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双版纳傣族祭祀勐神是人类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当地仍然保留着祭勐神的习俗。对景真勐神召真罕以及解放前和现今的祭祀仪式的历时性分析表明:西双版纳傣族祭祀勐神具有原始性、排他性、固定性和封闭性的突出特点。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傣族在社会组织、生产、生活、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对传统仪式的继承和保留依然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南的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歌手,傣语称为“赞哈”。“赞”就是“会”、能够”的意思;“哈”就是“唱”的意思。“赞哈”就是会唱的人。 西双版纳的每个村寨,都有一两位大家所公认的赞哈;在一个勐(相当于一个县)里面,又总有一两位大家所公认的全勐最有才华的、唱得最好的“赞哈勐”。在解放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读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的时候,常在“封建领主负担”项目下,见到如下记载:“(土司)议事庭也是执法机关,可判定违犯封建法规的农民作苦役,或处以法规,如每年‘祭竜’,(即‘祭地方神’)前派出‘波勐’,到各寨检查有无“私生子”……若查有“私生子”,每人罚半开10至30元。”这是指勐海县的勐遮地区。(详见《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六》19页。)“结婚未满一年就生孩子,傣俗认为  相似文献   

4.
《泐史》载:今之西双版纳的勐泐古国,于12世纪晚期即1180年建立。我国学界论及勐泐古史时,常涉及与勐泐相邻的泰北昌盛县(景线)曾建立的另一古国庸那迦。例如,方国瑜先生称:“庸那迦强盛时,盖庸那迦初期在金城(即参半)为大部落,是金城、  相似文献   

5.
傣族历史古籍研究的新硕果──《泐史研究》评介吴永明1993年1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德普先生所著《泐史研究》,是我国傣族历史古籍研究的又一丰硕成果。西双版纳古称“勐泐”,当地傣族自称“傣泐”。1947年,李佛一先生首次将傣文历史古籍译成汉文,并...  相似文献   

6.
虽然作为住房形式的传统民居“鸡罩笼”已经消失,但它所孕育的文化是公弄布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逝去的组成部分。“鸡罩笼”的建房习俗体现了公弄布朗族文化中关于宗教的方面。“鸡罩笼”的空间布局与公弄布朗族的居住文化相关。在“鸡罩笼”这个“家”的空间里,形成了公弄布朗族人、神和谐共处的居住文化。  相似文献   

7.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双版纳,解放前曾被称作车(车里,今景洪)佛(佛海,今渤海)南(南峤,今勐遮)。清代是景龙金殿王国的所在地。我的父亲召存信,在西双版纳这块热土上,任了近40年的州长。父规召存信,1928年2月出生在景董(今思茅江城县境内,解放前属西双版纳统辖)的一个封建傣族土司家庭。他自幼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通晓傣、汉语言和文字,15岁便走上社会,受到车里宣尉使的赏识和重用(车里宣慰使又称“召片领”,是西双版纳傣族最大的封建镇主),在宣慰使司署中为宣慰使担任翻译,并处理一些外交行政事务。由放他为…  相似文献   

8.
傣语“卡细先玛麻”,又名“卡三西双欢玛麻”。它们自50年代以来出现在西双版纳多个勐的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中,前者多译为“四十万马鞍的部落(或民族)”,后者仅出现在景讷(今景洪市景糯)报告中①,译为“三十二个马鞍子的部落”,颇费解。80年代,笔者返回西双版...  相似文献   

9.
金平的蓝靛瑶分居于勐桥、老勐、老集寨、勐拉,金水河、铜厂六个乡,共有1811户10921人(1989年),自称为“门”,因善种蓝靛和着蓝靛染色的服饰而得名。本文拟就蓝靛瑶的丧葬习俗初作介绍。  相似文献   

10.
从傣族“苏荒怀”祭牛仪式看云南古代的牛祷习俗玉腊“苏荒怀”,傣语意为祭牛仪式或“叫牛魂”仪式,是西双版纳勐腊傣族农村的一种古老农祭习俗。它不仅产生较早,沿传时间较长,而且在以农耕为主的傣族社会生活和人的观念形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弄清它的全过程和所...  相似文献   

11.
当代侗族择偶习俗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有其传统的择偶习俗,一般实行民族内婚、房族外婚,有的侗族盛行姑表婚,即姑女嫁舅男;有的侗族禁姨表婚,认为姐妹的孩子是亲兄弟姐妹,不可通婚。择偶时,注重对方的家世,即"根骨"要正。20世纪80年代后,侗族年轻人多有到外地打工,他们成为传统择偶习俗的"破坏者"。一些侗族年轻女性也趋向于远嫁他乡,既满足自己"趋外"的心理,又能为娘家换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侗族择偶习俗从"同类匹配"向"资源交换"转变,由此引发了社会文化其他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小乘佛教于公元七、八世纪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及至12世纪末、13世纪初,叭真入主勐泐(西双版纳)时已初具规模。到了16世纪后,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得到了巨大发展,形成“村村有佛寺,人人当和尚”的繁荣局面。回顾和研究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就能发现:小乘佛教是有利于封建领主制度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发展和巩固的主要因素之一。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后,它直接地影响和主导着傣族社会的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文学艺术领域,它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有着不能低估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其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加以分析研究,以期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寻觅被历史湮灭的遗迹,结合有限的历史资料分析,指出云南红河上游的傣族地区,和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地区一样,也曾经有过傣族建“勐”创业的历史时期。从而,对揭示古代傣族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西南和东南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是一个风景秀丽、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西双版纳是傣语 sipshong panna 的音译,sipshong 是“十二”的意思,panna 意为“千亩之田”,从词义上讲,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缴纳田税的单位或行政区域。在这块总面积约2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以傣族为主以及布朗族,爱尼族等几个少数民族。他们独特的民风习俗最近在日本也有所介绍,其中每年都要举行的傣族泼水节,作为规模最  相似文献   

15.
1992年3月7日至12日,我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允景洪及其近郊的勐泐故宫遗址进行了专题性学术考察,对遗址文物进行了摄象和拍照,访问了当地故老和部分傣族干部和知识分子,将所得印象汇集成文,于3月10日下午在州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上以“发展人文旅游,重建勐泐故宫”为题,作了专题发言;还把考察结果和我的想法向自治州领导召存信州长、刀爱民副州长、州政协征鹏副主席、州民委刀国雄主任等作了汇报和介绍,得到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我的基本意见是:在西双版纳中远期旅游业的宏观  相似文献   

16.
奢陇法,在明朝汉文史料里的译名是刀弄或刀思弄。在西双版纳召片领(车里宣慰使)世系中,奢陇法和其侄刀双孟并列为十三世。《泐史》同类傣文史籍译本对奢陇法在世的记载,称得上是具备文经武纬之才,济世安民之志,颇为引人注目:称其在“天朝皇帝”前“大受荣宠,被称为‘把守天子金门之能者’,其职权比任何土司为大”;言其“执政时,地方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不论召勐、头人、官民等都达到安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傣族的命名     
这里,我们把民主改革前西双版纳傣族的命名情况作一介绍,供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傣族无姓。刀××、召××,常见于报刊。据说“刀”这姓氏,是傣历619年(即公元1257年)在西双版纳最高统治者召片领五世时,由“天朝”皇帝赐给召片领的。数百年来直至解放前,“刀”这姓氏,仅限于西双版纳贵族内部在对外交往中取汉字名字时沿用。解放后,特别是民主改革后,随着西双版纳傣族封建农奴制和等级制的崩溃,“刀”才演变为一般傣族学生和干部通用的姓氏。至于“召”,是傣语译音,本义为“主”,转义为“官”,凡贵族取名皆冠以“召”。若把“召”认为是傣族姓氏,实为误解。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洗礼,燕赵地区表现出某些与传统社会迥异的时代风气,婚姻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婚姻媒介方式的转换、择偶标准的更新、婚姻程序由繁趋简、文明婚礼勃然兴起以及离婚再婚禁律被打破等。从表面的婚姻形式到深层的婚姻制度都较以往发生了明显的变易。婚姻礼俗变迁的动因在于政治变革的推进、经济发展的驱动以及文化教育的启蒙。  相似文献   

19.
择偶禁忌是民间的一种文化习俗 ,因其由来已久 ,兼之影响广泛 ,择偶禁忌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 ,本文重点论述择偶禁忌系统中禁忌的预知和禁忌的禳解两大内容 ,其中禁忌的预知述及检验和卜占两方面的内容 ;禁忌的禳解则述及变通性禳解、惩罚性禳解以及法术性禳解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实地调查 ,对丹巴嘉绒藏族特殊的人生礼仪和择偶习俗进行了扒梳 ,以反映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