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汗青”一词注家多以“史册”二字释之,然何以此诠之?则通常未溯其源。原来,在纸帛未产生之时,古人记事常写在竹木片上。单个竹片谓之“简”;单个木片称为“牍”。以竹制简时,需以火炙之,竹汗(水分)挥发,便于书写,亦可防虫蛀,故谓之“杀青”或  相似文献   

2.
在探讨《二年律令》文字的书写风格、书写速度、文字布局、文字结构、书写笔画等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二年律令》书手、书体的情况。《二年律令》应由三位书手书写完成,其中一位书手为主要书手,书写了半数以上的竹简简文,而其他两位为辅助书手。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战国及秦汉时代用竹简书写典籍,由于考古发掘所得实物的证明,已毫无疑问。至于战国以前乃至商代是否也使用竹简,因尚无实物出士,一般学者大都只是笼统地作些推论。《战国楚竹简概述》(以下简称《概述》)一文说:“甲骨文、金文中的册字就象将若干条竹(木)简用两道组绳编缀成一页书之状;典字则象置册于几上,可  相似文献   

4.
汗青、青史、杀青,这三个词,何以都有一个"青"字?这得从古代书写的载体说起。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自古以来人总免不了一死,但应在史册上留下英勇忠贞的事迹,光照人寰。这两句诗已成千古名言,常被人们引用。上古时代,书写无纸。在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古代的书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量繁多,浩如烟海。这是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的一份十分优厚的文化遗产。一、我国古代书籍的形制及其演变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书籍,在纸张发明之前,是用竹筒、木版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这些书籍最早出现于殷商晚期。竹简即竹片,作为书写材料,必须杀青以防虫蛀,即用火烤炙去其汁,因此简书又叫称汗青或青史。秦汉竹简一般长23厘米,宽1厘米,厚0.2至0.3厘米。但竹简的长度  相似文献   

6.
上博《诗论》竹简编联和文本复原处于混乱状态的原因很多,但由竹简“留白”所引发的简制之争是其关键。我们认为《诗论》“留白简”与“满写简”之间不存在“简制”上的根本差异,《诗论》竹简编联和文本复原工作应该在依据“文义”及《诗论》作者“评《诗》思想”的大原则之下进行,同时需要充分兼顾“句式”、“文例”、“篇名组合”、“竹简残断类型”等具体因素,不断认识和把握其思想脉络,这是《诗论》更深层次研究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黄籍的本义及其演变黄籍一词,最早出现于晋朝。《太平御览》卷六○六引《晋令》:“郡国诸户口,黄籍”。学术界一般认为,黄籍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户籍登记在黄纸上的缘故。我觉得这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孔子读书,韦编三绝,说明上古时期,木牍竹简是最基本的书写材料。《论语·乡党篇》说:孔  相似文献   

8.
《郭店楚简》表明,《老子》有三个版本,即老聃著竹简本、太史儋著帛书本和今本。竹简本《老子》将“道”看成是混沌之气,并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具有朴素唯物的倾向。从竹简本到帛书本,反映了先秦道家学派从朴素唯物论向客观唯心论的转化。竹简本不否定人为,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也与帛书本不同。总之,有了竹简本《老子》,道家学派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就有轨迹可寻了。  相似文献   

9.
刺孟     
孟子②见梁惠王③,王日:“叟④,不远千里而来,将何以利吾国乎?”孟子日:“仁义而已,何必日利。”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⑤。惠王日:“何以利吾国。”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⑥以货财之利也。《易》⑦日:“利见大人;利涉大川;乾元亨利贞⑨。”《尚书》曰:“黎民亦尚有利哉。”皆安吉之利也。行仁义得安吉之利。孟子不且语问惠王何谓利吾国,惠王言货财之利,乃可答若设⑨。今惠王之问,未知何趣⑩,孟子径答以  相似文献   

10.
竹简《文子》四次称引的“传曰” ,当指早于竹简的“传本”《文子》。“传本”《文子》与今本《文子》经说体部分有着一致性。“传本”《文子》的撰作时代约在战国中期前后 ,广泛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九篇本《文子》是“传本”《文子》与竹简《文子》的合编本。  相似文献   

11.
“慎独”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术语。《郭店楚墓竹简》和《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五行》,各有二章专门讨论“慎独”,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讨论的 ,与传世典籍之“慎独”并无二致 ,讲的都是群体意识中的自我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先秦文学有四大构成元素:其一,神话.图腾文化和神话对文学的影响巨大,它们是“文学”之“文”的来源,它们对文学的积淀会产生世代影响,甚至无处不在.其二,卜筮.甲骨龟卜文字往往是远古文学的雏形,叙事“癸卯卜”一段,故事性很强;《周易》经文和卦爻辞不乏文学的“在场”,战国楚竹简一抢婚制字形可与《周易》相关文字互补,楚竹简可扩大我们对先秦文学的视域.其三,爱欲.爱欲是文学的必备,楚竹简《孔子诗论》“《关雎》以色俞(喻)于礼”是对爱欲的经典表述,孔子评《诗》71处,多从美、善,并由观民风民俗而深入至于“民性”.其四,文化.南北文化交流,造成共同的体认和语言表达;楚简中丰富多元的“性”“气”“礼”论,既是文论规范,也是文学对象.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人们曾经用竹作为文字记录的材料,但竹子易朽、易蠹,而记录文字后人们又希望长久保存,于是就必须克服这个弊病。据文献记载,古人就是将竹简经过“杀青”这道工序,以使其不朽不蠹。 什么是“杀青”,历来有三种解释: 《太平御览》卷六○六引《风俗通》说:“刘向《别录》杀青者,直治竹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之间谓汗,汗者,去其汁也。吴越曰杀,杀亦治也。”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社区》2006,(9)
让“说事板”成为和谐社区的好帮手据《新京报》报道,北京通州区某社区在每个楼门一层都安装了一块“说事板”,并配备书写工具,居民们可以在上面书写意见和想法。一位居民为了自家干净,把狗放在楼道内养,邻居便将对他家  相似文献   

15.
岳麓书院藏秦简《为狱等状四种》的竹简背面上有两种现象:一、用刻刀或者墨笔划出的简背划线;二、简背反印字迹。以《状四种》卷册一为例,将论证对此两种现象的分析如何为复原卷册简序提供重要线索。竹简背面的分析不仅可以适用于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竹简,而且也适用于来历不清的竹简。因为后者缺少在出土地点原来位置的信息,所以这两种简背现象的分析对复原后者简序更加有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取上世纪以来大量出土的简帛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释证《天问》原文及王逸章句。主要研究有:一、字义的释证,如利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郭店楚简》释证出“昆仑悬圃,其尻安在”,一句中的“尻”应作“居”讲,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作“尾闾”讲;二、文献的相互印证,如利用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有关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内容,与《天问》中的有关内容相互印证;三、文义的释证,如《张家山汉墓竹简引书》对“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一句的释证。  相似文献   

17.
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二 )》著录的《民之父母》9号简 ,有“其才A也”之语 ,释文A所代表的字 ,原文左旁作“言” ,右旁作“午”下“又”。学术界的人多认为此字是“许” ,把“其才许也”读为“其在语也”。本文不同意这种释读 ,认为A所从右旁是古文“鞭”的另一种写法 ,此字与郭店楚墓竹简《五行》3 3—3 4号“中心辩然而正行之”之“辩”是同一个字的异体。“其才辩也”之“才” ,当读如本字。“才辩”常见于古书 ,是才智辞辩的意思 ,在简文中指孔子的言论。  相似文献   

18.
学者所质疑汉文帝二年“除诽谤妖言诏”中的“妖言”二字为“误衍”的说法,实不可信。通过对《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所载“毒言”的爰书,以及《论衡》对“妖”、“毒”关系的考察,知道秦汉人视“祝诅”为“妖言”,并可与汉文帝诏文中“祝诅上”相印证。藉此确认文帝诏文中的“妖言”二字绝非多余。  相似文献   

19.
方头不劣元剧中“方头不劣”,也有作“不劣方头”。或者“方头不律”的。如: 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劣。(《绯衣梦》四) 我从来不劣方头,恰便如火上加油。(《陈州粜米》二) 俺孩儿也不曾讹言谎语,又不曾方头不律。(《冤家债主》三)但未见“不律方头”。“方头”所指,《宋元语言词典》和《元曲释词》(一)均有征引和论断,自无疑问;而“不劣”、“不律”则有不同看法。先是《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以下简称《例释》)以“方头不劣”立目(上教版《汉语成语词典》也如是),朱居易氏认为:  相似文献   

20.
<正> 《公孙龙子》的《通变论》,素称难读。关于“二无一”、“变非不变”、“与马以鸡宁马”、“与其碧宁黄”以及“黄其正矣”、“木贼金者碧”、“君臣争而两明”等等,几乎是通篇内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就上述诸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管见。一、关于“二无一”对于“二无一”、“二无右”、“二无左”的解释,几乎是人与人异。如果舍其小异而观其大同,可别为三。(一)无,训为没有;释“二无一”为“二”没有它的组成部分,即不可划分(陈澧:《公孙龙子注》;《杜国庠文集》,第110页;庞朴:《公孙龙子译注》)。这种解释,孤立地去看,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看一看《通变论》紧接着的下文及后文,问题就暴露了。下文云:“曰:右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与右可谓二乎?曰:可。”后文云:“羊不二,牛不二,而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