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土家族传统文化丰富多采,表现在各个领域之中,而长期传承在劳动人民口中的民间文学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强各民族的团结,曾发动有关部门对土家族的民间文学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查研究。 最先接触土家族民间文学的,是中央和湖南省土家族访问团。1956-1957年,中  相似文献   

2.
<正> 在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黔东南土家族长期与苗、侗、汉等民族杂居在一起,其丧葬习俗不断与这些民族互相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既有本民族特色又带有明显的融合性的风俗习惯。黔东南土家族古代有石板葬、崖洞二次葬、悬棺葬等丧葬习俗。迄今,土家族地区还残存着这些古老丧葬的遗迹。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舞蹈元素是土家民族艺术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发散领域,是土家族舞蹈独具一格的关键。本文立足本体又不拘囿于本体,对土家族舞蹈元素的艺术精神进行探究品味,力图使土家族舞蹈的本体韵致得以多层面、多角度的阐发,从而使其更具有民族性、艺术性与经典性。  相似文献   

4.
<正>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独特的文化系统。土家族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萌芽、成长、繁衍和传承。它虽然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土家族传统的稳定因素,深藏着异于其他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李霞 《民族论坛》2008,(10):34-35
土家族是武陵山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其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主要论述了土家族生态伦理思想孕育、形成、传承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其价值取向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是我国人口相对较多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湘鄂黔川边界。据“五普”统计,全国共有803万土家族人口,其中世居于湖南有260万,湖北220万,贵州143万,重庆142.4万,四川3万多人,其余散居在全国各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土家族同其他各少数民族一样,在创造了灿烂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极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和发展包括土家族古籍在内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也是民族古籍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自《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土家族卷》编目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7.
茅古斯舞是湘西州土家族特有的一种传统原始舞蹈,其承载着土家人的精神和文化。为了更好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本文对土家族茅古斯舞蹈从历史积淀、表演艺术特点、艺术传承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对土家族的民族识别和认知,有赖于土家族自身构建起一整套族别符号体系。这种符号体系以物质和精神两种方式体现着土家民族中本质性的因素,而且只有进行大众传播手段上的努力,土家族族别符号才能有效发挥出对这个民族的宣传功能。  相似文献   

9.
王瑛  吴婵 《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53-154
茅古斯舞是湘西州土家族特有的一种传统原始舞蹈,其承载着土家人的精神和文化.为了更好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本文对土家族茅古斯舞蹈从历史积淀、表演艺术特点、艺术传承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在此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土家族成份的确认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实施;第二阶段是土家族民族成份大规模的恢复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普遍建立;第三阶段是土家族杂散居区民族成份的继续恢复和土家族民族乡的建立。土家族民族区域自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长期性、曲折性、复杂性特征,在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过程中极富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成功经验不仅对今后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有启示作用,对其他国家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同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服饰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特点。土家族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汉文记载的土家族服饰只言片语,难以直接描绘出土家族服饰准确而又完整的面貌。但我们仍可以从传承下来的毛古斯等反映土家族先民生活场景的文艺形态中,从纷繁杂乱的古籍及实物资料中,拨开云雾,梳理出土家族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土家族研究成为武陵山片区民族研究的一个亮点,特别是三峡大学主编的《土家族百科大词典》,吸引了众多土家族学者的关注。今年是土家族确认为单一民族55周年,12月15日"土家族确认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三峡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三峡大学主办,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宜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民族论坛》杂志社、湖北  相似文献   

13.
<正> 聚居在湘鄂西地区的土家族,民族风情别具特色,其饮食习俗反映了土家人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鲜明的民族性格。那么,这种饮食习俗的特点,文化意义及社会原因何在?发展方向如何呢?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见。饮食,既“饮”又“食”。土家族的饮食习俗可概括为茶、酒、食三大部分,其中茶、酒同属于“饮”。土家族聚居地多为山区,气候温和,盛产茶叶。土家人最喜欢喝油茶汤,民间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改变以社会意识的转变为先导,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重新审视和反思一下传统意识,针对其进步与不足,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加以强化、引导、培养,对民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加速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聚居在湘西的土家族苗族人民由于共同的地域、生活,形成了特有的民族传统和浓厚的传统意识,其主要表现是: 一、勤劳勇敢,但忽视智力投资,容易沿袭生产上的单一性。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依靠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历代反动王朝的阶级压迫与民族歧视的隙缝中生存繁衍下来,在“鸿蒙未启,狉狉榛榛”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几经迁徙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传统禁忌的文化寻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作为一种精神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土家人的禁忌文化古老神秘、源远流长。其源头,始于原始文化;其流变,贯穿于土家人的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史。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样,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它具有存在解释、自我保护、社会整合、精神麻醉等多种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土家族传统禁忌是一把双刃剑,对土家族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有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二者共生互存,杂于一体。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武陵     
<正>土家人的歌声撒满了蜿蜒的石板路,苗女的鼓声回荡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芦笙悠扬,侗歌回响……。在这里,遐逸安闲是生活本身,敦厚清秀是周边的风景,洒脱豪放是精神气脉,奇妙地融合了暴烈与温柔、壮丽与清灵的武陵山区大地上,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唐宋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羁縻政策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土司制度和卫所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道制”,“道”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明万历《慈利县志》载:“汉,县邻夷名之日道。惟彼慈阳,逼近獠峒。屏翰靡固,踯躅何妨。”唐宋时期建立的羁縻州县制度可算土司制度的前延。“土司”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通考》记载的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王祖道的奏议。关于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形成于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作为制度滥觞于元代,而完善于明朝。永顺、保靖土司把其始祖追溯到五代溪州刺史彭士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土家族简史》明确指出:“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彭士愁不是汉人,而  相似文献   

18.
羁縻时期的土家族政治概况曹毅在土家族历史上,经历了巴国奴隶制时期、羁縻州县时期、土司时期和“改土归流”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这样几个主要阶段,而羁縻时期的时间最长,上起秦汉,下至唐宋。这一时期又是经过民族大融合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土家族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9.
<正>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植根甚古的民族。在她发展壮大过程中,其文化走势呈现出多元化。在民族文化的涓涓长河中,早期民间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无疑为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民间文学作品(口头传承、文字记载)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反映了现实生活,其故事情节虽有虚拟和夸张的成分,但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仍是其本质和主流,成为我们今天  相似文献   

20.
神奇而美丽、古老而又年轻的资丘镇是中国首家"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这里的土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的深刻积淀,是凝聚民族精神、民族意志的重要源泉,保护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对于团结民族力量、促进民族繁荣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资丘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及其场域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和实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