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敏特 《学术界》2002,(4):265-270
采访 :“一次从没有过的震撼”  我是带着某种“先入之见”来阅读这篇报告文学的。还是夏天 ,在几个朋友的聚会上 ,陈桂棣说他的夫人春桃正忙着一篇报告文学的写作 ,主人公是“大跃进”中的一位“女劳模”。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兴趣的集中点是“大跃进”和“女劳模”这两个概念如何协调。我当然知道春桃不会去肯定“大跃进” ,问题在于 :一个充满荒谬的“大跃进”的年代 ,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女劳模” ;她将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认知。当冬季来临 ,《当代》2 0 0 1年第 6期刊出了春桃的《失忆的龙河口》。为了充分体验审视作品本身的…  相似文献   

2.
近日读报,才惊悉公木先生以88岁高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在震痛之余,也不免有些物伤其类,推人及己的感触与伤痛,因为我比他只小了4岁,也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东西或老人了。世界有些事情真像日本人所说的“不思议”,即“不可思议”。我与公木先生也算是个多少有些来往的同行朋友。大约是80年代中期,我一次应邀进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持的“八五”科研项目评审会议。到京后,被安排在国谊宾馆居住,我人室不久,又住进一位比我年事稍长,头发花白但身体健好的陌生人,彼此相见,我们互相自我介绍。他说他叫张松如,惯用“公木”…  相似文献   

3.
有人把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新时期文学,称为后新时期文学。在我看来,这一时期的文学较前确实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变化与进步。在叙事人称上的变化就非常丰富。这是文学作为艺术进行自身的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与突破。从叙述人称的变化,考察后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变革和发展,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种新型新事人称的兴起1986年莫言在《人民文学》第三期上发表了他的著名中篇小说《红高梁》,这篇小说中“我奶奶”的叙事人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此之后,在我们阅读的经验中常常遇到这种“我爷爷”、“我父亲”、”‘我叔叔”等“我XX”的叙事…  相似文献   

4.
论沈有鼎     
<正> 一沈有鼎先生逝世了,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哲学家,如今寂寞地归去。“白发多时故人少”,回忆过去与有鼎先生之吃茶谈“天”,为之神往。在70年代,我们经常在一起谈“天”,这“天”是自然的天,我们谈话总是围绕数理、哲学、逻辑以及中国经学、历史与古典文学。他是一位学识渊博而言辞锋利的人,这在最初。出乎我的意料,他蓬首垢面,行路蹒跚,体形象我的老友童书业、平时我没有注意到他,虽然早仰其大名,以为“不过尔尔”,接触后乃惊其博学与机锋,谈经夺席,当代仅有。  相似文献   

5.
一、比较优势:一种假说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实行赶超战略模式。这种模式效率低、消费大、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日本及“亚洲四小龙”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腾飞,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我们应当引以为鉴。与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一样,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起步的。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其工业水平在50年代初期仍然很低,但20世纪50年代日本成功地推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美国的1/4。当时主要是发展重工业劳动力相对密集…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90年代最初的几年,中国文坛可以说是“新”旗帜林立:新写实、新现实、新乡土、新体验、新市民、新状态……。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这个时期称为“中国文学的标新年代”。也就在这个标新年代,深圳《特区文学》(1994年第1期)打出了“新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7.
第一部分:介绍演讲者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首先欢迎大家与我们同聚一堂共话“北大发展”今天晚上,我们请来了两位重量级的嘉宾,这两位嘉宾都是我们北大的院系掌门人.也是同学们眼中的风云人物。那么.就让我们一同看看作为科学与人文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论“自我”问题的哲学地位维之一、“自我之谜”关于自我问题,我们可由“自我之谜”谈起。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一位深思而博学的古罗马哲人──奥古斯丁──曾声声追问道:“我的天主,我究竟是什么?我的本性究竟是怎样的?” ̄[1]他敏锐的目光一旦回视自我顿觉无力:...  相似文献   

9.
边缘的认同如果说批评是“前沿”,学术研究是“后卫”,这两者的界限在我什么时候变得模糊?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对当下的文学现象逐渐疏离,对学院式“枯燥无味”的学术研究产生了认同感?是刚进入90年代的时候吗?当时的文坛的确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作品,我们这一代批...  相似文献   

10.
认识成亚梁老人是从他的“荣誉”始。这天,我到文友家串门,只见其桌上堆着一摞奖状和证书,什么“《奥运有我》全国书画巡回展银奖”“纪念邓小平诞辰105周年全周书画大赛金奖”“参加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以及“当代牿画艺术领军人物”“当代爱国书法家”“人民功勋艺术家”证书等。文友边看边指了指桌边坐着的一位老人,说:“这都是我们成老获得的。”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在90年代的角色是无法用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徐坤首先是学者,自然是一位知识分子;其次她又是一位作家,一位专门以知识分子生活作为题材的作家。身为学者,她完全算得上一位“精英”,文学硕士毕业,且供职于中国最高文科学术机构——中国社科院;作为作家,基于她的生活环境,她笔下的人物也都是“精英”,或是硕士、博士,或是名家名学者。她能在如年代文坛引起广泛注目,关键在于“精英”在她的笔下已失去“精英”的本质。她在作品中呈现的是一群不尴不尬、仅仅有着“知识”外衣的人。徐坤的小说出现伊始,就隐约地暗示了知识分…  相似文献   

12.
<正>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的辩证法,历史观与科学观和自然观之间关系的辩证法;它只是包含有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身的辩证法。我将证明,这种看法是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的。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页)专注于“人类史”而非“自然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文学史家对他评价历来不一,毁誉参半。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①徐志摩是一位具有多种才能的作家,但是,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诗人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他一生发表了二百八十首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花雨时斯。它是指1921年至1922年间,这时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曾指出:“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  相似文献   

14.
从官职的一种序列看《玛纳斯》形成的年代白多明张永海中国的史诗《玛纳斯》中有大量的官职名称是汉语借词,它们在不少场合下排成特定序列,暗示给我们某种历史信息。本文拟以柯文版本第一部第四卷第9页中的“将军及其都督”和“道台”这种序列为例,来窥探一下发掘历史...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确立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的历史时期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把握这些特色,对进一步学习、领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自觉贯彻执行十四大制定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邓小平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特色,做如下如步分析。一、从沉痛反思历史经验教训出发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找们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待别是“十年动乱”,在林彪、“四人帮”“知识越多越反动”等谬论下,使得我国教育事业受到很大…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各门科学突飞猛进,是个“知识爆炸”时代,人们心智“不胜负荷”!幸运的是,“悖论”问题经过近百年来众多专家大师的艰苦研究,连篇累牍,我反而认为更能简单明确地总结出一些成果,把艰深难懂的“悖论”问题常识化、大众化,返璞归真,成为各个科学问题的“样板”,方便我们吸收、记忆和运用。现在,本文只限于对林邦瑾教授《悖论》一章(《制约逻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1986年第2次印刷,第261页至284页)略作评析,以见一斑。较详尽的评析,可参看我的几篇拙著。我国向来把英文的Paradox和Antino-my均译为“悻论”…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将“自身”(Selbst)作为“人是谁?”这一问题的追问基础,并指出“我”与“我们”都同样源初地奠基于“自身”之中。因此,“本真性的我”与“本真性的我们”一直是海德格尔哲学思考中并行不悖且不可分割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维度。通过对海德格尔20世纪30年代的文本更深入的研读,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诗学所强调的另一个维度被我们所忽视了,诗人不仅建基供个体此在诗意栖居的家园,而且也建基本真性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论坛》2003,(1):94-95
【“权力梦”背后的思考】田建民在《作品与争鸣》(2002年第10期)发表如题文章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的领衔人物谈歌,在200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城市传说》,再次让我们……  相似文献   

19.
70年代,一位哲学研究生来到寓所。起初天南地北的闲谈,后来扯到国家社会的大问题。过去数年来,虽然曾和他几次会面,但从未有过深谈,颇感遗憾;且言只提及“书”而未及“义”。意外地这次他说出一些令我惊奇的话,甚为欣赏。他说(大意):“自从新社会建立后,如果不清除一下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今天就不能解决几亿人民的基本生活。”令我惊奇的是,他是长期生活在殖民地的书呆子,又受充满封建思想的高等学府熏陶多年,活在云层间,吟诵一些不着边际的圣贤书,“讲”值德,“说”仁义,践踏和吞噬着广大纳税人的辛勤成果,竟…  相似文献   

20.
山谷的起点     
一位烦恼的家长来找我,她正为孩子的功课而烦恼。 我说:“孩子的功课应该由孩子自己烦恼才对呀!” 她说:“林先生,您不知道,我的孩子考试成绩是第四十名,可他们班上只有四十名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