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牧民与马     
马是牧民的伴侣时至马年,我想起昔年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活时关于牧民与马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马是草原牧民的生活伴侣,有句谚语叫:“歌是翅膀,马是伴当。”草原上,刚满3岁的幼儿就被父亲抱到马背上习乘。当年,我们作为知青来到草原时,每个蒙古包分5匹马,当马倌放马则要更多些。分到的马均要由老马倌调教好,才交给我们。而撑杆上马,拄杆下马是骑、放牧的基本动作。记得我们每次在队部开完会,大家要并驾齐驱,坐骑在一起相互影响,会借势加速,侧身马上,身随马姿,耳边但闻嗖嗖风声,感觉景动、草动、马未动,真是莫大享受。而…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草原新牧民──记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桑杰毛伦布和格日勒图,朱力查草原上的天然水面有千万个,但能够招落天鹅的湖泊是不多的。因而,草原牧民历来用“天鹅湖”来象征其家乡的富饶和美丽;以“领头的天鹅”去表达对带头人的信任和爱戴。每当提起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  相似文献   

3.
草原上洒浦了金色的阳光草原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融化了万年未消的积雪共产党就是夭空的太阳希牧民带来了温暖和力量草原上斗倒了反动的头人靳断了魔鬼的魔爪毛主常就是救命的恩人粉牧民带来了幸福的时光草原上消灭了吃人的豺狼收民的生活蒸蒸日上解放军就是神兵天将保障了牧民俩幸福安康 草原一步跨天堂琴声悠锡,歌声潦亮,耀鼓声震蔫在草索上;西海掀起了欢乐的浪潮,尾俞山也脉脉合笑。姑娘们穿起花裙,象孔雀开屏,小伙子背上猎枪,值立在再背上,是髯的老牧人唱起了“拉伊”白髻着着的老大溟跳起了“锅庄,,。今口人们为什么这样欢腾,莫不是举行…  相似文献   

4.
草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古代起代代相承生活在草原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哈萨克族是一个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以草原文化为依托,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马文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以草原文化为依托,以"马文化"为线索,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文化变迁三个不同视角对哈萨克族"黑走马"进行了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5.
草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古代起代代相承生活在草原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哈萨克族是一个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以草原文化为依托,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马文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以草原文化为依托,以"马文化"为线索,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文化变迁三个不同视角对哈萨克族"黑走马"进行了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6.
自留畜政策好在新疆牧区的调查访问中,牧民普遍反映最满意的事之一,就是自留畜不受限制的政策。自从集体化后党中央规定允许社员有自留畜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一个时期把自留畜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几放几收,牧民很有意见,把自留畜政策多变,比喻为哈萨克族的民间传统游戏——“刁羊”。尤其是十年动乱中,自留畜通统被没收,造成牧民肉食、奶食、乘骑和生活需用皮毛的困难,集体经济又满足不了牧民要求,于是出现了牧民穷困,社队紧张,有人  相似文献   

7.
“获利保”:草原模式新纪元文/乌林奇秋草储备期,正是牧民们忙得不可开交的时节。一些牧民家里的成百上千只羊要喂草饮水,几十头奶牛嗷嗷待“挤”,还要按时按点把奶卖掉……一天东跑西颠,脚打后脑勺。而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好力堡嘎查,有个13户牧民组建的“获利...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草原的地理形势犹如一条宽阔的文化走廊,这里有草原、沙漠、丘陵、森林,还有那大大小小的湖泊和弯曲的小河,而东乌珠穆沁犹如文化走廊的明珠,镶嵌在京城的正北方。我因为有20余载在锡林郭勒东乌珠穆沁与察哈尔生活的经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于是,我的画笔选择了草原。回想起来,是历经的岁月将草原铸成我艺术作品的永恒。于是,前些年我请人刻了两枚闲章:“家曾在草原深处”和“草原往事”。虽然身在京城,但我的心依然在那草原深处,依然从往事的回忆中得到鼓舞、得到激励、得到许许多多的启示。日思夜梦似乎是常事。一日,我画了一晚上羊,…  相似文献   

9.
蒙古包——这草原游牧民族的特有的建筑形式,伴随着草原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蒙古族以狩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他们住在“窝棚”里,这是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然后用芦草、桦  相似文献   

10.
6月,我沿着面积相当于江浙两省总和的锡林郭勒草原腹地,沿着诞生过英雄民兵"白马连、黑马连、英雄丹巴"的地方,作了采访.阴沉的乌珠穆沁从阿拉坦郭勒(金河)逆流而上40公里,便是久负盛名的草原民兵精英"白马连"的故乡.但草原上没有马.我在一河弯处与  相似文献   

11.
胡亮  段雨 《回族研究》2024,(1):90-99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大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草原环境治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构成要素。通过对S省H村的田野调查,引入“制度—生活”的分析框架,立足于制度与生活互动的研究视角,对H村破解草原治理难题的深层逻辑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政府与牧民社会的有效互动激活了牧民参与草原环境治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是草原环境治理取得丰富成果的关键。具体而言,政府不断增强政策性资源供给,通过加大资金供给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利用宣传工具造势,建构出浓厚的草原环境治理氛围;村集体组织则承接和传递政府各类资源,采取重塑村社公共精神和重构地方性非正式规定等柔性治理手段,唤醒了牧民对村社集体的信任与认同,实现了村社共同体的再造。在上述草原环境治理实践中,制度主体与生活主体持续互动,促使牧民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看到了解决草原环境问题的可能性。于是,牧民开始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资源的准则,因而完成了草原治理中“无动于衷”到“被迫参与”再到“生态自觉”的重大转变“。制度—生活”分析框架的引入,拓展了草原环境治理的研究视角,增进和深化了对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那遥远的地方”———草原上为何很少见到帐房了?“驮着帐房走四方”已成过去。·“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上的羊群怎么变小了?从以羊聚财到以羊生财。·“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草原和牧民不再只是旅游者的风景,他们也走向地平线...  相似文献   

13.
是依赖自然靠天养畜,还是靠革命精神来建设草原养畜?是继续沿袭“逐水草而居”的老路,还是开辟社会主义畜牧业的新道路?这是少数民族的广大牧区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怎样解决这个新的课题?乌审召公社的牧民们,以革命精神改造沙漠、建设草原的英雄事迹,给我们作了正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新情况下的新问题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被人誉作内蒙古草原上的一颗“明珠”,她同北美草原和中亚草原并驱,为世界最丰美的三大草原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呼盟牧区实行了生产体制的改革,推行了“畜草双承包”责任制,解决了长期以来牧业生产劳动和收益分配上“吃大锅饭”的弊端,把牧业经营同牧民切身的责、权、利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大大地调动了牧民管护和建设草原,  相似文献   

15.
外国专家预言用机械挖掘至少需一年才能完成的光缆工程,官兵们用双手在一个月就完成了。这靠的是什么 ?    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也许人们还记得电影《天山深处的大兵》中那些反映子弟兵到北疆创业的情景,武警驻伊犁某部其实就是电影中的原型。 60年代末组建进疆开始,那时牧民们也还过着游牧生活,居无定所,四季辗转迁徙。子弟兵们的到来,为荒芜寂寥的草原带来了无限生机。进疆伊始,部队没有房子住,就只好在杂草丛生、荒芜泥泞的地方搭起“地窝子”。官兵们白天营建施工,晚上加班加点进行战备训练,饿了啃几口发硬的…  相似文献   

16.
一说到“蒙古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蒙古族人和内蒙古,毕竟“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最为典型的建筑标志,也是蒙古族游牧人传统的住房.在古代的时候被称为“穹庐”,也有叫“毡帐”的,最初的名字是“格日”.其是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的非常习惯的移动房屋,更是牧民们在草原上的家,能给他们提供非常温暖的归宿,对他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2007,(8):82-82
广袤而神奇的东乌珠穆沁草原因水草丰美、山川秀丽,被誉为是在世界四大天然草原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块天然草原。她是锡林郭勒草原中最华丽、最壮美的一段……  相似文献   

18.
乌拉     
“乌拉”这个名词在蒙古语、满语和藏语中都有,是差役的一种称呼,源于突厥语。汉文记载中,最早见于唐人慧立撰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傅》,写成“邬落”;在元朝译作“兀刺”,管理这种差役的人叫“兀刺赤”。“乌拉”原来的内容是指驿站上供应来往使臣、客商乘骑的马匹,后来引申为一种差役或多种差役的名称。在蒙古族地区还是指支应马差,但已不限于驿站上;在东北地区,清代有一种专门  相似文献   

19.
曾经采访过许多牧区,记者知道草原上分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牧民在季节变换之时都会“逐水草而牧”——转场。而这次在内蒙古边境的西部和北部草原,才第一次了解到在转场之外还有“走场”。那是7 月中旬在锡林郭勒市的阿巴嘎旗,副旗长宁布向记者介绍说,该旗北部边境一线的草原因为连年受灾,特别是今年遭遇五六十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草场退化、沙化,牲畜无草可吃,牧民别无出路,只得走场。历史上,远距离走场放牧也是阿巴嘎旗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一项不得已的措施,牧民称之为“走敖特尔”。上个世纪50 年代以后,每有灾害发生,除旗内调剂好草场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受灾牲畜走场外,还接受过邻近旗受灾牧民的走场牲畜。而走场到旗外的草场,主要集中在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正镶白旗等地。灾情最为严重的年份,走场的牲畜占全旗牲畜总数的一半以上,有些苏木的全部牲畜都得走场。平常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走场则意味着世世代代养育牧人和牲畜的这片草原再也不能承担起这份责任,将自己的主人抛弃了。牧人和牲畜,都不得不另寻生路。草原和人及牲畜的关系,开始了颠覆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在内蒙古赛汉乌力吉草原上,有一个颇受蒙古族牧民欢迎的工厂,这就是苏尼特右旗民族用品厂。这个厂论人数,只有60多人;论厂房,不过是几十间土屋;论资本,只有20多万元;论产值,一年也只有30多万元。那么,为什么牧民一提起它就“赛,赛,赛”地赞不绝口呢?主要是20年来,这个厂想牧民之所想,急牧民之所急,牧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现在全厂有12种行业,从全套的蒙古包到牧民日常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