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到明朝初年,城镇渐成规模。丽江古称“大研镇”,它的形状象一方碧砚,“砚”“研”谐音,乃取名“大研”。 纳西语叫它“金古堆”。由于它地处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通要道,自清代以来,这里就是云南西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历史上,丽江曾一 度是印度经中国西藏、云南通往内地的古代马帮商路,是著名的茶马古道上的一座重镇。  相似文献   

2.
会展经济是产业连带效应非常明显的一种经济形式,在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云南应该尽快、尽早地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本文分析了会展经济对云南的影响和意义,并对云南发展会展经济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3.
杨易锋 《社区》2009,(29):33-33
提起茶马古道,人们肯定会联想到马帮:提起马帮,又会联想起神秘、危险、艰难这些字眼。在云南大理剑川,有这么一个古镇,处处可见马帮的遗迹。在这里,你可以体验沧桑、动荡的感觉.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奇怪”的安逸和宁静,那是一种动荡中的安宁……  相似文献   

4.
山间铃响马帮来。提起云南,也许你还会记着电影里马帮穿山越岭的画面,有名的“茶马古道”曾记载着云南交通的人马驿道史。就是在这块昔日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土地上,如今,公路总里程达16.6万公里,在全国排名第一。到2003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大关,达到1064公里。云南人的世纪之梦云南地处青藏高原南延地带,与缅甸、老挝、越南为邻,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4%。境内山高谷深、江河纵横,地势险峻,自古交通不便。《云南通志》曾这样描述云南的交通:“滇处岩疆,山谷险阻,行路之难,视蜀道且过之”。解放初期,全省能够通行汽车的公…  相似文献   

5.
由于滇西北山高谷深而路桥难通 ,河流湍急而不利水运这两个地理条件 ,再加上丽江地区盛产良马 ,使得马帮成为丽江地区交通运输最方便、最经济的主要运载方式。民国时期纳西族商帮的兴起、发展、繁荣与马帮运输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同时 ,马帮与商帮的兴盛也促进了纳西族主要聚居地———丽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鲜明的色彩,地处西南边疆云南的早期近代化进程就很有特色,它与一条铁路——滇越铁路息息相关。经济的近代化是近代化进程的核心,滇越铁路的主要作用和影响也是在经济方面。综观历史发展的脉络,滇越铁路成为了近代以来云南联系外界的一条捷径,催生了一批近代企业,促使云南的商业类型分化,加速了商人组织的近代化进程。研究滇越铁路在历史上对云南经济近代化影响的各方面表现,在能加深对法国殖民者侵略云南乃至全中国历史的认识的同时,更能全面把握滇越铁路的历史作用,尤其是能深化它对云南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的认识,揭示近代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和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7.
滇南驿道马帮历史探踪毛佑全滇南驿道马帮是元末明初以来滇南边疆各民族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不仅促进了滇南边疆各民族与内地的紧密联系,而且也成了与东南亚各邻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产生了积极的历史作用。本文就临安古道、近代滇...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隋朝产生以来,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刻、巨大的影响。科举制在云南发展较晚,直到元代才开始实施,到明清时,才在云南真正推行开来并获得较大的发展。科举制一经实践,便对云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民间向学风气的形成、社会风气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云南地形起伏,道路崎岖,使用马车的时代比内地晚(直至近代,除少数坝区居民使用小型马车外,山区或半山区仍以“马帮”和“牛帮”为主)。但云南许多民族都有悠久的骑马史,他们的骑术极精,马具及马饰也较完备,不仅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甚至可以和北方游牧民族媲美。如能对云南古代骑马民族及其相关问题作全面探讨,对云南民族史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经济价值观是以自然界的物质方面为价值对象,概括出的、对人的某些有用性的认识和观点。云南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可以从原始社会、私有制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三大阶段,做一番初步探讨。原始社会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对他们生活起重要作用的生活资料的认识和利用上,私有制社会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是多元的,原因是他们的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云南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观念上,有了认识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茶马古道,是历史上一条贯穿滇、川、藏等省(区)的马帮运输古驿道。在过去的岁月中,它曾是社会交往、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传播民族文化和传承精神文明的载体。鹤庆商帮通过多年在茶马古道上的拼搏,创造了自己的辉煌,促进了鹤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对外贸易促进了东盟经济的增长;但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给东盟的出口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增长下滑。云南省与东盟的贸易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云南省与东盟双边贸易受到金融危机的较强的负面影响,贸易额显著下降。但金融危机对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的影响程度不同,云南省与越南和新加坡的贸易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云南省与其它八个国家的贸易受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农产品贸易作为云南—东盟合作的传统产品,自2003年"早期收获"协议以来获得长足发展,但因交通运输网络薄弱,检验检疫壁垒、金融环境不够配套、农产品分类差异等问题,双方农产品贸易始终未出现质的飞跃。在中国—东盟自贸易区创建"元年"之际,探讨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自贸区创建给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带来怎样的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家利益空间不断拓展,国家经济利益地位日渐凸显,国家利益维护手段走向综合化。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广泛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加快国际通道建设,是国家开放战略的需要,也是云南为国家面向西南开放服务的重要责任。"桥头堡"建设不仅成为引领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且为怒江州泸水县片马口岸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5.
滇越铁路与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越铁路是指云南昆明到越南河内的一条窄轨铁路,是法国侵略云南的见证,它的修建对云南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作用.本文通过对滇越铁路通车前后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情况的对比,论述了滇越铁路的通车对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在云南的大规模传播始于1903年滇越铁路的修筑,其在传播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上发挥了先导作用:科学启迪、技术示范、技术溢出、技术载体四大效应。滇越铁路推动了云南的近代工业化进程,为工程技术装备的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变了云南的产业结构、工业分布、交通格局、区位优势,从而奠定了云南早期的技术状态水平。今天,云南省正大力推进“科技兴滇”战略,从历史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电子商务已成为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而云南省信息化的现状,使得云南省发展电子商务面对诸多问题,观念认识、信息基建、安全法律、商业信用、支付配货等问题都须解决。对此,除了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引导外,企业自身应树立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不断调整竞争战略,改善管理和经营运作方式,推进云南省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各个少数民族群体在历史上相对独立、完整地发展,由于低水平社会分工与市场交易、宗族性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宗教信仰的相互影响、制约,形成了一种“内卷化”的倾向和发展模式。进入近现代社会后,伴随着新的社会分工和组织结构的出现,以及外在制度的强制性变迁,原有的社会治理机制和制度规则体系将逐步摆脱“内卷化”的束缚,与新的社会市场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相互影响、博弈、演进,向多样化的方向变迁。  相似文献   

19.
使用因子分析法赋值的多指标体系分析云南对外开放程度可看到:旅游依存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大,边境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由贸易依存度、边境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与GDP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云南省边境贸易的区位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云南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对全要素生产中的贸易依存度、外资依存度、边境贸易依存度以及人力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度比较低。这些都说明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不高,还有很大的经济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20.
云南与GMS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优势及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显性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两大指数,参照昆明海关对农产品的定义,以云南与GMS各国HS编码商品分类中前四类和相关重点章节2001-2008年的贸易数据为分析内容,分别从区域层面和国别层面对云南-GMS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云南农产品、尤其是烟草和烟草制品、食用蔬菜等出口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云南与GMS国家具有贸易互补性的有烟草和烟草制品、食用蔬菜、食用水果和坚果等商品;同时认为云南与GMS各成员国在各章农产品上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最后为云南进一步加强与GMS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提出了加强优势产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