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论日常交往     
王晓东 《求是学刊》2005,32(6):12-16
为推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分支———日常交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我们主张以日常与非日常相关联的范式对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进行比较性与关联性的研究。这种研究力图实现历史哲学范式、发展哲学范式和文化哲学范式、价值哲学范式的整合性运用,凸显宏观审视和微观透视、实证方式和哲学方式的有机结合。这种研究在背景上与现代西方哲学和我国当代哲学中凸显的两个重要的理论领域———日常生活理论和交往理论的发展直接相关。一、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哲学理论范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重要标志。这种回归…  相似文献   

2.
杨威 《求是学刊》2005,32(6):20-23
一般而言,哲学和文化理论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非日常生活领域,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日常生活世界很难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无论从文化哲学角度,抑或从社会发展角度,也无论从学理层面,抑或从现实层面,日常生活批判这一研究课题都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人关注的“问题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独特见解,不仅为社会历史理论提供了一种透视人类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新视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理论视域的重大转换,并具有现实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意义。一、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3.
探索新的哲学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清海 《求是学刊》2005,32(5):47-49
哲学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哲学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而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为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经历了从作为僵化教条体系的彼岸哲学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回归。这一历史性回归为我们这些哲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和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4.
当代的重大问题并没有减少对哲学的需要。阶级社会的危机、人民的解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创新派与守旧派在生活方式和社会准则方面的对立,这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斗争领域,属于认识的对象。无论对变革的实践,还是对认识来讲,这些问题都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由此引起了当前对哲学的需要。今天,人民在对知识和权力,行动和生活的意义,以及在对新式科学技术的探讨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甚至以错误的方式表现出这种需要。在某些科学部门的实践中也产生了某些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日常世界与非日常世界——透视人类社会结构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建构和人类历史的运演,同大自然的奥秘和运行规律一样,一直是人类理性关注的中心。在当代,人类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与发达,人类历史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因而,人类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也在深化。这一深化过程的重要标志是理性的目光开始探究一些原来不为人们所重视和关注的社会层面或历史内涵,日常生活世界的重新发现便是其中一例。在当代哲学发展中,日常生活批判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我国,对日常生活进行哲学探讨和理论批判,具有重要意义。—方面,日常生活批判可以为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的探讨开拓新视野,加深对社会历史结构的认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批判性重建,即日常生活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将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涵,是人自身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因而日常生活批判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6.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为适应社会时代需要和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已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体系的推进和发展,主要表征为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发现新材料和完善既有理论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由单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机构(企业和科研单位)和国家(政府)构成,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有效发挥的途径就需要从三个层次的主体的思想观念和健全体制等诸方面入手,具体分为凸显问题意识、优化思维方式、健全创新体制。  相似文献   

7.
可以将形而上学理解为从理念、主体出发来统摄社会历史生活的哲学思考,这是主体理性霸权的表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核心在于,通过哲学与社会历史生活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实现了哲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批判性互读,走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问题域。这是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走向当代社会历史批判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8.
李文阁 《求是学刊》2002,29(6):12-14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谈到生活方式这个词,往往是指某一人或某一类人的生活水平、生活作风、生活习惯和生活起居等生活活动的方式,或者可理解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日常行为的方式。但生活方式作为一个科学理论的概念,往往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表达。综合起来可以说,生活方式这一概念可以充分完整而具体地表现出人们在经济、社会、政治、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的活动形式和特点,以及可把它看作是人们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10.
聂锦芳 《求是学刊》2002,29(6):15-19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11.
邹诗鹏 《求是学刊》2002,29(6):9-11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12.
张立波 《求是学刊》2002,29(6):19-21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13.
贺来 《求是学刊》2002,29(6):5-8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导致了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冲突,同时使我们的哲学处于边缘化状态。近年许多哲学工作者正在尝试使哲学在新时期重新定位,获得新的生长点。文化哲学研究的兴起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产物。发展理论、交往理论、后现代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和各种建树可以视作哲学重新定位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衣俊卿近年一直致力建构以日常生活批判为表现形态的文化哲学理论,主要意图是使哲学理性回归生活世界,在文化冲突中重新定位。这一理论试图把关于人的形而上的反思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以人类文化的演进为大背景,以中国现代化和文化转…  相似文献   

15.
陈树林 《求是学刊》2002,29(6):23-26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16.
刘宇 《求是学刊》2012,39(3):28-34
亚里士多德早期、中期和成熟时期关于实践智慧概念的阐述中,隐含着一条逐渐摆脱柏拉图主义的线索,由此实践智慧也摆脱了理论智慧的阴影,成为独立的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而在这个摆脱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所依赖的思想资源主要是伊索克拉底.伊索克拉底与柏拉图针锋相对地阐发了一种完全针对具体实践事务的实践智慧,这一点得到亚里士多德的充分消化和吸收.在亚里士多德成熟的实践哲学中,实践智慧主要具有伊索克拉底式的形态,但同时在实践智慧的规范性方面更接近柏拉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与哲学观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天俊 《求是学刊》2002,29(6):21-23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18.
1981年3月,苏联哲学协会于莫斯科召开了题为《根据苏共二十六大决议精神改进苏联哲学协会的科学、宣传和组织工作》理事会全体会议。哲学协会主席康斯坦丁诺夫院士致开幕词时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革命变革,触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生产、科学、技术、政治、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精神生活、文化和人民日常生活。人本身也在发展变化。改造世界、改造人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革命动因是什么?席卷整个星球的世界革命过程的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哲学,作为集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于一体的宏大的理论系统,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与继承赋予了哲学以社会历史属性,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关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开辟了一种新的社会批判科学,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有益视角;马克思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等人产生的深刻影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资本重组的今天,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依然能为我们的时代所用。  相似文献   

20.
文正邦  柯姗 《求是学刊》2006,33(1):78-84
宪政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结晶。回顾宪政的历史发展过程,宪政的思想渊源是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宪政的制度构建离不开民主、法治和人权理论及实践;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元分立对宪政理念及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从法哲学的视角出发,以上问题分别构成了宪政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特别是从法哲学角度的分析,能够为宪政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