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钟林斌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中国新诗的“奠基石”——《女神》,出版至今已将近六十年了。对于它的强烈的时代精神的评价,可以说在评论家中间已不存在什么分歧。早在一九二三年(即《女神》出版之后的第三年),闻一多先生就曾敏锐而中肯地指出:“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然而,对于《女神》在民族形式方面的评价,即它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是否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人们的意见却并不是一致的。当年闻一多先生在高度评价《女神》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他又严格地批评《女神》缺乏民族的色彩。他断言《女神》的“形式十分欧化”, 相似文献
2.
彭玉斌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90-97
将现代性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无疑使文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阐释角度,同时也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试图在"现代性"参考框架下,重读《女神》,揭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彭玉斌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2,1(4):90-97
将现代性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无疑使文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阐释角度,同时也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试图在"现代性"参考框架下,重读<女神>,揭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沈凯雄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5,(4)
《女神》中大部分诗作于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一年。研究《女神》,人们一定要把它和“五四”运动的时代联系起来,这诚然很有必要。因为郭沫若的创作生活“是同着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他的事业发端,是从‘五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女神》就是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产物。但还有一个事实也是不应忽视的,就是郭沫若在创作《女神》的那个时候,正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虽然他已知道自己两耳重听,不可能行医,虽然他也已决定走文艺的路,但他毕竟还是天天在接触医学知识及与之有关的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在此之前,他也学过不少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可以说,他一 相似文献
5.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和我们永别子!他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战斗道路,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一开始就是以战士和诗人的姿态投入战斗的。他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最初诗集就是《女神》。今天,我们重读《女神》,难免会有“风去台空”的惆怅,然而“五四”时代诗 相似文献
6.
郭兆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
郭沫若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杰出的革命诗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其中绝大部分诗篇,是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写的,这正是“五四”运动高潮时期。“五四”时期,广大中国人民再也忍受不住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在十月革命的炮火与共产主义思想曙光照耀下,开始觉醒了,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强烈的科学与民主要求,冲破黑暗的闸门,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怒潮。这种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促成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7.
陈鉴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5):23-26
由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世界性"所决定,人们的乡土观念也"成为世界性的了"。郭沫若的代表诗集《女神》等,便是袒露"世界故乡情结"的佳构,其内涵主要包括:眷恋中国"第一故乡",热爱日本"第二故乡",讴歌世界"大同故乡"。这样的世界乡情诗,在加速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今天,更有其强烈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泽佩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女神》中的女神逐页逐页翻完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依次读到了或在题目或在诗行中写到女神的五个诗篇。这就是《女神之再生》、《湘累》、《Venus》、《司健康的女神》、《司春的女神歌》。其中有个体的女神,也有群体的女神。她们都有各自的独特 相似文献
9.
王德禄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在现代中外文学关系史上,郭沫若的《女神》与惠特曼的《草叶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要深刻理解与阐明两者联系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就必须对这两部诗集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和艺术的比较研究,不但要分析它们思想艺术上的一致性,而且还要 相似文献
10.
李怡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翻开《女神》,也翻开两千多年前的屈骚,我们不难辨认出两者在艺术表现上的诸多共同之处,诸如绚烂奇幻的浪漫想象,璀璨繁艳的词藻,丰富多彩的比喻艺术,以及“览相四极”式的恢宏壮阔的时空意识。但是,我认为,对于认定文学革命“第一义是意识的革命”的郭沫若而言,我们更应当透过这一系列的艺术表现的因素,深入到诗 相似文献
11.
刘静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134-137
<女神>创作具有深厚的日本文化背景,其艺术形式和风格形成得益于日本"泰戈尔热"和"惠特曼热",同时也深受日本"新体诗"和口语诗运动的影响.<女神>绝大部分诗篇创作于日本博多湾,博多湾给予了诗人丰富的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12.
凌受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6):114-117
郭沫若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者,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女神》打上了庄楚文化的烙印。郭沫若少年时代受到道家文化的强烈影响。在《女神》中,对自然、女性、光明、太阳和月亮的崇拜与庄楚文化有着不可割弃的联系。《女神》是饱含着作者青春激情、鲜活浓郁的,具有“五四”时代精神的生命颂歌,庄楚文化是作为作品的深层次意蕴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刘海洲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郭沫若在<女神>的创作中,突破中国传统的感知天地宇宙方式,以现代人的生命体验表现了一种新的现代宇宙观:宇宙是奔腾不息、永恒创造的;宇宙是不断直线向前发展的;宇宙与人是和谐的.这种现代宇宙观为以后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新的表现领域,为新诗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诗质. 相似文献
14.
刘玉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女神》散发着扑面的青春气息。她的青春气息源自中华民族逢迎青春的时代气息。《女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四”时期的审美意象。鲁迅意在暴露旧社会的病根,郭沫若心在中华民族“更生”的诗境里。因此,鲁迅笔下的艺术形象是“狂人”,郭沫若笔下的艺术形象是《女神》。 相似文献
15.
黄泽佩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女神》中的爱情诗辨析黄泽佩1936年,诗人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一文中说:因为在1916年的夏秋之交有和安娜的“恋爱发生,我的作诗的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维奴司》,都是先先后后为她而作... 相似文献
16.
魏红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3)
本文用文化批评的方法,解读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女神》和抗战时期的《屈原》,透视其文化身份的嬗变,研究其对个体和民族群体文化身份的构建,凸显其作品的新的诠释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城淮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3):117-120
《中国女神》资料十分丰茂 ,又作了系统整理 ,具历史性、永久性 ,分“大”、“中”、“小”三个层次 ,评其理论创新贡献。“大者” ,从 10 0 0多女神 ,概括中国女神 16点特色 ;与希腊女神比较 ,梳理三大差异。“中者” ,如揭示中国洪水造人神话 6方面独特面貌。“小者” ,如论具体的神女娲“不彰其功 ,不扬其声” ,正体现了伟大母亲的美德 ,而不是像有些学者说受道家“清静无为”思想浸染。全书创见颇多 ,富有文化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选曼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已成定论。论者多从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特点出发,论证这部“五四”时代产儿的浪漫主义特色,有不少持论公允、卓有见地的著述,显示了《女神》研究的丰硕成果。但对《女神》中所包含的现实主义因素的论述却似少见,这不能不说是《女神》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19.
沈光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所说的太阳人形象即指出现于《女神》各篇的宏伟美好的艺术形象,如屈原、凤凰、天狗、地球、惠特曼、金字塔等。之所以用“太阳人”这一称谓来表达这些艺术形象,是因为这些艺术形象与太阳有深沉的内在联系。如地球,虽然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可在《地球,我的母亲》一诗里,诗人不仅认为地球是太阳实有性的证人,而且觉得“那昼间的太阳,夜间的太阴,只不过是那明镜中的你自己的虚影。”太阳是地球的虚影,这想象多么奇特,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多么深厚。《女神》中这些绚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太阳意象的延伸,具… 相似文献
20.
张传敏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45-49
郭沫若的《女神》经常被理解为“一曲女性的赞歌”,但是该诗集中的很多女性意象呈现出欲望化特征,缺乏形而上的道德崇高感。郭沫若心中真正欣赏的是“女性的男性化”、“男女合一”,而且作者对男性的自我认同感相当强烈,在他的意识深层,男性对于女性仍然具有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