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学者杜夫海纳被誉为当代现象学美学界的巨擘和集大成者,他对审美对象、审美知觉、艺术与现实等问题都作了深刻的论述,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现象学美学体系.他的现象学美学可以说是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杜夫海纳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说仍是唯心主义的,他的理论的终极导致”自然本身没有美,自然美在于人化”的片面观点,这正是被他的现象学美学的唯心主义理论基础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对应用伦理学的一些典型论争所引发的有关核心概念进行分析研究 ,是当代伦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人”就属于这样一种核心概念。医学伦理学中有关堕胎、安乐死问题的争论 ,都涉及“人”这个概念的定义。辛格在其名著《实践伦理学》中消解了“人”这一概念 ,挑战了传统观念中人类生命的神圣性 ,指出人的生命权利以及对这种权利的尊重与保护并不取决于宗教或直觉上的准则 ,而是取决于他所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特征与需求。他的这一论断及其所引发的论争对生命伦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思想解放带来了学术解放 ,美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中国当代美学界 ,许多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美学 ,已经出现了“认识论美学”、“反映论美学”、“实践论美学”等等各种不同派别 ,互相补充 ,共同促进美学学科的发展。由郁沅教授等学者撰写的《感应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2 0 0 1年 1月出版 ) ,则另辟蹊径 ,从审美感应论角度来研究美学 ,使人读后觉得耳目一新。“感应”虽然是古代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特有的范畴 ,但内涵却具有世界性。“感应”在哲学上探讨的是事物相反相成的两方面合二而一的问题 ,在美学上探…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的晚期美学思想发生了转向,在美学理论方面,他由早期的“自然人化”和“工具本体”转向了晚期的“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在思想史研究方面,李泽厚则提出了“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巫史传统”与“儒道互补”等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重要范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以杨春时为代表的后实践美学阵营依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的矛盾性与缺陷性,从而引发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这便是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学热”浪潮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美学论争.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第三次美学论争中趋于成熟与完善,同时,这场美学论争也促进了中国美学学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作为崭露头角的美学青年,生气蓬勃地跃上论坛,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争辩性的美学论文,对一些具有权威性的美学界前辈的传统观点毫无顾忌地提出异议,并在驳论中建树自己的美学思想。他的观点旗帜鲜明,自成一派,在中国美学界产生了震聋发瞆的影响。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核心,可以借用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一句来概括。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总出发点、总立足点,贯彻在他的所有的美学论文之中,从而形成他坚定的实践美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是 2 0世纪中国美学界自 5 0~ 6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 80年代“美学热”以来出现的又一次重要的理论争鸣。对此次论争的情况和意义的梳理是迫切而必须的。作者首先提出并论述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理论资源 ,然后选取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两个典型代表——李泽厚和潘知常 ,以他们为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情况 ,在历史和逻辑的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了它们由于与世界性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相呼应尚习 ,且向上接续了中国古典人学美学的这一脉传统而成为中国人学美学的两种当代形态 ,并在对话和互补中实现了历史性的汇流的结论。最后 ,作者初步指出了建构当代人学美学学科的可能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9年,董学文等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提出批评和质疑.对此,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倡导者朱立元等先生也写文章进行了回应,从而在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目前,这一论争还在继续.归纳起来,双方的争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围绕着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引起了学界的热议。作为一直关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动态的学术阵地,本期我们特别组织了一组文章来呼应这场论争。在《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访谈》一文中,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者朱立元先生就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过程及这场论争的相关问题作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特别是实践美学的发展作了前瞻性的展望。其他四篇文章则是几位青年学人对此次论争及其衍生出的理论问题的一种纯学术的思考和表达,其中有对此次论争本身的关注和反思,有对继承前人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的探索,也有对海德格尔思想的阐发和对实践存在论自身的理论基础的说明。我们希望,这些争鸣有益于促进学界对实践存在论美学本身以及这场论争的认识,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包括实践存在论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讨论与研究中来,共同推动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意象美学"的现代形态——论叶朗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以“意象”为本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现代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价值显现,也是叶朗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中所做出的一种价值选择,更是叶朗在长期的美学思运中对美学本体论的一种中国式的读解。叶朗以其独特的美学之思,尤其是他那独树一帜的极富民族性更具时代意义的“意象”论美学,越来越为学界所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学术论争。其中三个最重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的论争、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论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性质问题的论争。在当前,汲取论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休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关于美学的哲学基础的研究业已成为我国美学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多年来美学研究中的若干重大分歧表明,立足于不同的哲学基础,就决定了对美学这门学科的不同理解,就将导致美学理论的不同体系,导致对美的本质、美感及艺术诸问题的不同认识。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探究其哲学基础不能不说是一个关键性和根本性课题。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把美学看作是哲学的一部分,称美学为“艺术哲学”或“美的艺术的哲学”。这意味着美学的科学化不仅仅是一个名称问题,也可以说是他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关于美育,他虽然没有专著,甚至也没有专门论述过,但这并非是他对美育的忽视,而是由于他把美育和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十分重视席勒的《美育书简》一书,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十分强调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他的美学自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美学论争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中国美学界发生过三次大的学术论争。这三次论争既有意识形态斗争的社会意义,也具有知识学进步的意义,也是中国美学由古典到现代、由追随苏联到面向世界的学术转型历程,认真总结本世纪中国美学论争的历史经验,有助于下一个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纲纪同志关于“美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中所取得的自由的感性具体表现”这一新界说,就目前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来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观点。它贯串在刘纲纪的一系列著作——《美学与哲学》、《艺术哲学》、《美学对话》以及和李泽厚同志合著的《中国美学史》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实践自由说”的美学新学说。这个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美学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对于回答当前艺术实践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都富于理论意义和现  相似文献   

15.
“三大戏剧体系”说源自1962年黄佐临的《漫谈“戏剧观”》中提出的“三种戏剧观”,此后孙惠柱先后提出过两个版本的“三大戏剧体系”,当前又逐步转向聚焦梅兰芳体系,引申出对京剧艺术表演体系、古典戏曲表演美学、戏曲表演体系等的讨论。理清“三大戏剧体系”的缘起、衍变及其论争,有助于深化对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梅兰芳与中国戏曲美学关系等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的美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到明末清初,进入了自己的总结时期。作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是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和叶燮的美学体系。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他有很深的诗学修养。他自己说:“十六而学韵语,阅古今人所作诗不下十万。”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王夫之的美学和同时代叶燮的美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两位大思想家在理论上的成就,把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推上了一个灿烂的高峰。人们常说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我们也可以说,王夫之和叶燮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相似文献   

17.
毋庸置疑,现代性问题是弥漫于国内外学界的哲学话语与思想论争的中心课题之一。而此一课题的起兴、展开与推进都与由霍克海默、阿多诺所开创的法兰克福学派有着不言而喻的内在关联。我们知道,法兰克福学派作为20世纪层出不穷、繁芜驳杂的众多西方哲学流派之中尤为中国学者所钟情的一支“不谢之花”,其斜枝横溢,主题繁多,涉及大众文化批判、美学理论、意识形态批判、工业社会批判、现代性批判等等。  相似文献   

18.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第一个为近代资产阶级建立了美学体系。他的美学论著《判断力批判》涉及了审美心理的许多基本特征,划分了美的独自领域,从哲学的高度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美学的根本问题。黑格尔称赞他在其中“说出了关于美的笫一句合理的话。”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徽州理学美学的开山祖师,他以理学家的身份探索美的本体和生成,形成了自己完整而独特的美学体系.面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问题,朱熹从其理学的角度出发,成功地回答了“美何以存在”和“美如何存在”的命题,建立了自己的审美本体论和审美生成论的思想,完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从“道体论”向“体道论”的转变,这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旨在从社会实践角度揭示人类历史运动之谜的经济学、哲学著作.它虽不是以美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由于它的不少章节涉及到美学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自其公诸于世以来,受到美学界的高度重视.从总体看来,各家对《手稿》所论及的“美的规律”、“两个尺度”、“劳动创造了美”以及美感、异化劳动等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并不一致.因此,相连带地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和评价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基石,是打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宝库的一把钥匙.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一些重大问题的阐述和结论性意见,都可以在这部《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