摇曳着,头也不回地飞出去,承载着我的向往、我的欢乐、我的希冀,到达另一个我所不能到达的远远的世界中,与白云对话,与彩霞共舞,与风儿嬉戏。我的脖子望得酸了,拉着他回来,他也不肯,紧紧地绷着线儿,像一个在外面还没疯够的淘气孩子。中国风筝文化,堪称世界一绝。风筝的花样多得数不过来,比如硬翅风筝、软翅风筝、立体风筝、龙凤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大部分高中都附设成人教育,老人可参加各种班级,免费或收低廉的教材费,也有专门为老人设立的课程,这是老人教育的基本面。美国各大学校园也向老人敞开,只要符合条件都可报名入学。例如,去年有一移民来美的中国老人,年逾70,在加州州立大学完成了他的大学梦。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主人公许进本有妻室,因担心妻子有一天会离他而去,所以在女同事林娟向他示好时,他既不拒绝,也不同对方发生关系,他希望把林娟的感情拴在风筝上,永远飞不走,却只能待在空中;林娟苦守这份无望的感情,心理极不平衡,也找了一位"风筝男友"。这样的状态维持了大约半年,林娟的"风筝男友"决定为爱而战……  相似文献   

17.
2001年6月25日,一位老汉走进湖南省衡东县大浦工商所,进门就问:“管投诉的人在哪里?”“老哥,你有什么事吗?”答话的是所里主管消费者投诉的易伯南。“请你评评理看。”老人一把拉住老易,诉说起来。老人名叫周兴国,衡东县石滩乡人,今年62岁。农历五月初四,周兴国的侄儿生了个胖小子,他很高兴,到村里的小商店买了一挂鞭炮前去贺喜。可是,鞭炮怎么也点不响,一场喜事就被这一挂点不燃的鞭炮搅黄了。他包着那盘鞭炮去找小商店老板何满姑,不曾想对方瞧都不瞧一眼,反而冷冷地说:“这么多鞭炮都响,偏偏你的不响,那是你…  相似文献   

18.
马艳玲 《老年世界》2006,(24):26-26
许多单身老人。一个人生活得非常孤独,做儿女的也想让老人到自己家里去住,可老人们却大都不愿意。70岁的李大爷就是其中之一。3年前李大爷的妻子病故,4个儿女都挺孝顺,争着叫他去自己家里住。李大爷也以为人到老年,有吃有穿,住哪儿都一样。于是,说好了一家住3个月,正好一年。可真正去住了,才体验到不如在自己家里好。  相似文献   

19.
文华 《老年世界》2009,(21):32-32
在韩国,很多老人都有个习惯,在饭的上面放一到两个柿饼一起蒸。吃饭的时候,连同蒸好的柿饼一起吃掉。柿子、柿饼深受韩国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喜爱,是因为其拥有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20.
我长年坐在电脑前工作,前几天去医院检查,发现患上了肩周炎。因为工作忙,一直没时间去看病。听老人说,用食盐500克、小茴香80克放锅内炒熟,装入布包内,敷患处。每晚一次,出汗之后能止痛。我试用了4次,果然现在一点都不疼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