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这一深刻论断。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图景。因此,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认真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规范权力运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标志着依法治国方略进入新的阶段。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规范权力运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共中央从时代要求、理论要求、实践要求出发提出的,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从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观念;维护宪法权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等多个方面来探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也是《决定》的一个亮点。我们以前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分别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现在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将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衔接起  相似文献   

5.
实现法治中国要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公平正义是法治中国的根本追求;法治中国应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改革行政执法体制,使执法更高效、更权威;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体现司法文明;依法破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6.
《青海社会科学》2013,(6):F0003-F0003
<正>11月29日上午,我院召开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研讨会。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全院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院党组书记、院长赵宗福教授就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全面深入学习,大力推进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学习研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扎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二是把学习研讨全会精神与服务青海发展大局紧密结合;三是把学习研讨全会精神与院情实际紧密结合。会上,我院政法研究所张立群研究员、经济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正确地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明确依法治国方略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包心鉴 《齐鲁学刊》2002,3(2):27-32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深刻地表 明,民主是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既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又决定着依法治国实 现的程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运行必须遵循和实现社会原则、民主原则、公开原则、程序原则和法制原则。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以及在此基础上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都离不开改革尤其是政治 体制改革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确立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治国目标。在法治化进程中现存有经济市场化程度偏低、政企不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不成熟、法制体系及法治观念薄弱等障碍因素,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应有以下解决思路:加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企分开、立法监督及把人文主义精神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构建法制文化,培育法治观念等。  相似文献   

10.
深刻认识"依法治疆"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疆的最根本保证;全面推进法治新疆建设的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法治新疆建设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和基本治国方略。社会主体的法治信仰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对法治主体的生成和法治信仰的培育,为推进依法治国发挥思想先导和引领作用。但是,法治信仰的真正形成,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不够的,需要通过社会法治实践,对法治信念的不断强化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蔡辉 《学术研究》2015,(2):43-4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更高要求。社会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治理手段和治理模式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根本的、首选的、稳定的模式是法治,依法推进社会治理的主要载体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其着力点是"树立一个意识、规范两个关系、加强三项建设"。  相似文献   

13.
陈雪 《南方论刊》2014,(4):13-14,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十年的改革作出了总体谋划,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接下来的改革重点之一是国家治理领域的改革。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调整开始,政府管理实现由管治到公共治理的转型。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即推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现阶段应搭建起"国家-社会协同共治"的新型治理架构,把实现政府转型作为系统工程的重心。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升级,增长动力转换,国家治理理念转变等,是新阶段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也是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指向。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体系,从法治上为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健全防腐反腐制度、建立廉洁高效诚信的法治政府、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等提供制度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蒋瑛 《理论界》2014,(11):83-8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并就法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从"法制"到"法治"的升华,集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转折。法治中国建设首要而基础的任务就是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而只有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才能引领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守法用法才能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论政治监督与依法治国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的要义在于调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遏制国家权力的专横和腐败 ,从而维护社会的民主自由和正当利益。依法治国是社会对国家的诉求 ,它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某种均衡 ,其实现的基本途径是通过有效的政治监督机制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而政治监督的实质是权力的较量 ,没有高度的民主 ,社会就缺乏足够的力量来制衡国家权力。政治监督的有效性还建立在健全和完善的法制体系之上 ,依法办事并不一定就是依法治国 ,但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17.
蒋新卫 《兰州学刊》2006,2(1):110-112
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政党的决策、活动和领导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特征。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真正走向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依法治国有科学的思想指导,才能保证依法治国在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理论和实践上的全方位统一。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不仅能够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使依法治国的工具价值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统一起来;同时,也能够稳步地、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因此,党的领导是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政治特征。  相似文献   

18.
《四川社科界》2004,(11):34-34
27日下午,由绵阳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社科联组织的绵阳市级各单位负责人和社科界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了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市委副书记张世虎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欣主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融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教材中结合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方法,多渠道、多途径、多载体增强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人权是法治的逻辑起点和最终价值目标,人权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全面推进人权法治建设应以中国核心价值导引和问题导向为逻辑起点,其基本原则是核心利益法定化、人民主体程序化、法律地位平等化、人权国情现实化,并应从人权立法的领导权、主导权、评判权和民主权四大方面优化人权立法体制,重点强化经济权、政治权、社会权、文化权和生态权益的法治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