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的认识不统一。多数同志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的同志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里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我认为全书三卷的标题就已经表述得很清楚。马克思在第三卷的开头曾经指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接着他又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关于第三卷,马克思说:“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  相似文献   

2.
利润范畴在《资本论》中据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利润范畴在《资本论》中的地位。 利润范畴是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总体的始点 在《资本论》第一、二卷中,马克思是以产业资本为典型展开分析的,一些经济范畴都是围绕着产业资本的运动规律而一个个展现在读者眼前的,这时,马克思抽象掉现实存在的各种具体资本形式是理论分析上所必须的。但是,作为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停留在抽象阶段是不够的,还必须由抽象走向现实的具体,所以,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说:“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第29页)马克思在进行社会资本运动的整体考察时,为什么首先从利润范畴的分析着手? 我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即社会资本总运动过程,既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又是各种不同形式的资本(除产业资本以外,还有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农业资本等)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各种具体运动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在分析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资本运动系统时,始终抓住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一实质。马克思指出,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阐述了再生产的理论。它既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节录本基本上保持了这种特点,为广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读本。现就这本书的基本结构、主要原理和现实意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资本论》第二卷的结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资本的流通过程进行详尽地科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着重考察了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资本的流通过程,除购买劳动力这一流通行为之外,都是作为假定的前提而没有展开分析。但是,资本的运动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决定生产。剩余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的这部不朽名著的理论部分的完成。这一卷所要考察的具体对象,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即资本的现实运动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及其交互作用;而贯串本卷的红线,就是剩余价值在各类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的具体形式和数量界限。而这一切,又都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货币经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运行的。因此,只要从中剔除资本关系,仍然包含有对社会主义(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推动劳动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以及运用经济杠杆、提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考察资本运动的规律性,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二卷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在这里,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单个产业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我们学习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认清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金运动的规律性,对于我们管好和用好资金,提高经济效果,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Ⅲ、关于第三卷第一卷和第二卷首先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中最基本、最内在的规律,那就是直接参预物质生产的产业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规律,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积累规律,这到第二卷第三篇已经分析得颇为完备了。但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资本主义社会还有许多经济问题。它们虽然受一、二两卷所已揭示的规律的支配,但本身还另有一些新的规定性,需要循序而进,留到第三卷来补充说明。第三卷除产业资本之外,还涉及独立的商业资本、借贷资本,以及有关的产业资本和土地私有制的关系,这些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时才把它们作为一个总体提出来说明。它们虽然不直接参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7.
资本运动的理论,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资本论》第二卷完全是研究资本运动的。在第二卷中的第一篇和第二篇,马克思考察了单个资本也就是社会资本中的一个独立部分的运动,而第三篇则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因此,要研究社会主义的资金运动和资本主义的资本运动底具体区别,是要化功夫的。特别是,  相似文献   

8.
"政治经济学数科书"第八章以前的各章,主要是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阶级对立的根源.这一章主要分析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资本流通过程是"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第二卷一开始就以很大篇幅分析资本的循环和周转问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说明从资本循环和周转中,从资本所通过的生产与流通的运动中,资产阶级怎样残酷的剥削无产阶级,资本的运动怎样促成了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学习这一章,对于揭露资本主  相似文献   

9.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中,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资本循环理论。这一理论以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为出发点,阐明了单个产业资本的运动形态及其循环的连续性,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价值增殖的本质。如果舍弃它的资本属性,掌握这些基本原理的精神,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规律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多次学习本篇,深感应该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第三篇中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时,运用抽象法和动态分析法,集中地考察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的过程,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运动中平衡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这里揭示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运动中必须平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考察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中心是说明社会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如何补偿和实物上如何替换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揭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2.
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创造物质财富,而创造物质财富的目的又是为了维持人们的生存并不断改善或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整体,各种生产的门类繁多,人们生活的需要也是复杂纷纭、变化多端。所以,从生产到消费之间就必须有一个流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它也是生产的继续。为了完成这个职能也就必定要产生相应的组织或机构,这就是市场、商业机构等之所以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马克思在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时就指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流通过程的统一。不论是对于个别资本来说,还是对社会总资本而言,直接生产过程都是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方面,一个片断,它必须由流通过程来补充,来完成。从一定意义上来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结构的理论表现。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析了《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结构,分别是第一卷中商品进展为资本的过程;第二卷的逻辑结构;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的过程即由剩余价值到各种形态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现行版《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是以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第Ⅱ稿和第Ⅷ稿为基础编辑而成的。对照现行版第二卷第三篇,第Ⅱ稿不仅在内容篇幅上被删掉了三分之二,而且连标题也作了明显的更动,就是说,现行版不只考察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5.
罗莎·卢森堡、列宁和希法亭在围绕资本主义是否崩溃以及扩大再生产是否实现问题进行争论时分别侧重商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货币资本循环,都没有从三者统一的角度把握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马克思在破解“斯密教条”的基础上,以价值的纯粹流动性为中介,揭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异,描述了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作为资本的价值在两大部类之间的运动,指出这一运动以资本价值的流通为基础。“资本再生产图式”之所以能够透视现代社会的结构,是因为这一“科学抽象”将经验上升为知识论本身,范畴的运动蕴含了资本运动的现实。在《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马克思坚持了对“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视,这一判断是基于MEGA2《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部分和对《资本论》第二卷理论体系的理解得出的。建立在“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相统一的结论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再生产理论能在更广阔的解释视域中观照资本再生产与当代国际资本循环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经济过程是最基本的社会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社会过程中的经济过程,把人类经济活动摆在决定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地位,并始终把社会经济活动作为过程的总体来考察。在他们的著述中,不仅社会生产过程、交换过程,流通过程等想法随处可见,而且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宣称:“我们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早在写于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已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而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写道:“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各种经济过程构成统一体、总体、整体即系统的有  相似文献   

17.
我们学习《资本论》这一部“体大思精”的论著,不对全书各卷的主要內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要理解它的总结构或体系是困难的;反过来说,如果不对它的总结构成体系有所理解,又显然会妨碍我们对各卷內容的认识。这个看来有些矛盾的问题,只有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反复过程,逐渐予以解决。这里是假定我们对《资本论》的钻研已作了一番努力;对它采取的观点方法,对第一、二、三卷的內容大体有些了解。但即使如此,或者,正因为如此,《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是用怎样的红线贯串全书?为什么分别在第一、二、三卷讲生产、流通、分配,又要在生产过程讲工资,在流通过程讲再生产,在总过程中讲各种具体分配形态?  相似文献   

18.
首先,我觉得提“第一卷第一篇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性质的商品”,不如提第一卷的研究是从什么性质的商品出发的。因为如果讲研究对象的话,第一卷的全部内容都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第一篇的研究对象也不能脱离这个总的范围。马克思开宗明义说,《资本论》的研究所以从分析商品开始,是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论     
任何社会生产的目的,都是一定社会生产形式的内在联系,或者说,是一定社会生产形式的运动规律。因此,从一定的生产形式出发是重要的,但细心观察这一生产形式的运动过程更是重要的。一叠钞票,到底是作为货币的货币还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考察出来。马克思分析资本流通公式的方法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我们现在分析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不能忘记这一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同其他社会生产的目的一样,都是在既定生产形式的运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不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中显示出来的,也不是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静止形式中显示出来的。谁都明白,如果没有资金的现实运动,谁知道社会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中,阐述了资本循环的理论。今天学习它,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循环的规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搞好经济调整,加速四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一、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我们知道,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家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使他的资本不断的循环。马克思讲,资本循环是通过三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资本家垫支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通过这个过程,货币资本变成了生产资本。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资本家将买来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结果生产出一种新的商品。这种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